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跨區作業由南向北推進 疫情對小麥機收影響不大
大規模跨區作業(ye) 由南向北推進——
疫情對小麥機收影響不大
本報記者 劉 慧
小滿之後麥粒漸滿,小麥大規模跨區機收將從(cong) 黃淮海主產(chan) 區啟動,並由南向北推進。夏糧是全年糧食收獲第一季,做好小麥機收工作,強化糧食作物機收減損,努力奪取夏糧豐(feng) 收,確保完成今年穩糧增產(chan) 目標任務,夯實全年糧食生產(chan) 基礎,對於(yu) 保供給、穩預期、增信心意義(yi) 十分重大。當前全國疫情多點散發,夏收能否確保顆粒歸倉(cang) ?小麥收割機能否順利跨區作業(ye) ?如何最大限度降低夏收損耗?記者就這些熱點話題進行了采訪。
農(nong) 機轉運是暢通的
5月20日,安徽宿州埇橋區昌乾合作社理事長武昌金率領36名農(nong) 機手,駕駛36台大型小麥收割機抵達河南安陽,經過兩(liang) 天短暫調整,就投入了麥收作業(ye) 。他們(men) 與(yu) 安陽種糧農(nong) 戶簽訂了2萬(wan) 多畝(mu) 小麥收割訂單,預計5天左右就收割完畢。然後,他們(men) 將返回宿州收割小麥,再北上山東(dong) 、河北,跨越千裏,耗時近1個(ge) 月。
我國冬小麥97%以上都靠機收,有30%需要機械跨區來收割。當前疫情嚴(yan) 峻複雜,對農(nong) 機上路、跨區作業(ye) 帶來一定影響。有的農(nong) 機手擔心突發疫情被隔離、被管控,跨區作業(ye) 轉運途中受阻、農(nong) 機下田不暢,不願意出門跨區作業(ye) 。
在疫情多發的情況下,相關(guan) 部門已經明確了保夏收政策。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負責人表示,各地務必及時打通堵點卡點,統籌調劑機具機械,分農(nong) 戶、分地塊落實作業(ye) 服務組織和機具機手,不能出現空白和死角。要在落實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礎上,組織為(wei) 農(nong) 機手集中辦理重點物資運輸車輛通行證,推動在高速公路出入口等開設農(nong) 機轉運綠色通道,對聯合收割機及其運輸服務車輛實行優(you) 先查驗、優(you) 先放行,為(wei) 跨區作業(ye) 人員提供核酸和抗原檢測、屬地登記備案等“一站式服務”,保障農(nong) 機轉運暢通。各地要開通公布小麥機收保障熱線電話,及時幫助解決(jue) 困難問題。發生疫情縣市的封控區、管控區,要發揮好農(nong) 機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作用,迅速組建應急搶收隊,開展代收代種等服務,做到應收盡收,決(jue) 不因疫情漏收一塊麥田。
有人說,今年高速公路上機收隊伍明顯少了,這也是事實。對此,中國農(nong) 業(ye) 機械化協會(hui) 會(hui) 長劉憲認為(wei) ,小麥是我國特別是北方地區主要的口糧作物,播種麵積超過3億(yi) 畝(mu) 。以前我國農(nong) 機化水平低,小麥聯合收割機數量少、分布不均衡,需要長距離跨區機收實現均衡。近年來,在農(nong) 機購置補貼等扶持政策的拉動下,全國稻麥聯合收割機已達到157萬(wan) 台,投入“三夏”小麥機收的聯合收割機數量基本穩定在60萬(wan) 台以上,保有量充足。全國農(nong) 機服務組織基本覆蓋所有鄉(xiang) 鎮,各地農(nong) 機分布不均衡逐步縮小,能夠基本滿足各地機收作業(ye) 需求。
降低機收環節損失
小麥機收在整個(ge) 生產(chan) 環節中損失最嚴(yan) 重。據有關(guan) 部門調查,2019年我國小麥平均收獲損失率為(wei) 4.7%。小麥機收損失高,不僅(jin) 影響農(nong) 民種糧收入,也影響國家糧食安全。“減損就是增收,機收環節少損失一斤糧,農(nong) 民朋友收成就多一斤,國家糧食安全就多一點保障。”劉憲說。
河北柏鄉(xiang) 縣金穀源合作社理事長常清多年來一直想方設法降低小麥機收環節損失,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合作社小麥機收損失率已經從(cong) 2018年每畝(mu) 損失六七十斤,下降至2021年每畝(mu) 損失十五六斤。常清介紹,降低小麥機收損失,首先要精準選擇收割時間。他建議,製定修訂小麥機收減損技術指導規範,引導農(nong) 戶適時擇機收獲。其次,在麥收前做好收割機的檢修工作,確保收割機精準作業(ye) ,降低損失。
“收割機製造技術不夠先進也是造成前幾年小麥機收損失率較高的重要原因。”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業(ye) 機械化總站信息處副處長朱禮好表示,部分聯合收割機零部件設計不合理,作業(ye) 時損失率就比較大。近年來,我國農(nong) 機製造水平不斷提升,大型智能化收割機的推廣應用,有效降低了小麥機收損失率。從(cong) 實踐情況看,當前亟需加快推廣應用智能綠色高效收獲機械,著力推進糧食精細化收獲,強化農(nong) 機、農(nong) 藝、品種的集成配套,提高關(guan) 鍵技術到位率和覆蓋率。
劉憲認為(wei) ,農(nong) 機手操作水平參差不齊是機收損失大的重要原因。一些新手操作不規範、不能因地製宜對收割機進行精準調試、收割速度控製不好,都可能造成收割時跑糧漏糧。收割作業(ye) 路徑、掉頭轉彎頻次、行進速度控製,也會(hui) 影響小麥機收籽粒損失率。因此,要下大力氣開展機收減損宣傳(chuan) 培訓,將農(nong) 機手培訓納入高素質農(nong) 民培育工程,提高農(nong) 機手規範操作能力。
“麥客”開展轉型服務
隨著聯合收割機數量增加,農(nong) 機手之間的競爭(zheng) 越來越激烈,農(nong) 機作業(ye) 收益下降是不爭(zheng) 的事實。武昌金表示,以前機收作業(ye) 收益高,1台60馬力以上的小麥收割機收割一季能賺3萬(wan) 元左右,現在1台180馬力以上的大型小麥收割機,一季作業(ye) 也就賺三四萬(wan) 元。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業(ye) 機械化管理司會(hui) 同農(nong) 業(ye) 機械化總站近日發布的《2022年“三夏”農(nong) 作物機械化作業(ye) 服務價(jia) 格和成本變化趨勢調查報告》認為(wei) ,今年“三夏”生產(chan) 期間,預計小麥機收價(jia) 格為(wei) 每畝(mu) 60元,較去年上漲了8元左右,同比增長15%。“三夏”機械化作業(ye) 服務價(jia) 格增長的主要因素為(wei) 燃油成本和農(nong) 機手雇工費用的增加,其次,原材料價(jia) 格與(yu) 物流成本的增長導致的機具及零配件購買(mai) 維修成本的增加也是重要因素。
“麥客”為(wei) 我國農(nong) 機化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但僅(jin) 靠農(nong) 機作業(ye) 提高收益難上加難。武昌金早在2006年就成立農(nong) 機合作社,在繼續開展農(nong) 機作業(ye) 的同時,利用自身的農(nong) 機資源優(you) 勢開展小麥生產(chan) 全程托管服務,並租種3000畝(mu) 土地種植小麥。
實際上,很多“麥客”見識廣、能力強,不斷尋求經營方式上的變革。他們(men) 或成立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或成立家庭農(nong) 場,或成立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從(cong) “麥客”變身為(wei) 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在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向現代農(nong) 業(ye) 轉型的過程中,農(nong) 機社會(hui) 化服務前景廣闊。各類農(nong) 機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的湧現,促進了我國農(nong) 機化水平的提升和現代農(nong) 業(ye) 的發展。”朱禮好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