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元宇宙將如何影響未來電影業

發布時間:2022-03-17 14:50:00來源: 中國藝術報

  作者:張成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yu) 研究中心不久前基於(yu) 大數據語料庫發布了2021年度十大網絡用語,“元宇宙”一詞赫然在列,“元宇宙”(Metaverse)一詞最早起源於(yu) 科幻小說《雪崩》,書(shu) 中定義(yi) 了平行與(yu) 現實的虛擬世界。元宇宙是下一代互聯網技術搭建的全新生態:終端設備是通向元宇宙的接口,以VR頭顯和AR眼鏡為(wei) 代表;此外,區塊鏈等相關(guan) 概念是元宇宙整個(ge) 經濟體(ti) 係的核心,為(wei) 用戶提供了身份標識,也為(wei) 數字資產(chan) 的交易提供了唯一性的標識和認證;創作者則是建設元宇宙生態的工程師。“元宇宙”概念,已然成為(wei) 國內(nei) 外各種媒介話語所廣泛追捧熱議的話題,如何定義(yi) 元宇宙?與(yu) 元宇宙相關(guan) 的一係列概念,諸如人工智能、虛擬引擎、區塊鏈、5G、VR、AR以及人機融合智能等推動技術與(yu) 藝術的融合,人類網絡與(yu) 計算機網絡的融合等,對未來電影創作與(yu) 產(chan) 業(ye) 建構也將產(chan) 生深遠影響。

  基於(yu) 對上述問題的思考,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日前舉(ju) 辦題為(wei) “‘元宇宙’:基於(yu) 人機社會(hui) 交互的電影及其未來發展”的第39期影視大講堂,由中國科學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董未名、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研究員孫承健主講,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同時,此次大講堂首次開設了博士對話環節,邀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戲劇影視係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4位博士生與(yu) 主講人進行對話。本次大講堂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副所長趙衛防主持。

  元宇宙:連通虛擬世界與(yu) 現實世界的載體(ti)

  元宇宙的核心在於(yu) 內(nei) 容,在虛擬世界中進行內(nei) 容創作利用的是計算藝術中的相關(guan) 技術。計算藝術與(yu) 計算機科學中的很多學科相關(guan) ,包括計算機圖形學(3D建模、真實感和非真實感渲染、物體(ti) 模擬、動畫和可視化等)、人工智能(深度神經網絡、生成式對抗網絡、強化學習(xi) 等)、多媒體(ti) 計算(媒體(ti) 內(nei) 容合成、計算美學、多模態理解等)、計算機視覺(物體(ti) 檢測與(yu) 跟蹤、人機交互、全景視頻等)和自然語言處理(文本理解、知識圖譜)。

  元宇宙的相關(guan) 技術目前已經應用於(yu) 多個(ge) 行業(ye) 。在社交行業(ye) , Facebook創造了VR社交平台Facebook Horizon,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創建角色,然後和現實生活中的朋友或平台中認識的新朋友一起聚會(hui) 、娛樂(le) 。在工業(ye) 領域,虛擬工廠、智能製造和數字孿生等都是元宇宙相關(guan) 技術和思想的應用。在藝術創作領域,元宇宙的社交屬性會(hui) 導致人們(men) 對數字收藏品需求的增加,也會(hui) 為(wei) 當代生成藝術的創作者帶來更多機會(hui) 。虛擬人近兩(liang) 年已經開始出現在各個(ge) 平台,商業(ye) 和文化也在不斷融合,包括虛擬偶像和虛擬主播等都引人關(guan) 注。

  董未名表示,智能影視創作近幾年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如IBM使用沃森係統為(wei) 電影《摩根》創作預告片,美國查普曼大學利用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GPT-3創作電影劇本等。在元宇宙環境中,未來影視觀眾(zhong) 與(yu) 內(nei) 容的關(guan) 係將從(cong) 簡單的單向被動接受,向著交叉互動,甚至是實時交互發展。元宇宙可以讓這種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中的人物場景的交互關(guan) 係更加立體(ti) 、複雜,為(wei) 內(nei) 容創作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在元宇宙的環境下,電影可以集中展示元宇宙中某個(ge) 世界的某個(ge) 精華內(nei) 容,然後吸引用戶前往虛擬世界空間遊玩。數字資產(chan) 包括一些未發行的電影海報和花絮可作為(wei) NFT數字藏品進行交易。影視相關(guan) 內(nei) 容可以作為(wei) 場景交互的元素,將電影IP結合VR/AR/MR技術重新設計現實場景。另一方麵,影視接入元宇宙之後,需要解決(jue) 知識產(chan) 權保護的問題,同時為(wei) 用戶提供一些簡單易用的工具包,降低科技和藝術的門檻,能夠讓普通用戶參與(yu) 創作。

  展望未來,元宇宙會(hui) 深遠地影響人類社會(hui) ,重塑數字經濟體(ti) 係,通過連通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成為(wei) 人類數字化生存的載體(ti) ,同時延展人的創造力和更多的可能性。

  為(wei) 何需要元宇宙?

  從(cong) 數據與(yu) 信息的角度而言,“元宇宙”試圖要建立的實際上是一個(ge) 龐大的數據庫,也即是“在這個(ge) 全球互聯的信息空間中,真實與(yu) 虛擬之間不再存在任何邏輯上的差異,新形式的人機交互將對幾乎所有的生活問題產(chan) 生巨大而普遍的影響。孫承健表示,如果從(cong) 電影《星球大戰》開始算起,數字視覺藝術在電影中的運用,已有40多年的發展曆史。在此過程中,以膠片為(wei) 載體(ti) 的光學成像技術的主導地位,正在被數字視覺技術所取代;運動捕捉技術成功的將運動數據賦予數字角色;卷積神經網絡、GAN生成式對抗網絡等深度學習(xi) 算法,能夠模擬人腦神經元的工作方式,有效地驅動數字角色的行為(wei) 、表情甚至是微表情的變化;虛擬攝影機可以超越各種物理限製,在虛擬空間中自由地穿梭、運動;現場監視器內(nei) 得以實時地呈現最終合成的影像畫麵。

  數字技術時代的影像建構模式主要依賴於(yu) 數據,無論是運動捕捉,還是三維生成;無論是物數據化,還是數據物化,運動影像的成像方式,實際上是以藝術想象為(wei) 參照,並通過數字構成的數據流所建構。這也意味著,數字視覺技術的圖像創造和生產(chan) ,實際上是由這些數字構成的數據流所操控。某種意義(yi) 而言,數字技術的發展,為(wei) 未來元宇宙世界的建構提供了某種可能性。

  正是基於(yu) 此,基於(yu) 人機社會(hui) 交互所產(chan) 生的大量數據,以及人工智能與(yu) 各種算法,一方麵,構成元宇宙這個(ge) 虛擬世界的最核心資源;另一方麵,也是構成人機智能融合的新型網絡社會(hui) 能夠得以有效運作的結構性要素。就文化構成而言,元宇宙的實現過程實際上是數字技術與(yu) 視覺媒介將現實世界符號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之中,由數字技術與(yu) 媒介合力作用所建構的元宇宙,試圖提供給人們(men) 的實際上是一個(ge) 基於(yu) “第二人生”的“象征世界”。

  緣何現實世界的人們(men) ,需要在一個(ge) 虛擬的象征世界之中去尋找自己的“位置”?孫承健認為(wei) ,畢加索對立體(ti) 主義(yi) 的闡釋,或許能夠給我們(men) 一些有意義(yi) 的啟示。畢加索認為(wei) ,“立體(ti) 主義(yi) 是為(wei) 了擁有靈活性,讓畫布上的人物呈現出某種能轉變到其他狀態上的發展狀態。”而元宇宙恰恰是可以提供這樣一種既能夠超現實,又能夠與(yu) 現實產(chan) 生某種交互性的“發展狀態”的路徑與(yu) 場域。(張成)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