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故紙堆裏捧出“金娃娃”——古籍典藏溫“故”知“新”的故事
(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wei) 新篇章·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切事)
故紙堆裏捧出“金娃娃”——古籍典藏溫“故”知“新”的故事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題:故紙堆裏捧出“金娃娃”——古籍典藏溫“故”知“新”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劉亢、蔣芳
曆經13年辛苦編撰,《江蘇曆代方誌全書(shu) 》近日在南京首發。這一全國體(ti) 量最大的省域舊誌整理工程,是我國對古籍保護利用重視程度不斷提升的縮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不久前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古籍典藏的保護修複和綜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jia) 值理念、道德規範,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今年以來,“加強文物古籍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首次被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還印發了《關(guan) 於(yu) 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新華社記者近期在多地調研,探尋古籍保護利用在新時代如何溫“故”知“新”。
讓沉寂的典籍“動”起來
走進陝西師範大學圖書(shu) 館古籍閱覽室,香樟木的味道讓人寧心靜氣。打開書(shu) 櫃,一冊(ce) 冊(ce) 線裝書(shu) 籍排列整齊。
如今,借助數字化技術,隨時隨地查閱古籍早已不是難事。2016年9月,“中華古籍資源庫”開通運行,累計發布古籍及特藏數字資源10萬(wan) 部(件),查閱近乎“零門檻”。
2021年以來,陝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研發了中文古籍光學字符識別(OCR)係統,點校整理古籍的效率大幅提高。
“從(cong) 卷帙浩繁的古籍中找資料耗時耗力,最大程度發揮文獻價(jia) 值,數字化工作還要加快。”陝師大圖書(shu) 館館長沙武田教授說。
技術賦能,珍貴的不可再生文物不僅(jin) 可以永駐雲(yun) 端,甚至可以“七十二變”。
一幅橫向流動的《千裏江山圖》上,標注了“涑水”“濂溪”“玉山”等地名,數百個(ge) 衣袂飄飄的儒生正在“趕路”。他們(men) 從(cong) 一地挪到另一地的軌跡,代表其求學曆程和所屬學派。這是北京大學可視化與(yu) 可視計算實驗室學生馬源等向首屆“北京大學數字人文作品展”提交的展品——用JavaScript完成的H5習(xi) 作,取名為(wei) “宋元學案傳(chuan) 承可視化係統”。
“如果不是專(zhuan) 業(ye) 研究,幾乎沒人會(hui) 有興(xing) 趣翻閱《宋元學案》這樣的大部頭。我們(men) 想通過類遊戲界麵,吸引年輕人了解古籍。”馬源說。
技術賦能,古籍不僅(jin) 能像遊戲一樣動起來,更能讓研究者如虎添翼。
打開浙江大學“智慧古籍平台”,點擊文中的陌生地名,地理定位立即跳出;點擊年號、幹支等傳(chuan) 統紀年,對應的現代公曆日期立即換算;遇到古代官職、典故及疑難詞語,後台工具書(shu) 隨即關(guan) 聯、顯示。
“智能技術支持下的古典文獻研究,是未來古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有助於(yu) 培養(yang) 跨學科人才,推動學術成果轉化為(wei) 大眾(zhong) 共享的文化資源。”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與(yu) 文化研究所徐永明教授介紹說。
讓冷門絕學“熱”出圈
紀錄片《但是還有書(shu) 籍》的熱播,帶火了南京圖書(shu) 館的沈燮元老先生——一位99歲高齡,仍然每天要工作八九個(ge) 小時的古籍版本目錄學家。麵對突如其來的“人氣”,老先生一時還頗難適應。
沈燮元曾是《中國古籍善本目錄》的子部主編,也是慧眼如炬的版本鑒定專(zhuan) 家。在南圖幾十年,沈燮元采購數千種古籍善本,“鎮館之寶”十大珍品古籍中有兩(liang) 部都是他買(mai) 回的。
如今,這位九旬老翁,仍在爭(zheng) 分奪秒。不久前,沈燮元完成了八十多萬(wan) 字的《士禮居題跋》,這本書(shu) 囊括了他從(cong) 世界各地搜集到的800多個(ge) 書(shu) 影,以及新發現的數十則“黃跋”。接下來,他還要整理黃丕烈詩文集和年譜。
近年來,許多古籍研究者的事跡“火”起來。東(dong) 巴文化研究院院長李德靜搶救翻譯並整理東(dong) 巴古籍;國家圖書(shu) 館的古籍修複專(zhuan) 家杜偉(wei) 生等人修複《永樂(le) 大典》;浙江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湧泉將分散於(yu) 世界各地的敦煌碎片殘卷進行拚接、綴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在抖音、B站等社交平台,圍繞這些古籍展開二次創作,讓冷門題材有了“破圈”的熱度。
作為(wei) 沈燮元的後輩,南圖的年輕人也在創新。從(cong) 2020年暑假起,該館曆史文獻部館員韓超、史星宇,把清代《隨園食單》裏的文字“翻譯”成一道道活色生香的菜肴,梨炒雞、豬裏肉、蔣侍郎豆腐等等,吸引人們(men) 在線“催更”。
“吃貨眼中的古籍別有魅力。”史星宇說,例如,南宋時期以菜蔬食譜為(wei) 主的《山家清供》,適宜當下的輕食愛好者;清代《食憲鴻秘》中的食譜側(ce) 重養(yang) 生,適合當下愛泡枸杞的“養(yang) 生咖”。
古籍經典正引發新的關(guan) 注,激蕩著更多青年的靈感。
讓千年古籍“典”亮未來
今年4月,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主辦的“中國傳(chuan) 統村落數字博物館”上線,其中“高遷數字記憶”項目受到關(guan) 注。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高遷村是中國曆史文化名村,曆代書(shu) 香傳(chuan) 承。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馮(feng) 惠玲教授研究團隊挖掘散落的家譜和地方誌,編纂了10個(ge) 具有中國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念的故事,圍繞傳(chuan) 統村落文化精神采集多媒體(ti) ,構建了一個(ge) 古村落文化的數字化全景。
“從(cong) 平麵閱讀到數字空間閱讀,傳(chuan) 統文獻學也要進行數字轉型,借助各種媒介增強人們(men) 對文化的理解和感知。”中國人民大學數字人文教研室主任梁繼紅說。
麵向未來,千年典藏承擔新使命,麵臨(lin) 新課題。
——培養(yang) 更多跨界人才。
醫學著作《本草綱目》至今仍是中醫案頭必備,百科全書(shu) 《天工開物》被翻譯成多種文字……中國古籍擁有龐大且複雜的知識體(ti) 係,有豐(feng) 富治理經驗,也包含中藥、養(yang) 生、服飾、飲食等生活智慧。
“古籍研究、保護缺人才,更缺跨界人才。”北京大學古典文獻學專(zhuan) 業(ye) 學生杜怡然等人建議,加快整合相關(guan) 學科資源,打破研究壁壘,培養(yang) 古籍事業(ye) 的綜合性人才。
——進一步打破資源封閉。
過去,不同典藏機構“井水不犯河水”。如今,古籍數字化、公共化不僅(jin) 惠及社會(hui) ,更能促進傳(chuan) 承。
徐永明希望“智慧古籍平台”能改變古籍整理個(ge) 體(ti) 作業(ye) 的範式,讓世界各地的專(zhuan) 業(ye) 人士在線合作。“《全明詩》《全明文》這樣浩大的工程,按傳(chuan) 統模式,我們(men) 這一代人很難看到它完成,利用眾(zhong) 包技術才有希望。”
——更大範圍共享。
近年來,一批散落海外的中國古籍實現數字化回歸。例如四川大學、中國國家圖書(shu) 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機構合作開展“漢典重光”項目,首批即完成20萬(wan) 頁古籍的數字化、公共化工作。
“不僅(jin) 整理國故,而且古為(wei) 今用,要讓更多中國古籍走進大眾(zhong) 視野,促進中華文化與(yu) 世界文化交流互鑒。”陝西省古籍整理出版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主任周天遊說。(參與(yu) 記者:魏夢佳、馮(feng) 源、蔡馨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