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顆粒飽滿的文學收獲

發布時間:2022-04-12 16:26:00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白 燁

  關(guan) 於(yu) 歲月,人們(men) 通常會(hui) 用似水流年、日月如梭來形容其匆匆而過,但梁鴻鷹在散文集《歲月的顆粒》中,著意用“顆粒”來強調時光留下的印記。這本有關(guan) 歲月的憶往懷昔之作,堪稱顆粒飽滿、結結實實。

  作者說,故鄉(xiang) 如同寫(xie) 作的“酵母”,觸發自己的文學想象,而離開故鄉(xiang) 越久,對故鄉(xiang) 的審視回味越多,類似“近鄉(xiang) 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情愫會(hui) 越濃重。書(shu) 中作者一再寫(xie) 到童年往事與(yu) 故鄉(xiang) 記憶,家鄉(xiang) 內(nei) 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城在他的筆下清晰而真切。他記敘年少時與(yu) 玩伴一次次樂(le) 此不疲地去火車站看火車,描摹那種對未知的期待,對外麵世界的向往,火車站成為(wei) 小鎮孩子們(men) 閱讀社會(hui) 和體(ti) 察人生的課堂。類似這樣的回看與(yu) 重拾,讓兒(er) 時的記憶、家鄉(xiang) 的情味與(yu) 少年的童趣交疊在一起,使得鄉(xiang) 情書(shu) 寫(xie) 的內(nei) 涵豐(feng) 盈,別有色彩。

  親(qin) 情深沉雋永,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歲月的顆粒》一書(shu) 寫(xie) 得最多的就是親(qin) 人與(yu) 親(qin) 情。這些文章從(cong) 深入挖掘、闡幽顯微的角度,書(shu) 寫(xie) 感人的細節和微妙的感受。《母親(qin) 與(yu) 我的十二年》中,“十二年”是一個(ge) 題眼,因為(wei) 作者隻在這樣一個(ge) 短促的時間段“擁有”過母親(qin) 。母親(qin) 一邊經受病痛,一邊肩負起責任,這樣一個(ge) 於(yu) 尋常中顯現出非常的母親(qin) ,相信會(hui) 受到讀者敬重。作者筆下父親(qin) 的形象也格外生動鮮明。《父親(qin) 零章斷簡》以坦然對話的文字,傾(qing) 訴身為(wei) 兒(er) 子對父親(qin) 的滿意與(yu) 不滿,希望得到父親(qin) 更多關(guan) 愛。從(cong) 寫(xie) 父母的文字裏,人們(men) 讀到作者對母親(qin) 的思念、對父親(qin) 的記懷,也讀到對於(yu) 不完美親(qin) 情的解讀與(yu) 辨析。這後一種意蘊,是描寫(xie) 親(qin) 情一類文字比較稀缺的。

  散文寫(xie) 作,出於(yu) 自然,貴在真實,這是常理。本書(shu) 作者不僅(jin) 秉持了自然真實的創作原則,而且體(ti) 現了一定的突破與(yu) 創新,那就是在當事人的視角之外,還以一個(ge) 從(cong) 旁近觀的學者角度進行敘述。書(shu) 中有不少冷靜理性的思索,引述的名家名段名言也比較多。字斟句酌又斯文儒雅的文字裏,有敘述,有議論,有辨析,帶有顯見的書(shu) 卷氣。作者長期從(cong) 事文學評論工作,他的散文作品因而別具一種感性敘說與(yu) 理性論說相互雜糅的風格,在藝術表達上饒有新意。

  作者在散文寫(xie) 作中,不滿足於(yu) 傳(chuan) 統的第一人稱表述方式,不斷嚐試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實現敘述方式的多元化,給作品帶來別樣風景。以第二人稱表述的《被歲月和父親(qin) 所塑造》,就由“你”不知道的許多陳年往事和生活細節,來表達“我”的感觸與(yu) 感受、心曲與(yu) 心聲,從(cong) 而構成了父與(yu) 子在精神層麵的深度對話。

  散文寫(xie) 作向無定規,因此在眾(zhong) 多文體(ti) 裏,散文最容易上手,卻也最難寫(xie) 好。作者在散文寫(xie) 作上,動了真心,用了真情,也下了苦功。他不僅(jin) 在“寫(xie) 什麽(me) ”上殫精竭慮地運籌,而且在“怎麽(me) 寫(xie) ”上苦心孤詣地經營,這使他的散文作品別具韻致和氣象。從(cong) 寫(xie) 作的持續性來看,如何讓個(ge) 體(ti) 記憶關(guan) 聯更多讀者,讓文字更令人回味,讓書(shu) 寫(xie) 更有益於(yu) 社會(hui) 人生,這是散文寫(xie) 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課題。(白 燁)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