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從北京到北京》:普通人的奧林匹克情懷

發布時間:2022-02-14 14:4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劉一村 單位:中國傳(chuan) 媒大學

  聚焦奧林匹克曆史上的首個(ge) “雙奧之城”北京,專(zhuan) 注冬奧,紀錄片《從(cong) 北京到北京》記錄了北京這座城市裏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行業(ye) 人們(men) 的奧運故事。在這部一共6集,總時長150分鍾的紀錄片中,奧運故事豐(feng) 富立體(ti) ,它不再局限於(yu) 人們(men) 印象中對奧運的碎片記憶如直播賽事、運動員、獎牌和鮮花等,而是通過下移的鏡頭,用記錄一座城市中普通人群的奧運經曆和人生故事,來為(wei) 奧運會(hui) 和奧林匹克精神做解讀。影片記錄了這座城市的人們(men) 因為(wei) 與(yu) 冬奧會(hui) 結緣而發生的變化,展示了北京這座城市由2008年開始一直持續至今的奧運情結。品讀鏡頭下這些普通人的奧運故事,我們(men) 不僅(jin) 看到了奧運會(hui) 給一座城市帶來的榮耀和輝煌,還看到了它給這座城市帶來的使命和責任,更看到了它給人們(men) 帶來的精神鼓舞和持久激勵,而影片中人們(men) 所展現出來的熱情、勇氣、責任和擔當,更是將一個(ge) 國家充滿自信和活力的精神風貌,以及對奧林匹克精神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展現給了世人。

  這部紀錄片從(cong) 個(ge) 體(ti) 人物的視角出發,用一個(ge) 個(ge) 普通人的冬奧故事表達一座城市的奧運情結。《從(cong) 北京到北京》不僅(jin) 通過這些故事向我們(men) 展示了北京融入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城市形象,更傳(chuan) 遞出北京舉(ju) 辦奧運會(hui) 的諸多理念。通過國家速滑館建築總工程師李久林的奧運故事,我們(men) 看到了國家速滑館(冰絲(si) 帶),這座場館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唯一新建的冰上競賽場館,也是目前全世界跨度最大的單層雙向正交馬鞍形索網屋麵體(ti) 育館。它的建設見證了中國生產(chan) 製造的高釩封閉索在大型場館建設中的實現應用,見證了中國人用最少的材料建設大型場館的實踐。通過製冰師宋加峰和劉天陽的奧運故事,我們(men) 看到了比傳(chuan) 統製冰技術更為(wei) 環保的二氧化碳跨臨(lin) 界直冷製冰技術在冬奧場館中的應用,也認識了曾參與(yu) 過5屆冬奧會(hui) 速滑場館製冰工作的馬克·麥瑟,而由這位國際製冰師帶領的團隊與(yu) 國內(nei) 製冰師一道,打造出冬奧會(hui) 曆史上最快的冰麵……這些故事,以小見大地表達了北京綠色辦奧、開放辦奧、共享辦奧的理念,反映了“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魅力。

  以北京作為(wei) 背景,用一個(ge) 個(ge) “小我”的故事串聯起“大我”的情懷,《從(cong) 北京到北京》不僅(jin) 用普通人的奧運故事來詮釋奧林匹克精神,更借由這些故事,表達了中國人對奧林匹克精神的追求和探索。與(yu) 奧運結緣二十多年的李久林,在2008年的身份是北京奧運會(hui) 主場館國家體(ti) 育場(鳥巢)的建築總工程師。在國家速滑館的建設中,李久林和他的團隊攻克了數十項前所未有的世界級施工技術難題,為(wei) 冬奧會(hui) 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李銳、郭祁、車璐等四十多名醫療技術過硬,有著豐(feng) 富滑雪經驗的醫生,組建起了中國冬奧高山滑雪醫療保障軍(jun) 團,他們(men) 的使命是為(wei) 冬奧危險性最高的高山滑雪項目提供醫療救援保障,影片用多角度和長時間的跟蹤拍攝,記錄了這支團隊艱苦備戰奧運的點滴。北京延慶山區珍珠泉中心小學冰球隊的故事中,既有山區小學孩子對冰雪運動的熱愛,也飽含著一位老教練的執著,這個(ge) 故事體(ti) 現的正是“3億(yi) 人上冰雪”願景的實現。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誌願者李菊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殘疾人誌願者李楠的故事,不僅(jin) 讓我們(men) 感受到了誌願者融入奧運會(hui) 所展現出的熱情和真誠,更看到了誌願精神在中國的傳(chuan) 承和延續;北京高井路社區和東(dong) 四街道的居民熱情參與(yu) 冬奧的故事,無疑是人人參與(yu) 冬奧、人人共享冬奧理念的生動體(ti) 現。趙偉(wei) 和他的團隊自主研發的超高速4k軌道攝像機係統“獵豹”運用於(yu) 國家速滑館,堅持20年傳(chuan) 播奧運文化的北京市海澱區羊坊店中心小學體(ti) 育老師周晨光……他們(men) 的故事,通過鏡頭進入到我們(men) 的視野和記憶中。這些故事呈現出北京這座城市對奧林匹克精神的追求和探索,見證了中國人開啟全民健身與(yu) 健康中國的新路徑。

  溫暖親(qin) 切的拍攝視角,樸素平和的敘事節奏,《從(cong) 北京到北京》用一座城市14年熱切的等待和不懈的追求,用一個(ge) 個(ge) 生動的中國人的奧運故事,形成了一座城市關(guan) 於(yu) 奧運的影像記錄。它用白描式的寫(xie) 實手法,借助特殊的時間節點,敘述了朝氣蓬勃的中國故事,展示了中國人健康向上的精氣神。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14日 16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