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格子,叫“蒙德裏安”
作者:陳俊珺
荷蘭(lan) 畫家蒙德裏安筆下的三原色和方格子是廣為(wei) 人知的視覺圖像,但蒙德裏安或許是人們(men) 最陌生的畫家。
今年是蒙德裏安誕辰150周年,他一生曆經戰爭(zheng) 與(yu) 肆虐全球的西班牙大流感,他以化繁為(wei) 簡的圖像表達著內(nei) 心對純粹、美好世界的向往。
難以模仿的“簡單”
荷蘭(lan) 的一家電視台曾經做過一檔臨(lin) 摹名畫的節目,由幾位畫家臨(lin) 摹倫(lun) 勃朗、凡·高、蒙德裏安等人的作品。所有觀眾(zhong) 都以為(wei) ,蒙德裏安的作品是最容易模仿的,沒想到最後隻有對他的臨(lin) 摹失敗了。
2017年,一位美國藝術史家帶領學生們(men) 去博物館臨(lin) 摹蒙德裏安的《構成》係列作品。出乎他們(men) 的意料,這些看上去極其簡單的格子所蘊含的技巧竟遠超想象,很難輕易被複製。
蒙德裏安所畫的三原色和方格子為(wei) 什麽(me) 沒有看起來那麽(me) 簡單?從(cong) 技術層麵來說,他的線條都是手繪的,而他所使用的顏色也是經過精心調色,是獨一無二的。從(cong) 藝術家個(ge) 人的經曆來看,身為(wei) 抽象藝術的先驅,蒙德裏安早年其實接受過正統的寫(xie) 實訓練,功底很深。他從(cong) 寫(xie) 實到抽象的巨大轉變,蘊藏著其內(nei) 心看待世界方式的變化。
1872年,蒙德裏安出生於(yu) 阿姆斯特丹附近的一個(ge) 小鎮。他的父親(qin) 是一位熱衷美術的小學校長,叔叔是職業(ye) 畫家。盡管家庭藝術氛圍很濃,但家人起初並不支持蒙德裏安從(cong) 事這個(ge) 收入不穩定的職業(ye) 。
年輕的蒙德裏安一心隻想畫畫。1892年,他終於(yu) 如願以償(chang) 進入阿姆斯特丹的國立藝術學院學習(xi) 。他深受後印象派和浪漫主義(yi) 的影響,非常喜歡修拉和凡·高等人的作品,也常常畫阿姆斯特丹周圍的風景。
“我喜歡昏暗的天氣中或十分強烈的陽光下的風景和房屋。這個(ge) 時候,濃密的大氣模糊了細節,加強了物體(ti) 的大輪廓。我經常在月光下畫速寫(xie) ——畫牛兒(er) 在平坦的荷蘭(lan) 牧場上休息或靜靜地站著,畫帶有死寂、空洞的窗口的房屋。”蒙德裏安曾經寫(xie) 道。
1908年,畢加索與(yu) 布拉克建立了立體(ti) 主義(yi) 畫派,這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鋒的藝術流派。來到巴黎後的蒙德裏安很快與(yu) 立體(ti) 主義(yi) 畫家打成一片。在他們(men) 的影響下,他開始思考如何超越表象去看待事物,他試著用全新的繪畫語言揭示自然的本質,尋找藝術的內(nei) 在規律,並加入音樂(le) 的節奏感,表達純粹的精神。
在《灰色的樹》中,立體(ti) 主義(yi) 對蒙德裏安的影響顯而易見,抽象的力量在他的作品中覺醒了。樹幹位於(yu) 畫麵中央,樹枝橫向延展至畫布的兩(liang) 側(ce) 邊界,樹的細節被簡化。蒙德裏安化繁為(wei) 簡,將過去熟悉的風景化為(wei) 錯綜紛繁的幾何形狀與(yu) 線條,並通過結構、色彩和區域的平衡,達到畫麵的和諧。
在大流感中孕育新畫風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蒙德裏安與(yu) 幾位誌同道合的朋友創辦了《風格》雜誌,一個(ge) 對未來充滿希望的藝術流派——風格派開始蓬勃發展。
以蒙德裏安為(wei) 代表的風格派藝術家提出了一種名為(wei) “新造型主義(yi) ”的藝術理念。他們(men) 主張抽象即藝術的目的,利用抽象的造型與(yu) 中性的色彩來傳(chuan) 達秩序與(yu) 和平的理念。他們(men) 拒絕使用具象的元素,隻用單純的色彩和幾何形象來表現純粹的精神。“我們(men) 在抽象藝術中找尋自我。藝術應該高於(yu) 現實,否則對人類沒有價(jia) 值。”蒙德裏安說。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肆虐全球,蒙德裏安也沒有能夠幸免。在隔離養(yang) 病期間,他安守於(yu) 阿姆斯特丹的工作室,專(zhuan) 心創作。在給友人的信中,他這樣寫(xie) 道:“當我染上流感時,我注意到一個(ge) 人可以多麽(me) 不情願地變得全神貫注,隨之而來的是更好的藝術作品的出現。”大流感中的蒙德裏安進行了各種各樣概念化的嚐試,醞釀著其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轉變。
1919年,痊愈後的蒙德裏安再次來到巴黎,他逐漸摒棄了細密規則的網格和豐(feng) 富多樣的色彩,開始使用更基本的直線、直角、三原色等元素組成抽象畫麵。1920年,蒙德裏安的《黃色、紅色、黑色、藍色和灰色構成》問世,被視為(wei) 第一幅真正意義(yi) 上的新造型主義(yi) 畫作。此後,他又完成了一批《構成》係列作品,畫麵中隻有三原色、水平線、垂直線與(yu) 格子,每一個(ge) 細節都經過精心的思考與(yu) 安排。
蒙德裏安希望這些作品能傳(chuan) 遞出生命永恒運動的觀念。他認為(wei) ,畫麵中的線條越細,眼睛對它的軌跡“讀”得就越快,反之亦然。因此,改變寬度,就可以像使用汽車油門踏板一樣運用線條,而這將有助於(yu) 成功實現他的最終目的——使畫作擁有“動態平衡”。
1930年,蒙德裏安的繪畫集《紅、藍、黃構成》出版。三原色與(yu) 格子從(cong) 此成為(wei) 其最廣為(wei) 人知的視覺圖像。
從(cong) 椅子、房子到裙子,蒙德裏安的藝術究竟有何魅力?
知名藝術評論家威爾·貢培茲(zi) 在《現代藝術150年》中分析道:蒙德裏安的目標是“以造型的方式表現萬(wan) 物之共性,而非它們(men) 與(yu) 眾(zhong) 不同的部分”。為(wei) 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將藝術減至最基本的要素:顏色僅(jin) 限於(yu) 三原色——紅、黃和藍,隻有兩(liang) 種幾何形狀——正方形和長方形,隻用黑色的水平線或垂直線。畫麵中絕對沒有立體(ti) 感。
蒙德裏安相信,通過這些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元素,通過平衡所有對立的力量,他能從(cong) 中找出生命的意義(yi) 。他曾說:“生活本質上是簡單的,它可能會(hui) 變得越來越複雜,但它不能失去這種簡單性。而那種複雜性需要被完善,簡單是人類的完美境界。”
蒙德裏安的大膽嚐試,不僅(jin) 翻開了繪畫界的全新篇章,也為(wei) 服裝、建築和設計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荷蘭(lan) 建築師赫裏特·裏特費爾德運用蒙德裏安新造型主義(yi) 的三原色和黑色線條,做了一把“紅藍椅”,看起來就像三維版的蒙德裏安繪畫。椅子的背板被塗成紅色,座位是深藍色,設計師還在椅子上塗上黃色顏料,使得黑色的木質框架呈現出比以往更活潑的風格。裏特費爾德還按照風格派的準則設計了一整幢房子,這棟以其主人的名字施羅德命名的住宅,後來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名錄》。
1965年,服裝設計師聖羅蘭(lan) 將蒙德裏安作品中標誌性的三原色與(yu) 格子融入禮服設計中,“蒙德裏安裙”利落的裁剪、簡單的線條和大膽的色彩引發了時尚熱潮,打破了時尚與(yu) 藝術的界限。直到今天,蒙德裏安的作品依然是設計師取之不盡的靈感之源。
弄清生命的意義(yi)
有一位藝術家曾經問過蒙德裏安,為(wei) 何他總是在不斷銷毀自己的作品再畫,蒙德裏安說:“我想要的不是畫,而是找到真相。”
《勝利之舞》是蒙德裏安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遺作。這幅作品由各種大小的三原色色塊組成。如果將其比喻成音樂(le) ,那麽(me) 不同的色塊就代表著不同的音符,連在一起成了一首歌。
事實上,蒙德裏安非常喜歡音樂(le) ,尤其喜歡聽時下最“潮”的作品,他一生收集了很多唱片。移居到紐約生活後,他瘋狂地愛上了爵士樂(le) ,經常去聽爵士樂(le) 現場演出。因此,他的畫中蘊含著一定的音樂(le) 性。
蒙德裏安不喜歡別人看自己畫畫,但在畫《勝利之舞》的時候,他破天荒地辦了工作室開放日活動,請大家來參觀自己畫畫的過程,並交流心得。《勝利之舞》中小小的色塊、線條,代表著世界上的各種元素,他用自己的方式將其以一種和諧的方式呈現在世人麵前。這幅畫直到蒙德裏安去世,還擺在他畫室的架子上。可以想見,在畫畫的過程中,蒙德裏安已經感覺到自己正在邁向生命的終點,他卻堅持完成這幅名為(wei) “勝利”的畫,向世界傳(chuan) 達樂(le) 觀的信號,希望留下一幅明亮的作品鼓舞眾(zhong) 人。
曾有人問蒙德裏安:“在你畫的這些格子裏,我什麽(me) 也看不出來,你的意圖究竟是什麽(me) ?”
蒙德裏安回答:“我想通過顏色和線條的對比,以造型的方式表現各種關(guan) 係。我曾經通過描繪自然來表現自我,但如果你按時間順序仔細觀察我的作品,就會(hui) 發現我逐步摒棄了事物的自然特征,而越來越強調各種關(guan) 係在造型上的表現。我認為(wei) 我的工作就是為(wei) 其他人弄清生命的意義(yi) 。”
蒙德裏安生活於(yu) 19世紀與(yu) 20世紀之交,一生經曆了兩(liang) 次世界大戰、西班牙大流感,他始終渴望安定,渴望一個(ge) 和平、美好的世界。他期待著全世界都如同他的畫一般極簡又純粹,他“少即是多”的哲學理念深深影響著現代藝術的進程。(陳俊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