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風韻中式園林
李學樸
中國的園林藝術,以其嚴(yan) 謹而巧妙的布局,精湛而高超的技藝,山明水秀的風景,鳥語花香的境界,詩情畫意的精髓,讓“鳶飛戾天者‘遊園’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景’忘返”。
古典園林已有三千年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於(yu) 商、周時代。史料記載商湯王“居於(yu) 苑囿,不輟視事”;周成王姬誦“駐桐館瑤台而理天下”;秦莊公“每出獵必駐館宴賜”(見顧頡剛《古史辯》卷144),足見古代帝王於(yu) 苑囿中憩養(yang) 享樂(le) ,同時理政視事。
中國古典園林營造的曆史足跡,從(cong) 其營建立意、思想和藝術表現手法看,先後經曆四個(ge) 發展時期:首先是商周至戰國時代,這一時期的園林營造,以辟劃、利用自然山水為(wei) 特點,建築物較少,更缺乏人文景觀的構設,其中放養(yang) 食草野牲、禽鳥,供觀賞和射獵。因此,園林屬性以囿的成分居多,表現為(wei) 自然主義(yi) 的造園手法。
史載,殷商時代著名的禦園“沙丘囿”,或稱“沙丘苑”,便是自然主義(yi) 造園的典型代表。位於(yu) 邢州平鄉(xiang) 東(dong) 北20裏(今河北省廣宗縣境)。據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yi) 》記載,沙丘囿南界朝歌,北至邯鄲,皆為(wei) 離宮別館。到商紂王時期,園內(nei) “益收狗、馬奇物,充牣宮室;益廣沙丘苑台,多取野獸(shou) 蜚鳥置其中……”春秋戰國時代,沙丘囿仍被趙國襲用,甚至秦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駕崩於(yu) 沙丘平台”。
另外,周成王時的“鎬池”、周文王時的“靈囿”,都是憑借自然山地、水流,營造館舍於(yu) 其間,創造出可供娛情愉目的自然主義(yi) 生活空間。
其次是秦、漢至三國時代(公元前221一公元265年),是寫(xie) 實主義(yi) 造園時期。這一時期的造園立意,著意於(yu) 模仿自然。造園者已從(cong) 簡單地利用自然,發展為(wei) 利用並改造自然。不過仍帶有前一時代的痕跡,造園以自然為(wei) 藍本,追求廣大。諸如上林苑、梁園、影娥池、昆明池、太液池、昭祥苑、禦宿苑、濯龍園、畢圭靈昆苑,三國時代的銅雀台、芳林苑,都是以自然之野,營造廣大為(wei) 特點。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鹹陽大建宮室,從(cong) 而在“囿”的基礎上發展形成了一種帶有宮室的園林形式——苑,又稱宮苑。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造上林苑,苑中建造許多離宮,供遊樂(le) 之用。還在鹹陽“作長池,引渭水……築土為(wei) 蓬萊山”(《三秦記》),開創了人工堆山的紀錄。到西漢時,漢武帝劉徹大建苑圃,於(yu) 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礎上進行擴建。建成後的上林苑規模宏偉(wei) ,宮室眾(zhong) 多,且有許多遊樂(le) 內(nei) 容。上林苑地跨長安(今西安)、鹹寧、盩至(今周至)、鄠縣(今戶縣)、藍田五縣縣境,縱橫300裏,幾乎囊括了京城長安以南、西南麵的廣大地域。
據《漢書(shu) ·舊儀(yi) 》載:“苑中養(yang) 百獸(shou) ,天子春秋射獵苑中,取獸(shou) 無數。其中離宮七十所,容千騎萬(wan) 乘。”可見仍保持著射獵遊樂(le) 的傳(chuan) 統,但主要內(nei) 容已是宮室建築的園池。據《關(guan) 中記》載,上林苑中有36苑、12宮、35觀。如建章宮、宣曲宮、犬台宮、走狗觀、走馬觀、魚鳥觀、觀象觀、白鹿觀、葡萄宮、扶荔宮、承光宮、儲(chu) 元宮等。上林苑中還有許多池沼,見於(yu) 記載的有昆明池、鎬池、祀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積草池、東(dong) 陂池、當路池、大一池、郎池等。其中昆明池是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所鑿,在長安西南,周長20公裏,列觀環之,又造樓船高十餘(yu) 丈,上插旗幟,十分壯觀。
古時一些和帝王相關(guan) 的苑囿、花園,其文化意味和背景對賞景觀園的幫助就更大了。如臨(lin) 潼驪山,除了久享盛名的關(guan) 中八景之一的驪山晚照,以及千載長流的驪山溫泉和留存至今曆代重修的殿廷樓閣、池沼林木之外,還沉積著無數的滄桑傳(chuan) 聞。遊人在這裏看到烽火台的遺址,就會(hui) 追想當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留存至今的江南園林,有不少園主人是當時的文壇名士,有的是由著名詩人、畫家幫助布局設計,其本身就帶有著較重的文化色彩。如夢溪園,紀念的是北宋著名學者沈括。沈括是一位文人,亦做過官,學問極為(wei) 淵博,“於(yu) 天文、方誌、律曆、音樂(le) 、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隨著曆史變遷,這些著述大多亡佚,唯晚年於(yu) 園中所寫(xie) 《夢溪筆談》傳(chuan) 世,尤為(wei) 人們(men) 所推崇。花園臨(lin) 街漢白玉門額上鐫刻的“夢溪園”三字,是當代橋梁專(zhuan) 家茅以升的手筆。邁檻入園,中堂掛有沈括穿官服的正麵畫像。兩(liang) 副對聯是書(shu) 法家蕭嫻所撰並寫(xie) 的“一代司天監,千秋說夢溪”。步入後院,山石玲瓏、新篁挺秀、林木擁翠。拾級而上,便是沈括紀念大廳。廳前一條小溪,是按當年《園記》所述:“水出峽中,渟杳繚環地之一偏者”的格局設置的,此即著名的夢溪。
說到“夢溪”兩(liang) 字,沈括在《夢溪自記》中還有一段情深意長的敘述。原來他30歲左右時曾經幾次做夢,夢到到一地遊曆,有一座小山,山上開滿鮮花,如同覆蓋著一片雲(yun) 錦,高大的樹木遮天蔽日。山下有條清澈見底的小溪,使他十分快樂(le) 。十幾年後,沈括謫守宣城,有位道人向他談起京口(即鎮江)山水秀麗(li) ,正好邑人有所舊園要出售,沈括聽了心動,便給道人30萬(wan) 錢買(mai) 下了這座花園。後來,沈括因罪被廢,到處遊曆,經過鎮江時,到所購園中一看,恍然乃夢中所遊之地,十分驚訝,歎道:“吾緣在是矣”。於(yu) 是舉(ju) 家遷鎮江,題名為(wei) “夢溪”。夢溪園景色雖簡,意味卻很深濃。這座古園在文化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
園林要在較小的範圍內(nei) 收盡自然山林的美景,做到“八極可圍於(yu) 寸眸,萬(wan) 物可齊於(yu) 一朝”,也常常應用藝術的象征或隱喻的手法,賦有限的風景形象以無限的意味,使一般的園林景物具有更高的觀賞價(jia) 值。比如揚州個(ge) 園,不僅(jin) 以竹聞名,它的四季假山在國內(nei) 園林中也是獨具一格的。在現實世界中,四季不能同現,四季山的造景本身就包含著“有真為(wei) 假,做假成真”的意味。一年之中春最早,春山就在園山入口處。這是一組山石花台造景:但見台上修竹叢(cong) 植,竹間點著幾株石筍,以雨後春筍的比擬啟發遊人“春來”的聯想。竹林後為(wei) 漏窗粉牆,竹石光影投射於(yu) 牆上,日走影移,頗具春日山林之趣。
如果說山石是園林的骨骼,那麽(me) 水、泉則是園林的血脈。在園林建造過程中,疏水引泉同樣重要。自秦皇漢武引水為(wei) 池以來,曆代園林無不重視水體(ti) 在園林中的建設。因為(wei) 水勢富於(yu) 變化,兼具動靜抑揚之美。正如《淮南子·本經訓》說的:“鑿汙地之深,肆畛崖之遠。來溪穀之流,飾曲岸之際。積牒旋石,以純修碕。抑淢怒瀨,以揚激波。”比如張倫(lun) 宅園雖以山石為(wei) 主,但也注意“深溪洞壑”對山石的襯托。
隋煬帝營建洛陽西苑,尤重園中泉水。《隋書(shu) ·食貨誌》載:“(煬帝)開渠引穀、洛水,自苑西入,而東(dong) 注於(yu) 洛。”宋人劉斧在《隋煬帝海山記》中說,西苑“內(nei) 為(wei) 十六院,聚土為(wei) 山,鑿為(wei) 五湖四海……每湖方四十裏……湖中積土為(wei) 山,構亭殿,廣袤數千間,又鑿北海閭環四十裏,中有三山,設蓬萊、方丈、瀛洲,上皆台榭回廊。水深數丈,開狹湖,五湖、北海,俱通行龍鳳舸,帝多泛東(dong) 湖”(《青瑣高議·後集卷五》)。水景與(yu) 山體(ti) 、建築的配搭如此巧妙,這一切都表明水體(ti) 在園林審美中具備了組織龐大園林空間和無數自然、建築景物的藝術功用。
古園中的水是園景生動的點睛之筆。“雲(yun) 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這是刻在濟南趵突泉濼源堂柱上的一副楹聯,為(wei) 元書(shu) 畫家趙孟頫的詠泉名句,寫(xie) 出了這一名泉形和聲的美。每逢秋末冬初,由於(yu) 趵突泉水溫高於(yu) 周圍的溫度,水麵上凝浮著一層水汽,猶如煙霞繚繞,加上泉聲濤濤,給這一動人景色更增添了魅力。
中國古典園林在世界造園史上,可謂獨樹一幟,它和古代哲學、美學思想是緊密相連的。在今天,中國的園林文化也沒有隨著曆史逐漸風化,而是保留了傳(chuan) 統園林文化精神內(nei) 核、跟隨著現代審美與(yu) 當代文化不斷生長,正在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新中式園林道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