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夜旅人》:獻給巴黎的小夜曲
作者:李 琦
今年5月,米夏埃爾·艾斯(Mikha l Hers)導演的《巴黎夜旅人》(Les Passagers de la nuit)在法國上映。此前2月,該影片獲得第7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影片提名。《巴黎夜旅人》由夏洛特·甘斯布(Charlotte Gainsbourg)、艾曼紐·貝阿(Emmanuelle Béart)等影星出演,這也是二人既1999年《聖誕蛋糕》(La b che)後再度聯袂演繹。電影背景設置在上世紀80年代的巴黎,大量穿插的曆史鏡頭一下子把觀眾(zhong) 拉回到過去的歲月。全片分為(wei) 3個(ge) 時間段,故事開頭是1981年5月10日至11日的夜晚,弗朗索瓦·密特朗當選法國總統,成為(wei) 第五共和國曆史上首次執政的左派總統,整個(ge) 法蘭(lan) 西沉浸在歡騰的氛圍中,女主人公伊麗(li) 莎白坐在副駕駛座位上,和丈夫、孩子準備回家。
這段畫麵隻持續了幾分鍾。時間一瞬而過,來到了1984年。當時的法國由於(yu) 財政赤字、通貨膨脹等經濟危機而實行緊縮政策。與(yu) 此同時,伊麗(li) 莎白剛從(cong) 乳腺癌疾病中康複,丈夫離她而去,她不得不獨自一人撫養(yang) 兩(liang) 個(ge) 孩子,多年遠離職場的她要頂著巨大的壓力重新開始尋找工作。長期以來,伊麗(li) 莎白飽受失眠的痛苦,法國廣播電台(Maison de la Radio)的深夜節目《巴黎夜旅人》陪她度過了一個(ge) 又一個(ge) 漫漫長夜,她給節目組寫(xie) 了封求職信,節目製片人被其真摯的內(nei) 容打動,交談片刻後,伊麗(li) 莎白得到了節目接線員的工作。白天,伊麗(li) 莎白還在街區圖書(shu) 館兼職打工,盡管收入不算優(you) 渥,但生活逐漸走入正軌。
在一次深夜節目錄製時,伊麗(li) 莎白遇到了塔露拉,一個(ge) 常年漂泊、居無定所的小女生,伊麗(li) 莎白讓塔露拉暫時住在自己家的閣樓。伊麗(li) 莎白的兩(liang) 個(ge) 孩子和塔露拉年紀相仿:大女兒(er) 朱蒂特讀高三,熱衷於(yu) 政治活動,小兒(er) 子馬蒂亞(ya) 斯讀高二,熱愛寫(xie) 詩。三個(ge) 人相處愉快,一起聊天,一起看電影。馬蒂亞(ya) 斯對塔露拉漸生情愫,然而塔露拉卻在一個(ge) 深夜不辭而別。
鏡頭跨越到1988年。密特朗即將結束第一個(ge) 七年總統任期,準備謀求連任。一天,塔露拉再次出現,伊麗(li) 莎白看到她胳膊上的針眼,把她帶回家了,決(jue) 心陪她渡過難關(guan) 。影片中最美好的畫麵之一是四個(ge) 人在大大的客廳裏相擁跳舞,黑膠唱片機播放著喬(qiao) ·達辛(Joe Dassin)的歌曲《如果你不存在》(Si tu n’existais pas)……但是故事沒有定格在這裏。塔露拉如同一隻小鳥,再次飛走了。前夫要把房子賣掉,伊麗(li) 莎白不得不盡快搬家,鏡頭下,房間裏的家具漸漸清空,窗外的萬(wan) 家燈火在沉沉的巴黎夜幕中發著光。
導演米夏埃爾·艾斯生於(yu) 1975年,《巴黎夜旅人》是他的第四部劇情長片。2010年的《記憶小巷》(Memory Lane),2015年的《夏日情事》(Ce sentiment de l'été),2018年的《阿曼達》(Amanda),都可以看出導演對人物肖像與(yu) 情感的細膩刻畫。在上一部電影《阿曼達》裏,新生代年輕演員文森特·拉科斯特(Vincent Lacoste)貢獻了不凡的演技,該影片一舉(ju) 斬獲第31屆東(dong) 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和最佳編劇兩(liang) 項大獎。故事同樣發生在巴黎,主人公大衛的姐姐在一次恐怖襲擊中遇害,大衛陪伴著侄女阿曼達走出傷(shang) 痛,重建生活。艾斯用鏡頭刻畫著平凡的日常,甚至有些瑣碎、無聊,卻如同一絲(si) 亮光,給人以力量和勇氣。《巴黎夜旅人》也是如此。夏洛特·甘斯布將一位單身母親(qin) 的堅強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觀眾(zhong) 麵前,媒體(ti) 認為(wei) 這是她近年來飾演得最好的角色之一。
《巴黎夜旅人》的故事拍攝場地集中在巴黎15區的博格勒內(nei) 爾(Beaugrenelle)一帶。街區毗鄰塞納河,隻需要穿過格勒內(nei) 爾橋,就可以來到位於(yu) 16區的法國廣播電台,也就是伊麗(li) 莎白工作的地方。鏡頭裏上世紀80年代的巴黎和今天相比,似乎一點變化也沒有:6號線地鐵橫穿巴黎,由於(yu) 一部分路線是露天行駛,所以可以一覽鐵塔附近的風光;騎著摩托車駛過塞納河畔,巴黎自由女神像靜靜地佇(zhu) 立在河中央;5區Escurial電影院的牆上貼滿了各式各樣的海報,散場的人群交談著剛剛看過的影片;夜晚的酒吧門口擠滿了人,深夜廣播電台如約而至,陪伴著每一位匆匆夜歸人。《巴黎夜旅人》如同一輛搖搖晃晃的綠皮火車,模糊了記憶與(yu) 時間……
說起記憶、時間、巴黎這些元素,首當其衝(chong) 會(hui) 想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帕特裏克·莫迪亞(ya) 諾。同樣是懷揣著對巴黎這座城市的熱愛,同樣是作為(wei) 巴黎地形學專(zhuan) 家,艾斯和莫迪亞(ya) 諾分別用鏡頭和文字向我們(men) 展示了昔日的巴黎。產(chan) 生這樣的聯想不是沒有依據。事實上,米夏埃爾·艾斯於(yu) 2006年拍攝的第一部長達45分鍾的中短片《夏雷爾》(Charell)就是改編自莫迪亞(ya) 諾的小說《如此勇敢的男孩》(De si braves gar ons,1982)的第11章節。在書(shu) 中,主人公在巴黎火車北站偶然遇見了初中同學夏雷爾,夏雷爾把他帶到了附近一間公寓,幾天後,在這間公寓裏,夏雷爾被兩(liang) 顆左輪手槍子彈打傷(shang) ……導演艾斯直言,這一章節具備了莫迪亞(ya) 諾作品中憂鬱、印象派的風格,又兼具了某種隱秘柔和的暴力特征。這部短片入圍了當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周。2010年,長片《記憶小巷》的靈感來自於(yu) 莫迪亞(ya) 諾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群20多歲的年輕人在巴黎郊區的故事,偶有媒體(ti) 將艾斯稱作“電影界的莫迪亞(ya) 諾”。
不僅(jin) 僅(jin) 是巴黎這座城市,米夏埃爾·艾斯和帕特裏克·莫迪亞(ya) 諾都擅長刻畫迷惘一代的年輕人,仿佛他們(men) 是青春最鮮明的注腳。莫迪亞(ya) 諾筆下的年輕人,終日無所事事,遊走在巴黎街頭,肆意揮霍著自己的青春,綿延著憂愁別緒的小說《青春咖啡館》中的主人公露姬就是一個(ge) 例證。在艾斯的《巴黎夜旅人》中,馬蒂亞(ya) 斯和塔露拉爬上樓頂的天台,一邊抽煙聊天,一邊俯瞰巴黎夜景;又或者他們(men) 深夜騎著摩托,穿梭在巴黎的街道,坐在塞納河邊喝酒,卻一不小心掉入了水中。不僅(jin) 如此,在《巴黎夜旅人》中,我們(men) 還可以清晰地瞥見導演向法國新浪潮電影致敬的痕跡。影片中,三個(ge) 年輕人先後在電影院看了埃裏克·侯麥的《圓月映花都》和雅克·裏維特的《北方的橋》,這兩(liang) 部影片均有帕斯卡·歐吉爾(Pascale Ogier)出演。世事難料的是,1984年,年僅(jin) 25歲的歐吉爾因心髒病突發而離世。歐吉爾的命運仿佛暗示了塔露拉的未來:稍縱即逝的青春。
對於(yu) 導演艾斯來說,上世紀80年代的巴黎是他的青春,是一段無與(yu) 倫(lun) 比的美好回憶,《巴黎夜旅人》宛若一首他獻給昔日巴黎的小夜曲。今天,海明威的這句經典語錄已經家喻戶曉:如果你年輕時有幸在巴黎生活過,那麽(me) 以後無論你走到哪裏,巴黎都會(hui) 一生追隨著你,因為(wei) 巴黎是一場流動的盛宴。夜色中,點點星光下的塞納河水不知疲倦地緩緩流淌,我們(men) 如同一個(ge) 個(ge) 巴黎夜旅人,相聚、離別、再次相聚、再次離別,在一往無前的道路上,時不時深情回望年少青春歲月,然後輕輕道出一句:你好,憂愁。(李 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