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在《一年》中綻放
二十四節氣在《一年》中綻放(書(shu) 裏書(shu) 外)
巢晶晶
湖南少年兒(er) 童出版社新出版的《一年》是一套超好讀的中國二十四節氣繪本,這套書(shu) 共分為(wei) 春夏秋冬4冊(ce) 。書(shu) 中以因父母工作原因被父母送到鄉(xiang) 下奶奶家度過一年的小朋友妮妮的故事為(wei) 主線,講述了翹首期盼父母來接她回家的整整一年中,妮妮經曆的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以及妮妮感受到的二十四個(ge) 節氣不同的農(nong) 耕民俗。妮妮也經曆了對農(nong) 村生活從(cong) 排斥到喜愛的心理過程,她在這一年中收獲了真摯的友情、溫暖的親(qin) 情,也感受到了社會(hui) 主義(yi) 新農(nong) 村令人欣喜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書(shu) 每冊(ce) 包含六個(ge) 小故事,以孩子的視角感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時風物、萬(wan) 千生態之美。繪本故事融入了每個(ge) 節氣與(yu) 農(nong) 耕民俗有關(guan) 係的傳(chuan) 說故事,每個(ge) 小故事前插入該節氣相關(guan) 的農(nong) 耕民俗的小知識、歌謠、農(nong) 諺等。用故事和繪畫的形式向孩子們(men) 講述二十四個(ge) 節氣及我國傳(chuan) 統的農(nong) 耕民俗的來源、演變、習(xi) 俗,用美麗(li) 的圖畫,活潑趣致的文字和韻致優(you) 美的詩歌,讓孩子學習(xi) “三伏”“三九”的來曆、“二十四節氣識記歌謠”等農(nong) 耕民俗的小知識,讓每個(ge) 孩子在自覺了解我國傳(chuan) 統的農(nong) 耕文明和節令文化的基礎上,潛移默化樹立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傳(chuan) 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誕生於(yu) 我國秦漢時期的“二十四節氣”,作為(wei) 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ti) 係,曆經兩(liang) 千多年,直到今天,它依然深刻影響著人們(men) 的思維方式和行為(wei) 準則,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ti) ,是一個(ge) 永不過時的寶藏。
二十四節氣是一部“農(nong) 業(ye) 氣候曆”,也是一部“星辰曆”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從(cong) 這首已被寫(xie) 進小學語文教材的二十四節氣歌中,我們(men) 可以看到中國古人對自然卓越的觀察力和改造能力。作為(wei) 人類曆史上五大古文明之一,中國黃河流域的農(nong) 耕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7000年,在這浩瀚的曆史長河中,“二十四節氣”正是中國農(nong) 耕文明最璀璨的代表。即使在農(nong) 學、氣象學如此發達的今天,二十四節氣中關(guan) 於(yu) 不同時期的氣候變化與(yu) 物候特征的觀察,以及在這些觀察上建立起來的天人和諧、順天應時的生活哲學也從(cong) 未過時。它不僅(jin) 是深受農(nong) 民重視的“農(nong) 業(ye) 氣候曆”,同時深刻影響著我們(men) 的思維方式和行為(wei) 準則,指導著人們(men) 於(yu) 周而複始的物候微變中,積極科學地順應自然改造自然。
其實“二十四節氣”也是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濫觴。早在《尚書(shu) ·堯典》,就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記載,分別對應如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ge) 節氣。古代中國的天文學相當發達,中國是世界上天文現象最精確的觀測者之一,也是最好的記錄保存者之一。中國有最古老、最簡單的天文儀(yi) 器——圭表,有了它,可以度量日影長短,從(cong) 而確立冬至與(yu) 夏至時間。然後通過數學推算,將太陽運行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確立每一個(ge) 節氣的時間。戰國後期的《呂氏春秋》中已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ge) 節氣的劃分,經過了進一步的發展,直至秦漢時期,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概念。而鄧平等製定的《太初曆》,最終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將其正式訂於(yu) 曆法。“二十四節氣”是古人從(cong) 太陽走向、鬥轉星移研究出的天文學的偉(wei) 大成果。
二十四節氣蘊含“物候曆”,更是中華思想的“縮略史”
立春有“陽凍解”,即地表冰層解凍;春分有“雷行”,即打雷經常出現;立夏有“大風濟”,意思是大風停止;白露為(wei) “白露降”;立冬有“草木皆死”。二十四節氣又被分為(wei) 七十二候,五日為(wei) 一候,三候為(wei) 一氣,每一候都有動物、植物、鳥類、天氣等隨季節變化的周期性自然現象,這些現象稱為(wei) “物候”。七十二候中同一種動物、昆蟲或天氣現象隨季節輪替會(hui) 呈現相反或連續的變化,而古人耕種、漁獵、畜牧,都要遵循物候變化之規律,不可恣意妄行,這是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最直接最樸素的體(ti) 現。
“二十四節氣”不僅(jin) 影響著人們(men) 的行為(wei) 習(xi) 慣,隨著時間的沉澱與(yu) 累積,也逐漸浸潤到每一中華兒(er) 女的思想中,形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思想特質與(yu) 文化內(nei) 涵: “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飛、堆草堆……”是中國人熱愛生活、辛勤勞動的精神財富;“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feng) 年;小寒遊子思鄉(xiang) 歸,大寒歲底慶團圓。”是中華民族對血緣相親(qin) 、闔家團團的美好向往;“過了芒種,不可強種”, “清明下種,穀雨栽秧” “驚蟄犁頭動,春分地氣通”等農(nong) 諺更體(ti) 現著中國人天人合一,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理念。
湖南少年兒(er) 童出版社新出版的這套《一年》,試圖用兒(er) 童稚拙的眼光體(ti) 察一年中的四時風物、萬(wan) 千生態,比課本中來得更加生動有趣,繪本裏彩鉛與(yu) 水墨勾勒出的田園風光、萬(wan) 物微變的唯美也定能給小讀者和大朋友不一樣的審美體(ti) 驗,故事中融入每個(ge) 節氣的農(nong) 耕民俗、傳(chuan) 說故事,小知識、詩歌、農(nong) 諺等,更能培養(yang) 孩子們(men) 的審美趣味和文學修養(yang) ,感受專(zhuan) 屬於(yu) 中國人的獨特時間美學,將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心融入根骨血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