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炎炎夏日,脫去這些謠言的“科普”外衣

發布時間:2022-05-27 10:06:00來源: 科技日報

  網上與(yu) 健康相關(guan) 的消息層出不窮,但真假“科普”讓人難以分辨。它們(men) 或是出自某網友的“另類”解讀,如負壓病房會(hui) 讓患者呼吸困難;或是流傳(chuan) 於(yu) 朋友圈的“溫馨提示”,如金針菇含甲醛;或是出自專(zhuan) 業(ye) 期刊的“研究成果”,如咀嚼能力強不易患老年癡呆、喝牛奶致癌……

  今天,科技日報記者就對5月這些假科普真謠言逐一進行盤點,幫您撥開迷霧、尋找真相。

  喝牛奶致癌? 真相:無可靠科學依據,牛奶仍是健康食品

  “牛奶以及奶製品致癌”的說法一直在民間流傳(chuan) 甚廣,日前一篇名為(wei) 《中國成年人乳製品攝入量與(yu) 癌症風險相關(guan) 》的論文,似乎讓這一說法有了“科學”佐證。

  這項研究是針對中國人群進行的,它對50萬(wan) 中國人進行了長達11年的跟蹤調查。相關(guan) 研究數據顯示,乳製品攝入與(yu) 癌症發病風險呈顯著性正相關(guan) ——經常食用乳製品的人癌症總體(ti) 發病風險較高。

  與(yu) 此同時,上述研究數據也指出了喝牛奶對健康的益處,比如促進生長發育等,但似乎很多網友隻關(guan) 心“中國人喝牛奶致癌”這一點。

  “國內(nei) 外學術界一直有關(guan) 於(yu) ‘牛奶是否致癌’的研究,研究者們(men) 普遍認為(wei) 喝牛奶給人體(ti) 帶來的益處是主要的,這個(ge) 觀點占據了絕對上風。截至目前,關(guan) 於(yu) 牛奶致癌的說法,沒有可靠科學依據,而飲用它的益處卻很明確。”天津人民醫院腫瘤診治中心主任王華慶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因此在世界多數國家的營養(yang) 膳食指南中,牛奶及奶製品依舊作為(wei) 優(you) 質食品被推薦給公眾(zhong) 。

  王華慶認為(wei) ,健康飲食的關(guan) 鍵在於(yu) 均衡膳食。“簡單來說就是‘花’著吃,大家最好每天要吃夠12種以上的食物,每周要吃夠25種。我們(men) 不要妖魔化某一類食物,或者神化某一類食物。在我國的膳食結構中,居民的鈣攝入量普遍不足,因此前不久問世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薦每天攝入300毫升至500毫升牛奶或相應的奶製品。”他補充道。

  金針菇含甲醛? 真相:刺鼻氣味由金針菇自身產(chan) 生

  金針菇是廣受歡迎的菇類產(chan) 品,不過近日朋友圈卻傳(chuan) 出諸如“它有異味、含甲醛,菜販子自己從(cong) 不吃”之類的“科普”文章。文章稱,菜市場中常見的金針菇含有甲醛,不僅(jin) 傷(shang) 肝腎還會(hui) 致癌。

  對此,天津農(nong) 學院教授班立桐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介紹,有的市民在拆開金針菇包裝袋時可能會(hui) 聞到刺鼻的氣味,這並非是由於(yu) 其中添加了甲醛,而是因為(wei) 在運輸過程中溫度出現變化,導致金針菇由有氧呼吸轉而進行無氧呼吸,進而產(chan) 生了一些揮發性的醛類氣體(ti) 。

  有網友表示,給金針菇加甲醛是為(wei) 了漂白。對此,班立桐介紹,金針菇原來的確是黃色的,之所以變白了,並不是用甲醛進行漂白的結果。“如今,市場上多數的金針菇都是源自日本的新品種。日本研究人員在黃色金針菇中發現了基因突變的白色金針菇,而後將其保留下來進行培育。白色金針菇不僅(jin) 色澤好,而且生長速度快、整齊度高。”他表示。

  資料顯示,我國《食品安全法》及《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法》明確規定,甲醛不得作為(wei) 食品用加工助劑供生產(chan) 經營使用。也就是說,以任何方式在食品中添加甲醛的行為(wei) 都是違法的。

  咀嚼能力強不易患老年癡呆? 真相:過度解讀,二者無因果關(guan) 係

  阿爾茨海默病即俗稱的“老年癡呆”,是由於(yu) 腦細胞受損害而導致的一種慢性進行性腦部障礙性疾病,主要影響大腦的功能,表現為(wei) 記憶力、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麵的障礙。據目前臨(lin) 床掌握的數據,此病尚無有效根治方法。然而,近期微博上的一條熱搜引起了人們(men) 的廣泛關(guan) 注。這條微博稱,一項研究指出,憑咀嚼能力可以預測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咀嚼能力越強的人大腦越年輕,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就越低。

  雖然咀嚼能力和阿爾茨海默病二者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是似乎有人真找到了“嚼嚼更健康”的依據。2012年,《美國老年病雜誌》曾發表過一項研究。該研究對瑞典的557名77歲及以上的老人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在有多顆牙齒脫落和難以咀嚼硬質食物的人群中,出現認知障礙的幾率明顯更高。

  “上述研究隻是一個(ge) 流行病學的研究,隻能表明咀嚼能力和阿爾茨海默病之間具有相關(guan) 性,但尚不能說明兩(liang) 者是否存在因果關(guan) 係,其機製還需科學研究進一步驗證。”天津市環湖醫院神經內(nei) 科主任醫師周玉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醫學界尚未明確阿爾茨海默病的確切病因,但是有一些危險因素已經確認。年齡增長是阿爾茨海默病最大的致病因素,患病風險會(hui) 隨年齡增加逐年升高。

  “與(yu) 其僅(jin) 靠鍛煉咀嚼肌預防阿爾茨海默病,倒不如從(cong) 整個(ge) 生活方式入手。”周玉穎表示,首先健康的飲食,可以控製血壓、血脂、血糖,對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會(hui) 有一定功效。其次,有研究表明運動對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有很大幫助,例如走路、跑步等。手部運動,如彈琴、敲鍵盤、撿豆子等,也可以有效刺激區域腦血流量,對預防和減緩阿爾茨海默病都很有幫助。

  周玉穎表示,缺乏興(xing) 趣愛好、生活乏味單調的人更容易患阿爾茨海默病,因此環境刺激對預防此疾病非常有效。豐(feng) 富的生活內(nei) 容和社交圈子可以有效刺激大腦皮層,“活到老、學到老”也可以持續鍛煉大腦,預防阿爾茨海默病。

  負壓病房會(hui) 讓患者呼吸困難? 真相:病房內(nei) 外壓差極小,不會(hui) 引發任何不適

  在不少涉及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報道中,常會(hui) 出現一個(ge) 名為(wei) “負壓病房”的詞語。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過程中,負壓病房發揮了重要作用,可謂抗疫“功臣”。不過,因為(wei) 對此類病房缺乏了解,有些人僅(jin) 從(cong) 字麵對其進行理解,便在網上進行“科普”,稱“負壓會(hui) 造成患者呼吸困難”。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

  “負壓病房是指病房內(nei) 氣壓低於(yu) 病房外氣壓的病房,其主要是為(wei) 患有呼吸道傳(chuan) 染性疾病的病人設置的。”天津泰達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王一旻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常規大氣壓為(wei) 1.013×105帕斯卡(壓強單位),而負壓病房的氣壓和常規大氣壓之間隻有25帕斯卡的氣壓差。“這點兒(er) 氣壓差普通人難以察覺,患者在負壓病房裏也不會(hui) 感到任何不適。”

  由於(yu) 負壓病房裏的氣壓低於(yu) 病房外的氣壓,使得空氣隻能進行單向流動,這樣在醫護人員進出病房的時候,能確保外界新鮮的空氣可流入病房內(nei) ,但病房內(nei) 被汙染的空氣則不會(hui) 向外擴散。被汙染的空氣也不會(hui) 被隨意排出,而是通過專(zhuan) 門的管道進行收集並排放到固定的地方,再經過層層過濾消毒後向外界排放。(記者陳曦)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