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錚錚鐵骨鑄豐碑——西藏烈士陵園裏的清明瞻思

發布時間:2022-04-05 09:10:00來源: 新華社

  又一年清明時節,從(cong) 藏東(dong) 峽穀,到藏北高原,人們(men) 懷著崇敬的心情,手捧鮮花,來到烈士陵園,緬懷為(wei) 解放西藏和建設西藏獻出生命的英烈。

  一排排墓碑,一串串名字,刻錄著雪域巨變背後的犧牲。一棵棵鬆柏,一朵朵鮮花,訴說著令人動容的悲壯故事。

  記者走進昌都烈士陵園,嫩綠的柳枝隨著微風搖曳,烈士墓碑前擺滿了鮮花。220座墓碑安葬著為(wei) 解放昌都、平叛改革、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以及各項革命和建設事業(ye) 犧牲的烈士。

  在尼瑪紮西烈士墓前,一束黃白相間的菊花安放在碑旁。退休多年的羅布表情肅穆,低頭緬懷曾經的同事。

  1995年1月12日,激烈的槍聲打破了昌都地區貢覺縣雄鬆鄉(xiang) 阿尼村清晨的寧靜。洛桑澤仁、尼瑪紮西、洛鬆益西3名公安幹警在圍捕一夥(huo) 犯罪分子時,在激烈的交火中不幸中彈,英勇犧牲。

  “為(wei) 保一方平安,我的兄弟與(yu) 犯罪分子血戰到底,倒在了血泊中再也沒能起來。”羅布哽咽地說。

  在尼瑪紮西的墓碑旁,還有88名為(wei) 解放西藏犧牲的無名烈士長眠於(yu) 此,他們(men) 的名字無人知曉,甚至部分墓碑下埋葬的隻是他們(men) 的衣物。

  “每到清明節,不少群眾(zhong) 都會(hui) 自發來為(wei) 烈士敬獻花籃,並深深鞠躬以示緬懷。雖然他們(men) 的名字沒人知道,但烈士一直活在我們(men) 心中。”昌都烈士陵園工作人員李彬說。

  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從(cong) 解放西藏到建設西藏,70多年來,無數仁人誌士接續奔赴雪域高原,灑下一腔熱血隻為(wei) 換來西藏各族群眾(zhong) 的幸福和安穩,雪山江河見證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壯烈事跡。

  由於(yu) 高寒缺氧,補給短缺,20世紀50年代,解放西藏阿裏地區的先遣連,最多時一天舉(ju) 辦了11場葬禮。等到先遣連挺進阿裏地區時,已經有63條生命永遠留在了高原。

  為(wei) 打通祖國西南邊陲的交通動脈,自1950年開始,10多萬(wan) 名築路軍(jun) 民劈開懸崖峭壁,征服重重天險,曆時4年多時間,奇跡般地修通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也留下了三千誌士英勇捐軀的壯歌。

  “世界屋脊”的雪山阻隔了暖濕氣流,卻從(cong) 未阻隔英雄兒(er) 女建設西藏的決(jue) 心。在這極高極寒之地,一批批黨(dang) 員幹部舍小家顧大家,在黨(dang) 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戰鬥在高原,甚至長眠於(yu) 高原。

  孔繁森,領導幹部的楷模,生前兩(liang) 次援藏,後又留藏工作,不幸犧牲。趙炬,安徽省第二批“組團式”援藏醫生,進藏不久就把生命定格在了高原。阿旺卓嘎,生前係西藏自治區審計廳的駐村幹部,原本駐村是一年一輪換,可她在基層一幹就是4年多,最後犧牲在駐村一線……

  他們(men) ,用生命詮釋著生命的意義(yi) ——

  為(wei) 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從(cong) 一窮二白到曆史性消除絕對貧困,西藏取得“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偉(wei) 大成就背後,凝結了無數英烈的鮮血,也鑄就了高於(yu) 高原的精神高地。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甘當路石,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liang) 路”精神,一批批援藏幹部書(shu) 寫(xie) 的援藏精神,鼓舞激勵著後來人不斷踏上高原,建設更加美好的西藏。

  錚錚鐵骨鑄豐(feng) 碑,不朽精神勵後人。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