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支流大通河畔有座土司衙門:當地人稱“西北小故宮” 門票20元
中新網蘭(lan) 州5月26日電 600年前,元始祖忽必烈侄重孫脫歡,在黃河支流大通河畔投降於(yu) 明朝,朝廷封其為(wei) 土司,安置於(yu) 連城。經曆代土司擴建或修繕,現存建築為(wei) 十五世土司於(yu) 清嘉慶年間擴建後的格局,現占地近四萬(wan) 平方米,建築麵積近九千平方米。
通過記者的航拍鏡頭看到,整個(ge) 建築群坐北朝南,在中軸線上一進數院,直線貫通,院落相連,烘托出莊園的高大威嚴(yan) 之勢。建築總占地3.3萬(wan) 平方米,有“三十六院、七十二道門”。衙門、沁園、花園、妙音寺、顯教寺、雷壇等一應俱全,與(yu) 北京王宮府邸類似的格局,使其坐擁“西部小故宮”之稱。
連城魯土司衙門又稱作永登土司府,是甘肅、青海邊境眾(zhong) 多土司建築中保存比較完整的一座宮殿式古建築群,被列為(wei)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魯土司衙門是中國目前曆史最悠久,建築最宏偉(wei) ,保存最完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予重點援助的一座土司衙門。
土司為(wei) 中國曆史上元、明、清等時期,在西北、西南邊疆民族地區分設由各族首領充任並世襲的“分土司民”之官。土司製度分為(wei) 土官和土司兩(liang) 種,土官為(wei) 文職,歸吏部管領,土司是武職,歸兵部統轄。
土司製度的主要特點在於(yu) 把部落酋長製與(yu) 封建官僚製緊緊結合在一起。土司為(wei) 了鞏固其統治,經朝廷認可,建立土司衙門,負責當地兵、刑、民、財等事宜,並設有監獄、刑具。除執行朝廷統一法規外,還可根據當地習(xi) 俗訂立“土規”“土律”,對領地內(nei) 務類案件有審理權。
自1370年一世土司到1932年改土歸流,魯土司曆經明、清、民國三個(ge) 朝代,共傳(chuan) 十九世24位土司,曆時562年。其間,或實授或追贈為(wei) 一品的高官就有八位。
這座建築群裏,衙門是土司辦理公務的區域,布局嚴(yan) 謹;住宅區為(wei) 內(nei) 眷生活區,設計精巧;花園也稱官園,園內(nei) 古樹參天,是西北地區不多見的苑林遺跡。
據甘肅永登魯土司衙門博物館副館長張玉紅介紹,魯土司衙門內(nei) 屋,地下有四通八達的脈狀煙道,類似於(yu) 如今的地暖、土暖氣,是衙門三絕之一。
另外“兩(liang) 絕”分別是:排水溝,雖經多次考察但仍無法找到最終排水口,但排水卻很順暢;象征十八羅漢的通天柱,中間形成南北15米,東(dong) 西12米無柱子的大空心,大跨度令人驚歎。
酒香也怕巷子深,由於(yu) 地形偏遠,來往遊客並不多,20元一張的門票,每天最多也就能賣出100張左右。導致魯土司衙門及其背後的文化很少被外界熟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這座古建築群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並貼息貸款千餘(yu) 萬(wan) 元對這座衙門進行全麵維修加固。國家文物保護機構及當地政府也不斷加大投入進行修葺開發。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麵是魯土司衙門內(nei) 明清時期留下的文物大都沒有展現出來,房間內(nei) 的陳設都是現代化加工仿製,少了許多韻味和特色。
“鎮內(nei) 旅遊線路單一,旅遊基礎設施還不健全,夏季還有遊客前來魯土司衙門打卡參觀,冬季遊客就十分稀少了。餐飲、住宿、文化、娛樂(le) 沒有很好地結合起來,以至於(yu) 來此地觀光的人大多為(wei) 一些曆史專(zhuan) 家、學者以及專(zhuan) 業(ye) 愛好者,而純粹的遊客卻很少見。”張玉紅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