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守藝人”的冰雪情結
一團肥厚細軟的陶泥,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再用竹刀輕輕點劃、勾勒,幾秒鍾後就變成了一個(ge) 栩栩如生的公雞。看北京泥彩塑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張忠強演示泥塑製作,是一種享受。幾十年不停地磨煉,讓他塑泥的每一個(ge) 動作都嫻熟而穩健。
在他手中,陶泥似乎有了生命,經過製泥、做坯、上色等純手工工序,各式各樣小物件擺進他位於(yu) 北京市西城區楊梅竹斜街的兔兒(er) 爺店,讓往來的遊客流連忘返。而他新近完成的“冬奧五虎”,更讓聽他講課的孩子們(men) 驚喜連連。這份用心,不僅(jin) 來自對老手藝傳(chuan) 承的責任,更源於(yu) 他深埋於(yu) 心的冰雪情結。
靈感源於(yu) 冰雪運動
1963年出生的張忠強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在他兒(er) 時的記憶中,最快樂(le) 的莫過於(yu) 冬天打雪仗、溜冰車的片段。“當年大柵欄地區一共有114條胡同,每條胡同有幾十個(ge) 院子。不等雪停,上百個(ge) 孩子就爭(zheng) 先恐後三五成群地打起了雪仗。”晚上回家,這些渾身濕漉漉,小手凍得像紅蘿卜、裂出細長口子的小淘氣們(men) ,不知要挨家長多少數落。
等風一吹雪踩實,琉璃廠的一塊硬地麵又成了天然的溜冰場。用竹片做冰刀、再在上麵釘上橫木板,兩(liang) 根硬木棍或火筷子充當冰杖,家家戶戶的孩子開著自己DIY的小冰車參加溜冰大賽。
“一場大雪,十來天的快活。”當年,其他地方都是土地,隻有大柵欄附近銷售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古玩奇珍的琉璃廠有硬化地麵。每逢冬日雪後,這塊硬地就成了胡同裏孩子們(men) 的遊樂(le) 場。”回憶起那段歲月,張忠強語氣中充滿懷念。再大點,孩子們(men) 冬天的足跡就不再局限於(yu) 宣南。上世紀80年代初,一家人月工資不過30多元,張忠強斥巨資40多元,買(mai) 回了自己的第一雙冰鞋。從(cong) 此,冬天的前海、南海、西海、後海、什刹海,甚至更遠的八一湖,都成了他和夥(huo) 伴們(men) 溜冰撒歡兒(er) 的好去處。那種與(yu) 夥(huo) 伴相伴滑冰的歲月,那份酣暢淋漓的快樂(le) ,是他最清晰的童年記憶。
時光如白駒過隙,當年癡迷滑冰的年輕人已鬢染霜雪,唯一沒有改變的,是對冰雪運動的那份熱愛。“當我得知冬奧會(hui) 要在北京和張家口舉(ju) 辦,由衷地感到高興(xing) 。真正品嚐過冰雪運動快樂(le) 的人,更懂得帶動三億(yi) 人參與(yu) 冰雪運動的意義(yi) 。”
而這份欣喜帶來的奇思妙想,也給他帶來了創作靈感。他有一種衝(chong) 動,用最熟悉的陶土泥和手中的生花妙筆,創作出與(yu) 奧林匹克精神契合的作品。
講好非遺傳(chuan) 承故事
見過張忠強作品的人,都會(hui) 有這樣的感受,因為(wei) 純手工製作和描畫,他製作的兔兒(er) 爺或調皮或可愛或威嚴(yan) 莊重,每尊開臉都不一樣。但有一點始終不變,就是兔子長長的耳朵都可以拿下來。這無疑增加了兔兒(er) 爺製作的難度,但他堅持這樣,因為(wei) “傳(chuan) 統的兔兒(er) 爺就是這樣的”。
時至今日,像張忠強這樣還在製作兔兒(er) 爺的手工藝人已為(wei) 數不多。老手藝要想傳(chuan) 承,就需要社會(hui) 認可和喜愛。做兔兒(er) 爺20餘(yu) 年,張忠強一直在探索如何把傳(chuan) 統手工技藝變成一個(ge) 文化符號,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歡兔兒(er) 爺。比起手藝人,張忠強更喜歡稱自己為(wei) “守藝人”。除了自己堅守,他也不斷將這門技藝教給更多愛好者,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北京泥彩塑技藝發揚光大。
隨著北京日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張忠強有了新身份——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大興(xing) 實驗學校的美術老師,專(zhuan) 門教授泥塑兔兒(er) 爺課程。這位曾經在下班後兼職擺路邊攤的手工藝人,有了自己的店鋪,還不時帶著兔兒(er) 爺參與(yu) 文化交流活動。
從(cong) 最初業(ye) 餘(yu) 售賣小玩意兒(er) 到現在教學、銷售、展示。張忠強每天都在思考怎樣將這項技藝傳(chuan) 承下去,怎樣擴大北京泥彩塑的影響力?“我期待年輕人加入到創作隊伍中來,創造屬於(yu) 這個(ge) 時代的北京泥彩塑兔兒(er) 爺。”
張忠強的兔兒(er) 爺店裏,與(yu) 時代接軌的作品越來越多。他還參照冬奧會(hui) 的運動項目,用陶土泥做出滑雪的泥彩塑形象,並把這個(ge) 作品帶到美術課堂上。“我希望現在的孩子們(men) ,能像我們(men) 小時候一樣滑冰、溜冰車,愛上冰雪運動。”
今年是中國的虎年,他將虎的造型與(yu) 奧運五彩的元素結合,創作了憨態可掬的泥彩塑“冬奧五虎”。作品完成後,張忠強帶它們(men) 走進社區、學校進行展示,很受歡迎。“我們(men) 在繼承弘揚傳(chuan) 統文化時,也希望能融入更多現代的元素,把傳(chuan) 統民間泥彩塑的故事講好。”(記者 楊學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