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產教融合亟待政府彌合信息鴻溝

發布時間:2022-03-22 14:0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思想匯】

  作者:葉陽永(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講師)

  編者按

  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ye) 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wei) 。當前,我國職業(ye) 教育不僅(jin) 麵臨(lin) 著繼續加強產(chan) 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老問題,也麵臨(lin) 著推動職普融通的新任務。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職業(ye) 教育大會(hui) 上強調,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加大製度創新、政策供給、投入力度,對政府層麵深入推進職業(ye) 教育的發展提出了要求。本版作者分別從(cong) 產(chan) 教融合、職普融通角度對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所能發揮的職能進行了闡發,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yi) 。

  職業(ye) 教育是我國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促進就業(ye) 創業(ye) 、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職責。但職業(ye) 教育的發展存在著產(chan) 教融合不暢、校企合作不強等問題,導致人才培養(yang) 供給側(ce) 和產(chan) 業(ye) 需求側(ce) 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相互適應。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這種情況?準確溯因是解決(jue) 這一問題的前提。

  溯因 校企之間存在信息鴻溝

  追溯我國職業(ye) 教育的發展,產(chan) 教融合不暢並不是自始存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之前,職業(ye) 學校根據企業(ye) 需求培養(yang) 相應數量和技能的學生,學生畢業(ye) 之後被分配到相應的企業(ye) 或工廠工作,還比較順暢。當時校企良好互動的原因在於(yu) ,行政部門不僅(jin) 管理職業(ye) 學校,還管理相關(guan) 行業(ye) 的企業(ye) ,比如,1998年之前原機械工業(ye) 部、煤炭工業(ye) 部、冶金工業(ye) 部、化學工業(ye) 部、國內(nei) 貿易部等九部門管理40多所中等專(zhuan) 業(ye) 學校和技工學校,培養(yang) 人和使用人都由行政部門規劃,既了解企業(ye) 的用人需求,也能決(jue) 定職業(ye) 學校的規模和結構。但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推進,這一局麵被打破,畢業(ye) 生包分配製度被取消,職業(ye) 教育畢業(ye) 生越來越多進入民營企業(ye) 。同時,職業(ye) 學校被劃歸教育行政部門或地方管理,產(chan) 生的結果是,職業(ye) 學校的管理與(yu) 職業(ye) 教育政策的製定由教育行政部門負責,而勞動力市場的管理由人力資源與(yu) 社會(hui) 保障部門負責,技能人才的供需信息分布在不同行政部門。

  近些年來,職業(ye) 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向職業(ye) 學校放權,由學校靈活自主設置專(zhuan) 業(ye) 和設計人才培養(yang) 方案,以提高其主動適應勞動力市場人才需求的能力。但社會(hui) 到底需要哪些專(zhuan) 業(ye) 的學生,企業(ye) 需要哪些技能的學生,學校很難獨立獲取這些信息。在信息無效或信息缺乏的情況下,學校隻能開設傳(chuan) 統專(zhuan) 業(ye) 、傳(chuan) 授傳(chuan) 統技能,或者盲目新增熱門專(zhuan) 業(ye) ,造成的結果是,培養(yang) 的人才不符合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畢業(ye) 即失業(ye) ,或者即使勉強就業(ye) ,也需在企業(ye) 從(cong) 基本的技能學起,既浪費教育資源,也影響畢業(ye) 生就業(ye) 及就業(ye) 質量。為(wei) 了改變這種情況,國家從(cong) 2005年開始建立勞動力調查製度,2007年開始實施季度調查,2015年開始實施《全國月度勞動力調查》。但是,《中國人口和就業(ye) 統計年鑒》共享的全國勞動力需求信息僅(jin) 包括20個(ge) 行業(ye) 門類和8個(ge) 職業(ye) 大類的信息,不能全麵反映勞動力市場技能人才的需求結構,對職業(ye) 院校專(zhuan) 業(ye) 設置、課程設計等指導意義(yi) 有限。比如,隻公布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職業(ye) 大類的就業(ye) 人口數量與(yu) 占比信息,而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職業(ye) 大類下還包括14個(ge) 中類,115個(ge) 小類,379個(ge) 具體(ti) 職業(ye) ,僅(jin) 以中類而言,涉及工程、農(nong) 業(ye) 、飛機、衛生、金融、法律和教育等諸多領域的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如果不知道這些細分領域的勞動力需求情況,學校是無法相應地設置專(zhuan) 業(ye) 和決(jue) 定招生規模的。很多職業(ye) 院校主要服務於(yu) 區域性的勞動力市場,但區域性的上述數據也多數隻存在於(yu) 地方統計年鑒中,而且有些需要專(zhuan) 業(ye) 人員才能看懂。

  就企業(ye) 而言,在哪兒(er) 選址、是否采用新生產(chan) 工藝、是否增加產(chan) 能,也需要考慮是否有足夠的勞動力供給、勞動力是否有相關(guan) 技能。考慮到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不僅(jin) 需要了解區域性勞動力市場供給情況,還需對全國性的勞動力市場供給情況有所了解。目前,企業(ye) 獲取的這些信息非常有限,可獲得的途徑也較窄,尤其對於(yu) 小微企業(ye) 而言,這種困難更大。比如,職業(ye) 學校畢業(ye) 生的數據,公布信息的精度不能滿足需要,《中國教育統計年鑒》公布的隻有專(zhuan) 業(ye) 大類職業(ye) 教育畢業(ye) 生數據,該數據對企業(ye) 評估技能人才供給的參考作用有限。比如,裝備製造大類下麵有機械設計製造、機電設備、自動化、汽車製造和航空裝備等7個(ge) 專(zhuan) 業(ye) 類,專(zhuan) 業(ye) 類下還包括68個(ge) 專(zhuan) 業(ye) ,這些專(zhuan) 業(ye) 細類的畢業(ye) 生數量信息尚未公布。另外,地方性職業(ye) 學校畢業(ye) 生的數據隻存在於(yu) 紙質的地方統計年鑒中,不易獲取。企業(ye) 不能獲取技能人才的供給信息,一方麵影響其生產(chan) 經營決(jue) 策,另一方麵也無法有效地將其對人才的技能需求傳(chuan) 達給職業(ye) 學校。

  彌合鴻溝 政府要發揮作用

  如何彌合校企在技能人才供給與(yu) 需求之間的信息鴻溝?毫無疑問,企業(ye) 與(yu) 學校自身要發揮主動性,決(jue) 策時要做充分的市場調研,但必不可少的是,政府在這當中要承擔重要角色。

  首先,隻有政府才有資源和能力獲得區域內(nei) 和全國範圍內(nei) 的技能人才供需信息,單個(ge) 學校或者企業(ye) ,尤其是規模較小的職業(ye) 學校或者中小企業(ye) ,無法完成這一工作。就技能人才供給信息而言,我國職業(ye) 學校還是以政府舉(ju) 辦為(wei) 主,因此,政府更易於(yu) 整合不同學校、不同區域畢業(ye) 生的詳細信息。另外,由政府來收集技能人才供需信息也更加有效,比如,在國家層麵製定統一的統計指標體(ti) 係,可以避免重複性的工作,也增加信息的流通性。

  其次,技能人才供需信息的收集與(yu) 發布,有利於(yu) 學生做好專(zhuan) 業(ye) 選擇和職業(ye) 規劃,順利實現就業(ye) ,也有利於(yu) 企業(ye) 合理安排生產(chan) ,促進經濟發展。這是服務於(yu) 社會(hui) 公共利益的需要,理應由政府來履行。

  再次,提供公共數據既是建設新型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舉(ju) 措,也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決(jue) 策科學化的重要基礎,2021年12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ti) 方案》也提到,“建立健全高效的公共數據共享協調機製,支持打造公共數據基礎支撐平台,推進公共數據歸集整合、有序流通和共享”。

  最後,基於(yu) 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慮,校企合作中雙方可能會(hui) 隱藏對自己不利的信息,而政府則能以更加客觀公正的立場收集校企雙方的信息。

  著力點 全流程施策,構建校企信息互通共享機製

  為(wei) 做好技能人才供求信息的收集、分析與(yu) 共享工作,實現校企信息互通,政府需從(cong) 以下方麵著力:

  第一,指定專(zhuan) 門部門具體(ti) 承擔該項職責,加大人力投入。如上文分析的那樣,當前公布的統計信息的數量與(yu) 精度都遠不能滿足促進校企合作的要求,而德法英美等發達國家在這方麵的投入都是比較大的,其中英法德的國家統計機構人數都在3000人左右,美國為(wei) 了專(zhuan) 門收集、分析和發布勞動力市場信息,專(zhuan) 門組建了勞動統計局,雇員在2500名以上。與(yu) 此同時,也要加強業(ye) 務部門與(yu) 技術部門之間的協作,業(ye) 務部門是指管理勞動力市場的人力資源與(yu) 社會(hui) 保障部門和管理職業(ye) 教育的教育行政部門,而技術部門則是統計部門。這些部門要利用各自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高效協作,才能實現優(you) 勢互補。《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ti) 方案》亦提出“探索完善公共數據共享、開放、運營服務、安全保障的管理體(ti) 製”,可以此為(wei) 契機建立技能人才供需信息生成與(yu) 共享的管理體(ti) 製。

  第二,在數據分析、共享方麵,一方麵要使數據通俗易懂,使用簡潔的表格,同時利用數據可視化和網絡技術,對數據進行可視化、交互式呈現。針對具有數據分析能力的受眾(zhong) ,比如科研人員,需要提供完整、格式友好的原始數據下載服務;另一方麵要提高數據的可獲得性。可以建立一站式的數據共享和報告發布平台,無償(chang) 地、不受時空限製地向公眾(zhong) 提供公共信息服務。不僅(jin) 要做好對當下勞動力市場技能人才需求信息的共享,還需要運用經濟理論和統計方法預測未來技能人才的需求,發布預測報告。建立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和職業(ye) 信息的動態更新機製,及時更新勞動力市場需求信息變化。

  第三,進一步加強技能人才供求信息表征指標的研究與(yu) 設計,提高共享信息的精細度、精準度。除以行業(ye) 與(yu) 職業(ye) 維度度量勞動力市場人才需求結構之外,還要關(guan) 注勞動力技能需求結構的測量工作。2011年經合組織(OECD)實施的成人職業(ye) 技能調查項目(PIAAC),對40多個(ge) 國家的勞動力市場的技能需求情況進行評估,聚焦於(yu) 勞動力的語言處理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和複雜分析能力,以及這些技能在不同教育水平、不同職業(ye) 的勞動力中的分布情況,為(wei) 評估技能的供給與(yu) 需求提供了有價(jia) 值的信息源,值得借鑒。職業(ye) 技能分為(wei) 基本技能、人際關(guan) 係技能、複雜問題解決(jue) 能力、資源管理能力、技術技能和係統性技能,這些技能可以再細分,比如,人際關(guan) 係技能又細分為(wei) 協調、指導、談判、說服、服務等子項的技能。如果精細地對社會(hui) 中所有職業(ye) 的技能要求進行準確描述,並將這些公共信息公布在網上,供公眾(zhong) 查閱,可以為(wei) 職業(ye) 從(cong) 業(ye) 者提供有效的指引,也會(hui) 對學校如何確定課程與(yu) 教學內(nei) 容提供很有價(jia) 值的參考。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22日 15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