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宅”家慢生活,依然有高質量“文化大餐”

發布時間:2022-03-17 14:58:00來源: 解放日報

  接到小區將采取“2+12”管理措施後,家住漕寶路的杜女士安排好家庭生活物資和孩子的學習(xi) 計劃,才發現還有大把空白時間需要填補:“過去周末都是帶著孩子學才藝、看展覽、遊公園,如今宅家不出門,難道隻能大眼瞪小眼?”她快速在手機裏查詢上海各大文藝場館和展覽場所,發現已有線上演出、雲(yun) 上展覽、互動講座等豐(feng) 富的文化資源,足不出戶就能在家享受。

  “讓生活慢下來”不僅(jin) 是匆忙都市人的身心所需,也是上海疫情防控的現實必然。“生活有保障之外,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資源也是我們(men) 應對疫情的一味良藥。”

  看劇◆◆◆

  推出“線上觀劇大餐”

  從(cong) 3月12日起,每晚7時半,上話藝術中心官方新浪微博平台免費播放一部戲劇高清錄像

  “我們(men) 會(hui) 休息的!我們(men) 會(hui) 聽到天使的聲音,我們(men) 會(hui) 看到鑲著寶石的天空,我們(men) 會(hui) 看到,人間所有的罪惡,我們(men) 所有的痛苦,都會(hui) 淹沒在充滿全世界的慈愛之中,我們(men) 的生活會(hui) 變得安寧、溫柔,變得像愛撫一樣的甜蜜。我相信,我相信……”隔著屏幕,話劇《萬(wan) 尼亞(ya) 舅舅》的經典台詞依然打動著觀眾(zhong) 的心。

  受疫情影響,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線下演出暫時取消,但上話為(wei) 觀眾(zhong) 準備了一份“線上觀劇大餐”。從(cong) 3月12日起,每晚7時半,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官方新浪微博平台免費播放一部戲劇高清錄像。首日播放的契訶夫經典話劇《萬(wan) 尼亞(ya) 舅舅》觀看次數達44.6萬(wan) 。這份“線上觀劇大餐”推出的消息一經上話新媒體(ti) 平台發布,就引發全國各地觀眾(zhong) 關(guan) 注,紛紛點讚留言:“感謝上話!讓我們(men) 在家裏就能看到這麽(me) 多的高品質話劇。”“真好,疫情過去後一定買(mai) 票支持!”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自2013年開始推出“經典戲劇·上話重繹”係列,該係列計劃向中國觀眾(zhong) 推薦國內(nei) 外殿堂級戲劇作品及著名劇作家,契訶夫經典話劇《萬(wan) 尼亞(ya) 舅舅》便是該係列的首部作品。“契訶夫的作品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因為(wei) 他不斷尋找關(guan) 於(yu) 永恒問題的答案——人們(men) 要如何生活得更好、更美、更有智慧。”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在當下特殊時期,線上的《萬(wan) 尼亞(ya) 舅舅》給眾(zhong) 多觀眾(zhong) 帶來了心靈上的治愈。

  繼《萬(wan) 尼亞(ya) 舅舅》之後,3月13日播放的是同為(wei) “經典戲劇·上話重繹”係列作品的莫裏哀經典話劇《太太學堂》,觀看次數達35.4萬(wan) 。全國首部抗疫音樂(le) 劇《那年那時那座城》、話劇《追夢雲(yun) 天》、話劇《商鞅》、話劇《冒牌人生》、舞台劇《山海經》、音樂(le) 劇《烽火家書(shu) 》、話劇《秀才與(yu) 劊子手》等作品也陸續在線上與(yu) 觀眾(zhong) 見麵。

  演出暫停的這些日子裏,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一直在為(wei) 重啟大幕做著積極準備。工作人員說,“人間向暖,萬(wan) 物可期,待到山花爛漫時,我們(men) 在劇場再相會(hui) 。”

  學習(xi) ◆◆◆

  開啟“跨越時空教學”

  小熒星自3月12日,提供為(wei) 期2周的公益線上課,陪伴孩子們(men) 度過充實而有意義(yi) 的時光

  足不出戶學藝術,小熒星開啟“跨越時空的教學”——為(wei) 配合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積極響應上海市防疫號召,小熒星藝術團和所有校區自3月9日暫時停止線下課程。與(yu) 此同時,在保障師生安全的同時做到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根據小熒星集團目前的安排,小熒星從(cong) 3月12日開始,提供為(wei) 期2周的公益線上課程,陪伴孩子們(men) 度過一段充實而有意義(yi) 的時光。

  為(wei) 保證後續課程的延續性,小熒星的教研團隊及時製定詳細的線上教學計劃,開啟微信群直播公益線上課程,老師按照正常課程標準進行點名、授課、回課等教學環節。直播課後,每位老師會(hui) 將教學內(nei) 容以文字或視頻在微信群中進行複習(xi) ,孩子們(men) 再將各自的練習(xi) 過程和成果反饋到微信群。

  與(yu) 孩子們(men) 相約線上公益直播課堂,為(wei) 學員賦能,為(wei) 家長解憂。教研團隊老師劉夢蓉表示:“希望孩子們(men) 從(cong) 線下到線上有一個(ge) 順利的過渡,不讓孩子們(men) 的舞蹈學習(xi) 中斷,也希望家長能夠鼓勵孩子參加線上課程的學習(xi) 。”東(dong) 視民舞班學員張艾瑾的母親(qin) 說:“聽到小熒星的老師說不希望孩子舞蹈學習(xi) 中斷的時候還挺感動的,在這個(ge) 時刻,老師們(men) 第一時間還在為(wei) 小朋友的舞蹈學習(xi) 考慮。”小熒星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相信我們(men) 同心協力,在防範疫情的同時能夠為(wei) 孩子們(men) 的成長留下珍貴的回憶,所有的美好也都會(hui) 如約而至。”

  觀展◆◆◆

  線上博物館“寶藏”多

  上海文博場館數字化建設為(wei) 特殊時期線上觀展提供便利,也逐步探索出數字化展陳方式

  “現場看能感受文物的氣場,雲(yun) 上看則能發現更多細節,兩(liang) 相呼應更有價(jia) 值。”如果不是疫情反複,家住浦東(dong) 新區東(dong) 明路的市民鬱彬幾乎每個(ge) 周末都會(hui) 流連在各個(ge) 博物館、美術館。受疫情影響許多場館臨(lin) 時關(guan) 閉,鬱彬發現了線上博物館這一“寶藏”。

  點開上海博物館的官方網站,“網上展覽”能看到今年1月16日剛剛結束的“東(dong) 西匯融:中歐陶瓷與(yu) 文化交流特展”。這場展覽鬱彬去看過四次,“網上展覽幾乎完美複刻了線下展覽的策展思路”。點進展覽第一章“中西交通”第一節“從(cong) 中東(dong) 到歐洲”,青花纏枝牡丹紋執壺、青花礬紅描金纏枝蓮紋碗鑲嵌鎏金銀座和青花纏枝牡丹紋碗三件文物次第排列,“現場展覽打頭陣的就是這三件文物。”鬱彬說,這讓他有種重回展廳的感受。

  相比線下展覽隨空間動線移步換景,網上展覽通過網頁的頁麵設計更清晰地體(ti) 現了布展思路。“以前看展覽都是直奔展品,不太注意文字。”家住長壽路的文女士發現,在網上看展覽會(hui) 被與(yu) 文物等大的文字吸引,“讀下去才了解到這些文物為(wei) 什麽(me) 會(hui) 被組合在一起,組合在一起又會(hui) 產(chan) 生怎樣的化學反應。”比如陽傘(san) 夫人圖盤,設計底稿與(yu) 文物實物被放在同一張網頁上對比,就能一窺當時中西方如何看待彼此的形象,“這樣的對比和解釋,在網頁上看非常直觀”。

  不僅(jin) 是在網上“複刻”展覽,不少文博愛好者也在這裏發現“全新”的展覽。在深圳擁有自己設計工作室的產(chan) 品設計師劉先生最近居家辦公,想找一組關(guan) 於(yu) “魚”的形象的資料,網上搜索情況不佳,竟然在上博的網上展覽找到一個(ge) 名為(wei) “有魚”的展覽,從(cong) 繪畫到玉雕,從(cong) 剪紙到陶瓷,從(cong) 中國的遠古紋飾到法國的奢侈品水晶,各類以魚為(wei) 形象的展品分門別類,“如果不是聽朋友推薦這場展覽,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才能看到這麽(me) 多魚的形象。”

  得益於(yu) 多媒體(ti) 技術和文物數字化建設,網上展覽的方式頗有趣味。“趕上春——江南文化數字專(zhuan) 題”展覽一點開,是一幅長三角地圖,長三角地區多個(ge) 曆史名城的圖標閃爍,點擊這些城市,與(yu) 之相關(guan) 的館藏文物便會(hui) 逐一展現,參觀者可以點擊文物圖片鏈接至詳細頁麵。“雖然這個(ge) 春天不能踏青迎春,但在網上看展別有一番意味。”在鬱彬看來,用這樣的方法盤活館藏資源,“是一種新的嚐試”。

  而網上的三維場景設計,更將上博曾舉(ju) 辦的多個(ge) 特展“全景式”還原。點擊進入“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鑒真文物與(yu) 東(dong) 山魁夷隔扇畫展”,文女士再次看到這場三年前舉(ju) 辦的特展。隨著鼠標移動,網頁仿佛觀眾(zhong) 的視角不斷變化,甚至能360度環顧;駐足文物之前,點擊“放大鏡”按鈕,還能觀看文物細節。“還原細節到什麽(me) 程度?鏤空的裝飾板、‘請勿攝影’的提示牌全部都有。”在不少市民看來,近年來上海文博場館數字化建設為(wei) 特殊時期線上觀展學習(xi) 提供便利,也逐步創新探索出數字化展陳方式。

  帶貨◆◆◆

  生活和工作都“有戲”

  麵對浸泡過劇院文化的觀眾(zhong) ,上海大劇院直播比起“帶貨”,更重要的是藝術普及與(yu) 分享

  “‘筷藝人生’原木筷子沒有上漆,不能馬上高溫消毒,要像盤串那樣養(yang) 一養(yang) ;醬碟上刻著‘有戲’,我們(men) 希望一直有戲劇發生的地方,生活和工作都變得有戲。”上海大劇院事業(ye) 發展部副經理張誌庭舉(ju) 起白瓷小醬碟,助手倒進醬汁,“有戲”兩(liang) 個(ge) 字從(cong) 碟子底部浮現。

  3月14日起,“有禮有劇藝術大玩家”直播間在上海大劇院的天貓旗艦店開播。3月14日、16日每天連播兩(liang) 場,18日連續4小時直播,張誌庭通過5場直播帶領觀眾(zhong) 探索上海大劇院A+藝術空間·後書(shu) 台藝術商店,一網打盡上海大劇院文創產(chan) 品、後書(shu) 台書(shu) 架上最受歡迎的熱門藝術書(shu) 籍、商店內(nei) 的“神秘拍照打卡點”,店長還與(yu) 觀眾(zhong) 分享經營店鋪的趣事。

  第一次坐上直播間主播台,張誌庭表現淡定。他說這得益於(yu) 自己早年在樂(le) 團拉大提琴的經曆。2020年疫情時,大劇院與(yu) 互聯網電商運營機構合作直播。去年8月上海大劇院開幕23周年之際,主播變成劇院員工。“我們(men) 懂藝術,也在學習(xi) 更好地融入互聯網大潮。”張誌庭介紹,“每個(ge) 月27日,我們(men) 都與(yu) 觀眾(zhong) 相約。這個(ge) 月因為(wei) 劇院演出暫停,很多觀眾(zhong) 居家辦公,直播腳步加快了。”

  在張誌庭看來,上海大劇院直播,比起“帶貨”,更重要的是藝術普及與(yu) 分享,“麵對浸泡過劇院文化的觀眾(zhong) ,推介與(yu) 形象搭調的文創產(chan) 品。比如自帶劇院開機鈴聲的藍牙小音箱,不同人聽到鈴聲反應不一樣,觀眾(zhong) 很期待,可和我們(men) 一起直播的音樂(le) 劇演員坦言,聽到鈴聲,意味著馬上要上台了,會(hui) 有一點點緊張”。

  “沒有演出的日子裏,這些文創帶你感受劇院,除了常見的冰箱貼、徽章、膠帶、馬克杯、帆布袋、口罩、T恤,還有‘中國有戲’飛躍聯名國潮小白鞋、藝術琺琅手機支架,特別推薦大劇院的‘浮生係列’文創,包括線香套裝、茶具,與(yu) 大劇院出品昆劇《浮生六記》相得益彰。”90分鍾直播結束,走下主播台,張誌庭總會(hui) 長舒出一口氣,“2022年我們(men) 以周為(wei) 單位做演出計劃,雖然下周演出推遲了,一旦情況向好,我們(men) 將敞開大門迎接觀眾(zhong) 。”諸葛漪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