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一水滋養21顆明珠

發布時間:2022-06-09 16:16: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悠悠古運河,滋養(yang) 了沿途多座大中型城市,孕育了中國本土城市的原生文化。

  近年來,城市文化的研究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即將相對分散獨立的城市文化進行整合,由此形成跨時空的城市文化敘事。

  劉士林編著的《六千裏運河二十一座城》(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聚焦北京、天津、滄州、德州、臨(lin) 清、聊城、濟寧、徐州、淮安、高郵、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嘉興(xing) 、杭州、商丘、開封、鄭州和洛陽等21座運河古城,追憶這些城市依托運河發展的曆程,闡釋它們(men) 在運河流域的重要地位和在南北交流中的獨特功能,展示了運河城市深湛厚重的曆史底蘊和繽紛絢麗(li) 的人文圖景,呈現出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運勢和勁健勃興(xing) 的氣象。

  作者對各城曆史文化諳熟於(yu) 胸,上至曆代政權對運河的擘畫構想和策動設計,下到每個(ge) 城市的開埠設治、行政治理和經略運營,這些豐(feng) 贍多維的內(nei) 容被敘述得疏密有度,運河城市曆史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主要事件和重要景觀,運河城市的盎然詩意和悠然神韻在書(shu) 中律動飛揚。

  文化地理學原理表明,運河城市文化具有流動、活態、線性、網狀等特征,是文化傳(chuan) 承利用中最具吸附力、親(qin) 和力的柔性媒介,便於(yu) 書(shu) 寫(xie) 和傳(chuan) 布。《六千裏運河二十一座城》以運河沿岸城市為(wei) 基本單元,采用曆史記述與(yu) 理性闡發相結合的方式,對運河城市文化進行了係統整理和真切呈現。

  該書(shu) 不僅(jin) 鋪陳了運河城市變動不停的河道整飭,還闡述了曆朝曆代運河城市的變化:如“第一城”中元世祖下詔開鑿疏浚從(cong) 北京西山到通州的通惠河,打通了大運河連接元大都的阻礙;“第二城”中明永樂(le) 皇帝派員在南運河與(yu) 海河間修建天津城,開啟了天津衛1400年的曆史;“第五城”中明嘉靖年間有司對臨(lin) 清加以擴建,使得魯西北的寂寥小城短時間內(nei) 躍升為(wei) “繁華壓兩(liang) 京”的“玉帶城”;“第七城”中蒙元政權根據郭守敬的勘察結果對隋唐運河裁彎取直辟建京杭大運河,“萬(wan) 物凋敝”的濟寧借機華麗(li) 轉身為(wei) “江北蘇州”“運河之都”;“第十四城”中明代官府將無錫漕運路線由穿城而過改為(wei) 繞行城東(dong) 運河,使“不通車馬隻通舟”的無錫水運更加繁忙。

  每個(ge) 城市都被注入運河質素且賦予運河底色:“第三城”記述押運漕糧的鏢局途經尚武風尚濃烈的滄州,要撤下旗號、不喊鏢號、悄然而過;“第七城”描摹運河濟寧段拉纖船工“吼”出威猛剛健的《拉蓬號》《拉纖號》等勞動號子,為(wei) 運河城市注入草根色彩;“第十二城”引述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對運河鎮江段戰略地位的精辟闡釋,體(ti) 現了一代革命先行者的宏韜偉(wei) 略與(yu) 遠見卓識;“第十五城”講述與(yu) 蘇州楓橋有關(guan) 的曆代詩詞名篇,從(cong) 側(ce) 麵彰顯了運河是蘇州文化的重要母體(ti) 和江南文化的主要根脈;“第十九城”追敘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汴京清明時節的繁華景象,而汴河恰恰是隋唐大運河的有機構成,滋養(yang) 了汴京的昌旺商業(ye) 和淳樸民風。

  水是有靈性的。

  大運河哺育了兩(liang) 岸城市的生靈與(yu) 文化,曆經曆史風雨的衝(chong) 刷,運河城市從(cong) 過去的“地理空間”遞嬗為(wei) 當下的“文化空間”。

  風華絕代的大運河城市,不僅(jin) 承載著古代文人的價(jia) 值追求,更寄寓著當下學者的學術理想和文化期許。劉金祥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