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古老博物館,講好新故事

發布時間:2022-05-25 15:25:00來源: 人民日報

  泛黃的卷軸徐徐展開,一隊樂(le) 手或坐或立,沉吟撥弦、鼓瑟吹笙,衣袂飄飄間,雅樂(le) 聲聲入耳……不久前的國際博物館日,人民日報文化時間工作室、人民網社交媒體(ti) 部與(yu) 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le) 團合作推出的創意視頻《古樂(le) 新聲越千年》,令人眼前一亮。視頻以新鄭歌鍾、王孫誥編磬等9種古代樂(le) 器演繹流行音樂(le) ,視頻全平台曝光量超1.1億(yi) 次。網友們(men) 留言,“穿越千年的時代強音”“永遠會(hui) 被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動”。

  這條創意視頻是當下博物館麵對文化需求升級,探索更多樣打開方式的嚐試之一。保護與(yu) 傳(chuan) 承,讓寶貴文物得以曆經歲月洗禮流傳(chuan) 至今;轉化與(yu) 發展,方能使文物真正“活起來”“火起來”。發掘有特色的表達、找到有共鳴的視角、展現有深度的思考,才能讓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美美與(yu) 共”。

  據統計,2021年,我國備案博物館總數達6183家,舉(ju) 辦展覽3.6萬(wan) 個(ge) ,開展教育活動32.3萬(wan) 場,有7.79億(yi) 人次觀眾(zhong) 參觀博物館。與(yu) 此同時,三星堆遺址考古引發關(guan) 注,一些展覽一票難求,舞蹈詩劇《隻此青綠》翩然破圈,文物文創走俏市場,種種現象折射出人們(men) 對博物館節節攀升的熱情。

  方寸遺存濃縮博大文明。一件件文物裏濃縮的深厚中華文化底蘊,吸引著人們(men) 持續走進博物館。有人選擇成為(wei) 文物攝影師,用鏡頭穿透時間;有人動手複刻出土成果,在斧鑿刀刻中與(yu) 古人對話;有人數十年誌願講解,孜孜不倦科普典籍藏品相關(guan) 知識。從(cong) 參觀到參與(yu) ,人們(men) 更深入地領略到博物館的美好與(yu) 力量。

  一方展廳融入日常生活。博物館展陳方式的持續創新,使得人們(men) 親(qin) 近博物館的方式更為(wei) 多元。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各地各級博物館腦洞大開:在線下,舉(ju) 辦夜遊博物館活動,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觀眾(zhong) 穿越古今,推出了解當地特色遊覽路線;在雲(yun) 端,虛擬講解員帶觀眾(zhong) 雲(yun) 遊博物館,直播間設在科技考古實驗室,文物醫院小程序裏體(ti) 驗修複壁畫;還有生動可愛的文物表情包、詼諧幽默的文物說唱……可以說,博物館從(cong) 未離人們(men) 的生活如此之近。

  “一個(ge) 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今天,博物館早已不隻是收藏文物的場所,更呼喚更多人的參與(yu) 、發現、嗬護與(yu) 激活。博物館的力量不僅(jin) 來自浩如煙海的典藏珍品,更源於(yu) 那些沉潛研究的學者、悉心修複的“文物醫生”、匠心演繹的博物館古樂(le) 團、創意迭出的策展人和文創設計師,還有每一名普通觀眾(zhong) 的喜愛、傳(chuan) 播和期待。正是這些專(zhuan) 注與(yu) 熱愛,匯聚成文化持續生長的內(nei) 在力量,讓文明古國的文化河流綿延不絕、源遠流長。(管璿悅)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