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裏
作者:李玉(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裏。”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裏,必須下決(jue) 心把民族種業(ye) 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優(you) 良品種。我們(men) 要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集中攻關(guan) ,實現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裏,必須樹立大種業(ye) 觀,不斷推進種業(ye) 創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從(cong) 傳(chuan) 統農(nong) 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feng) 富的生物資源拓展,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chan) 業(ye) ,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菌草技術實現了光、熱、水三大農(nong) 業(ye) 資源綜合高效利用,有利於(yu) 生態、糧食、能源安全。實現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大力發展菌物種業(ye) 是一個(ge) 重要方麵。過去一段時間,受“重種養(yang) 、輕菌物”觀念影響,在我國植物、動物、菌物“三物”種業(ye) 發展中,菌物種業(ye) 較為(wei) 薄弱。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著眼於(yu)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我國高度重視菌物種業(ye) 振興(xing) ,推動菌物種業(ye) 蓬勃發展,這對於(yu) 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裏具有重要意義(yi) 。
我國食用菌資源豐(feng) 富,有幾千年的采摘、食用和生產(chan) 曆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食用菌產(chan) 量由1978年的5.8萬(wan) 噸增加到2020年的4000萬(wan) 噸,增長近700倍,產(chan) 量、出口均占全球70%以上。食用菌產(chan) 業(ye) 符合減量化、再利用、可循環的循環經濟理念,發展食用菌產(chan) 業(ye) 是實現農(nong) 業(ye) 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途徑。食用菌以玉米芯、稻麥秸稈、棉籽殼、木屑等為(wei) 主要原料,可利用荒地、林下、地下栽培,不需要大量占用農(nong) 田。經食用菌轉化後的剩餘(yu) 廢料(即菌糠)可用作生物質能源材料,也可直接還田作肥料。今天,食用菌不僅(jin) 是餐桌上的一道菜,而且已發展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產(chan) 業(ye) 。在脫貧攻堅中,全國多地發展食用菌產(chan) 業(ye) ,湧現了一大批精準扶貧、綠色發展的典型。2020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考察時,點讚當地特產(chan) 柞水木耳——“小木耳,大產(chan) 業(ye) ”,這也是對我國食用菌產(chan) 業(ye) 發展的充分肯定。
同時也應看到,我國雖是菌物資源大國、生產(chan) 大國、消費大國和出口大國,但還不是食用菌強國。目前,我國食用菌產(chan) 業(ye) 領域多項技術仍有待突破,其中最為(wei) 關(guan) 鍵的是菌種培育技術。解決(jue) 菌種培育“卡脖子”問題,保障食用菌種源自主可控,重在加強食用菌種業(ye) 源頭創新,切實做好菌物種質資源普查,強化珍稀和瀕危菌物資源的保藏保護、良種繁育及其生物轉化研究,抓緊建立國家級食用菌種質資源庫,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菌物保藏保護、基礎研究、菌種創製創新高地。重點疏通生物育種應用的“卡點”,加強學科統籌和資源配置,實行“揭榜掛帥”機製,有效調動科研機構、食用菌企業(ye) 科技人員育種的積極性,著力創製一批遺傳(chuan) 背景豐(feng) 富、關(guan) 鍵性狀優(you) 異的核心菌物種質資源,構建係統化、流程化、規模化、信息化的分子技術育種體(ti) 係,育成一批在產(chan) 量、品質、抗病性、抗逆性、加工特性等方麵具有重大突破的新品種,不斷提高我國食用菌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
種業(ye) 產(chan) 業(ye) 要上去,龍頭企業(ye) 得上去。當前,我國菌物種業(ye) 龍頭企業(ye) 還不夠多,育種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實現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需要進一步加大菌物種業(ye) 投入,推動科企合作,加強菌種知識產(chan) 權保護,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推動生物育種成果及時高效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經濟優(you) 勢,更好保護菌類生物種質資源,為(wei) 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提供有力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