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企業眼中,理想的“準員工”什麽樣

發布時間:2022-05-27 10:0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圓桌對話】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

  本期嘉賓

  濰柴集團人力資源部部長助理 楊漢亮

  吉利控股集團校園與(yu) 雇主品牌平台總監 童部林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hui) 政策室副主任 魏國學

  “麵對白紙一張,更看重未來能畫出怎樣的圖畫”

  記者:作為(wei) 用人單位,企業(ye) 在招聘大學畢業(ye) 生時,更看重的是什麽(me) ?如果對人才素質進行排序,您認為(wei) 最重要的三個(ge) 要素是什麽(me) ?

  楊漢亮:我們(men) 始終認為(wei) 正直和誠實的品格是優(you) 秀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此外,以下三方麵素質也很重要:

  一是專(zhuan) 業(ye) 知識紮實、實踐能力強。作為(wei) 用人單位,我們(men) 首先考慮的就是應聘者能否勝任目標崗位。由於(yu) 應屆畢業(ye) 生普遍缺乏工作經驗,專(zhuan) 業(ye) 成績是否優(you) 異、實踐與(yu) 技能水平是否突出,便成為(wei) 企業(ye) 首先考慮的因素。

  二是學習(xi) 能力與(yu) 可塑性。對於(yu) 可塑性強的新員工,濰柴已建立了較為(wei) 完善的培訓培養(yang) 體(ti) 係,比如,對新入職大學生進行專(zhuan) 門的入職培訓;在定崗前根據各自專(zhuan) 業(ye) 組織新入職大學生到生產(chan) 研發一線見習(xi) ;定崗後通過新秀獎評選等,最大限度激發新入職員工學習(xi) 熱情,將其培養(yang) 成真正與(yu) 崗位要求相匹配的員工。

  三是團隊溝通和協作能力。我們(men) 會(hui) 通過學生社團工作、團體(ti) 比賽等經曆來考察學生的團隊溝通協作能力。

  童部林:每個(ge) 大學畢業(ye) 生都是一張白紙,企業(ye) 更看重的是這張白紙在未來能畫出怎樣的圖畫。我們(men) 希望選拔出更有創造力和發展潛力的人才。然而,在實際選拔錄用過程中,這些潛質難以通過標準化流程被發掘。所以,很多企業(ye) 往往設置篩選標準,比如實習(xi) 實踐經曆。如果一個(ge) 學生將閑暇時間有意識地用在實習(xi) 實踐上,那麽(me) 他(她)必然能夠收獲更多經驗,同時也能反映出他(她)的職業(ye) 興(xing) 趣點,這對企業(ye) 來說是一個(ge) 重要信息。我們(men) 企業(ye) 的校園招聘幾乎都是1對1麵試,以便更清楚地了解應聘者的綜合素養(yang) ,比如抗壓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找到更符合企業(ye) 發展需求的人才。

  記者:在您看來,企業(ye) 的用人需求,同以前相比發生了什麽(me) 變化?

  魏國學: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工作相對穩定的大企業(ye) 成為(wei) 很多高校畢業(ye) 生的優(you) 先選項。然而大企業(ye) 數量有限,競爭(zheng) 激烈,如何從(cong) 海量簡曆中快速篩選出更優(you) 秀、更努力的人才?最近幾年,大企業(ye) 對應聘者的“出身”要求水漲船高,“學曆錦標賽”不斷升級,有的畢業(ye) 生戲言,“不是名校碩士博士,都不好意思寫(xie) 求職簡曆”。

  畢業(ye) 生求穩,大企業(ye) HR求快、求公正,崗位供不應求。找不到能更精確反映人力資本水平的替代標準時,必然推高學曆等硬性要求。中小微企業(ye) 招聘則是另一番景象,由於(yu) 對畢業(ye) 生吸引力不強,一旦提高硬性門檻,將更難招到人,於(yu) 是出現了招聘標準的兩(liang) 極分化——大企業(ye) 提標準、中小微企業(ye) 降標準。

  無論大企業(ye) 還是中小微企業(ye) ,都希望招到的畢業(ye) 生能長期幹下去。絕大部分畢業(ye) 生到企業(ye) 後很難即招即用,需要在職業(ye) 技能培訓方麵投入時間和精力。除了培養(yang) 成本,企業(ye) 也希望畢業(ye) 生更有耐心,一步一個(ge) 腳印,和企業(ye) 共同發展。

  “用更多的時間精力陪他們(men) 一起成長”

  記者:企業(ye) 心目中的“理想求職者”是什麽(me) 樣的?

  楊漢亮:所謂“理想求職者”,其實就是與(yu) 企業(ye) 高度適配的求職者,既可以是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潛力的高校畢業(ye) 生,也可以是具有豐(feng) 富工作經驗的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他們(men) 有一個(ge) 共同特點,就是可以在現在或不遠的未來為(wei) 企業(ye) 發展貢獻價(jia) 值。他們(men) 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優(you) 秀的團隊溝通和協作能力,紮實的專(zhuan) 業(ye) 基礎知識,強烈的學習(xi) 欲望和卓越的學習(xi) 能力。

  在近幾年的招聘中,有位應聘者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一名剛剛走出“象牙塔”的青年,職業(ye) 發展規劃明確,不僅(jin) 專(zhuan) 業(ye) 基礎紮實、成績優(you) 異,在校期間還和同學組成團隊參與(yu) 校級汽車技術比賽項目,實踐能力突出。在麵試過程中,他也不忘向麵試官請教技術問題。經過近兩(liang) 年的學習(xi) 和鍛煉,他現在已經成長為(wei) 業(ye) 務小組技術骨幹,未來發展前景不可估量。

  童部林:在近5年的校園人才引進中,我們(men) 招募了近萬(wan) 名大學生,其中65%是機械工程、車輛工程等傳(chuan) 統機械類專(zhuan) 業(ye) 背景,軟件和互聯網人才占比20%,管理類、其他專(zhuan) 業(ye) 人才占比15%。我們(men) 希望在某些技術要求較高的崗位上,求職者具有獨當一麵的能力;也期望管理類、綜合類崗位的求職者有較強的綜合素質。

  我們(men) 梳理出了符合吉利需要的“5+X”人才畫像模型,“5”是指有主動性、有激情、有適應性、有求知欲、重結果,“X”是不同崗位各自的特色維度。無論是哪種人才,我們(men) 都會(hui) 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陪他們(men) 一起成長。

  記者:您如何看待企業(ye) 對“理想求職者”的期待?

  魏國學:招聘過程中,企業(ye) 心態其實很複雜:要招到最合適的人,就得先在一眾(zhong) 企業(ye) 中準確找到本單位的位次和優(you) 劣勢;想招到即戰力很強的畢業(ye) 生,又得考慮高等教育的現實情況,還要考慮能不能留住人。我們(men) 調研發現,在崗位可替代性較高的服務業(ye) ,企業(ye) 招聘時要求的實習(xi) 期較長,可能是為(wei) 了降低運行成本,並且更好地考察新員工;但在招工難、可替代性低的製造業(ye) 企業(ye) ,隻要能招到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就心滿意足,對實習(xi) 的要求相對較低。

  從(cong) 根本上說,應屆畢業(ye) 生即招即用隻能是理想狀態。對企業(ye) 來說,必須考慮短期成本和長遠收益的關(guan) 係,要舍得在職業(ye) 技能培訓方麵投入,而不僅(jin) 僅(jin) 把教育責任完全推給高校。從(cong) 大學教育的功能看,確實需要注重培養(yang) 實操能力強的人才,同時也要增強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xi) 的能力,後者對於(yu) 學生中長期發展更為(wei) 重要。

   招生、培養(yang) 、就業(ye) ,三者聯動亟待加強

  記者:就企業(ye) 用工需求而言,大學畢業(ye) 生較普遍的短板有哪些,反映出學校人才培養(yang) 的哪些問題?

  楊漢亮:就我們(men) 觀察,最突出的問題一是部分學生在校期間缺少應用知識的學習(xi) 和培訓,實習(xi) 實踐經曆和能力不足。二是部分高校專(zhuan) 業(ye) 結構和課程設置有待進一步優(you) 化。此外,部分學生求職能力較弱,但就業(ye) 期望值偏高,從(cong) 而引發就業(ye) 焦慮。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擇業(ye) 觀,掌握基本求職技能,當是高校就業(ye) 指導工作的重點。

  童部林:在跟大學畢業(ye) 生溝通中,我們(men) 發現不少人自我認知不足,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麽(me) 、能做什麽(me) 。比如,學工科的覺得自己專(zhuan) 業(ye) 技術不夠硬;做研發的覺得自己沒技術;做銷售的覺得自己缺乏技巧;學文科的覺得什麽(me) 都能做又什麽(me) 都不精,時常帶著焦慮找工作。對此,學校要盡早幫助學生樹立職業(ye) 生涯規劃意識,全方位開展職業(ye) 生涯規劃教育。

  工作中需要的大多數能力都要在實踐中磨煉,比如創造力、抗壓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我們(men) 真誠希望能和學校聯動,更廣泛地開展校企合作,鼓勵學生了解前沿動態、先進技術,增強對企業(ye) 的熟悉度、好感度。同時,學校要創造良好的實踐活動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yu) ,走好學校通向社會(hui) 的“最初一公裏”。

  記者:您如何看待企業(ye) 的這一感受?

  魏國學:企業(ye) 的這些感受,一方麵折射出招生和就業(ye) 聯動不夠,另一方麵折射出培養(yang) 和就業(ye) 聯動不夠。據人力資源市場人士透露,市場招聘需求快速增長的專(zhuan) 業(ye) ,招生人數增幅依然有限,比如人工智能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人才缺口會(hui) 持續較長時期;部分行業(ye) 增長乏力,但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招考學生較多。

  招生結構未能同市場需求及時掛鉤,原因有很多。比如,用人單位很難預判行業(ye) 發展走勢,導致市場信號沒有及時傳(chuan) 導至教育係統;再如,受製於(yu) 教育體(ti) 製機製,高校很難及時調整招生目錄。在現有績效考核指揮棒下,高校教師可能沒有時間和精力充分了解市場和企業(ye) 需求,也就無法在課堂上教授更加對路的知識或技能了。

  全方位合作,還需更多實招

  記者:近年來,大學在推動人才就業(ye) 方麵做了很多努力,尤其是與(yu) 企業(ye) 的溝通協作。這方麵您有哪些體(ti) 驗,您覺得其作用與(yu) 不足各是什麽(me) ?

  楊漢亮:高校和企業(ye) 在人力資源方麵的交流合作的確在逐步深入。比如,濰柴與(yu) 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同濟大學等十餘(yu) 所國內(nei) 一流院校建立了長期校企合作關(guan) 係,通過建立校企聯合實踐基地,每年定期組織高校準畢業(ye) 生到企業(ye) 實習(xi) 實踐。同時,我們(men) 在山東(dong) 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威海)和華中科技大學等4所高校建立了“濰柴校園俱樂(le) 部”,定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了解企業(ye) 並為(wei) 其提供求職輔導。企業(ye) 已組織多屆“博士開放日”及“領航”實習(xi) 生計劃,並在重點校企合作高校定期開展校企座談會(hui) 、博士座談會(hui) ,積極開展線上線下活動,吸引了一大批優(you) 秀學子加盟企業(ye) 。未來我們(men) 將進一步探索校企定向人才培養(yang) 模式,共同提升合作精準度,合力做好大學生就業(ye) 工作。

  童部林:疫情發生以來,校園招聘出現了一些新趨勢新特點。在教育部指導下,校企雙方合作交流明顯增加,產(chan) 學研合作、就業(ye) 育人、訪企拓崗,都實質性推動了校企雙方了解,增加了合作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企業(ye) 將人才需求前置化,學校可以根據用人需求精準化訂單式培養(yang) 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供需不一致、不平衡的局麵。

  “高校書(shu) 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ye) 行動”開展以來,很多高校與(yu) 我們(men) 主動溝通,企業(ye) 與(yu) 高校之間從(cong) 單向的“要人才”變成了“雙向奔赴”。剛過去的一個(ge) 星期,我們(men) 集團和高校開展了4場訪企拓崗交流會(hui) ,在與(yu) 南昌大學的交流會(hui) 上,更是落實了共建生涯谘詢平台、興(xing) 趣小組、共辦賽事、就業(ye) 實習(xi) 基地等多個(ge) 項目。盡管如此,校企合作交流的頻次和深度、項目推進速度等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我們(men) 希望能有更多機會(hui) 、更廣闊的平台和高校開展全方位交流合作。

  記者:企業(ye) 對大學的訴求,對大學人才培養(yang) 有何啟發?

  魏國學:大學首先還是要精益求精地做好教學工作,下大力氣培養(yang) 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文字寫(xie) 作等基礎能力,為(wei) 學生的終身學習(xi) 奠定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應支持高校科研團隊和企業(ye) 建立緊密協作關(guan) 係,推動高校為(wei) 企業(ye) 研發新技術、新產(chan) 品,同時通過科研項目支撐研究生培養(yang) 和本科實習(xi) ,為(wei) 企業(ye) 培養(yang) 研究型人才。在專(zhuan) 業(ye) 課教學和創業(ye) 就業(ye) 培訓工作中,建立從(cong) 企業(ye) 引進優(you) 秀講師的長效機製,讓高校課堂裏有實戰型人才的席位,讓大學生盡早掌握求職和就業(ye) 技能。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趙秋麗(li) 、馮(feng) 帆、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躍軍(jun) 、杜克成、徐夢玲)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