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心靈相通與同感共鳴——讀紀實文學《我的青海,我的雪原》

發布時間:2022-08-03 11:5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好書(shu) 薦讀·文學

  作者:王兆勝(中國社會(hui) 科學雜誌社副總編輯、《中國文學批評》副主編)

  辛茜的紀實文學《我的青海,我的雪原》(河北教育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讓我走近甚至走進了青海,並隨著她的筆觸,以及援青人的目光和腳步了解了青海。

  作者首先向我們(men) 展示了青海遠在天邊。從(cong) 海拔高度來說,青海難於(yu) 上青天,是要走“天路”方可到達。可是,就是這樣一個(ge) 所在,我們(men) 的援青幹部卻一批接著一批,從(cong) 新中國成立之初到今天,從(cong) 北京到上海,再到浙江,不同單位的人形成一股鐵流,邁出堅實的步伐,毅然決(jue) 然走上通往“天路”的青海。

  作品寫(xie) 了援青幹部克服缺氧帶來的失眠等困苦,也不顧天路難行的艱辛,用一顆火熱的心去溫暖青海雪原,用博愛去擁抱青海人,書(shu) 寫(xie) 了一個(ge) 博大的世界。不過,作者並沒有一味寫(xie) 援青人的奉獻,而是寫(xie) 出了他們(men) 的快樂(le) ,更寫(xie) 出了青海人的奉獻與(yu) 感恩,這是一個(ge) 心靈相通和同感共鳴的生命樂(le) 章。

  用生命鐫刻援青群體(ti) ,是本書(shu) 的一大亮點。作者寫(xie) 出了一個(ge) 個(ge) 有血有肉的援青人形象,像張君華、陸愛珍這兩(liang) 位女性被描繪和刻畫得光彩照人:一個(ge) 以母性之愛將博愛傳(chuan) 達出去,以細如發絲(si) 的春風暖意留存在人們(men) 心間;一個(ge) 以聰明智慧與(yu) 果敢有力支撐起脫貧攻堅的企業(ye) 。細讀全書(shu) ,一個(ge) 個(ge) 援青人活靈活現於(yu) 眼前,令人難忘。本書(shu) 還注重群像塑造,作者以極大耐心、飽含感情,又有豐(feng) 沛的同理心與(yu) 情感共鳴寫(xie) 援青人的群體(ti) 。他們(men) 的職業(ye) 有別、來處各異、年齡不等,但都有一顆火熱的心,有著甘於(yu) 奉獻、敢於(yu) 犧牲的精神,實現了生命與(yu) 精神的脫胎換骨、心理與(yu) 靈魂的自我超越。

  要想成功塑造人物個(ge) 體(ti) 和群體(ti) 並非易事,除了有廣度、高度、深度,還要有境界,有不同於(yu) 他人的品質與(yu) 品位。辛茜寫(xie) 出了平凡與(yu) 不平凡的關(guan) 係,也寫(xie) 出了得與(yu) 失、苦與(yu) 樂(le) 、奉獻與(yu) 感恩的辯證性,更以真實有力的細節打動人心。作品寫(xie) 道:“援青十多年,北京的援青幹部早已轉變了觀念,來玉樹不是幫扶,是來報恩。”因為(wei) 青海人全力以赴守住清潔水源,為(wei) 內(nei) 地與(yu) 祖國奉獻自我。作品還有幾個(ge) 細節:一個(ge) 是幫扶的學生家長來看張君華,他“一隻手提著一小包蕨麻,一隻手從(cong) 懷裏掏出一卷衛生紙硬是塞給她。她一打開,裏麵包著十根蟲草,張君華心中一酸,淚眼婆娑,對索南旺德的父親(qin) 說:‘這一小包蕨麻我收下,這十根蟲草,你一定帶回去。’”還有,上海援青幹部的妻子開始不同意丈夫援青,但經過勸說特別是將心比心講道理,妻子終於(yu) 同意並表示扛起家中所有的重擔。2018年初冬,扶青幹部倪斌帶隊下鄉(xiang) 檢查,一輛車冰凍打滑,溜出路基,直奔山穀,就在大家魂飛魄散與(yu) 驚恐萬(wan) 狀時,一塊橫向的巨石擋住了車輛。這些細節既有助於(yu) 烘托氣氛,又有利於(yu) 刻畫人物,能產(chan) 生巨大的心靈震動。

  “心靈貼近”與(yu) “心心相通”是本書(shu) 的關(guan) 鍵所在。不論是援青人的集體(ti) 意識和奉獻精神,還是援青人與(yu) 青海人,抑或是援青人與(yu) 家庭之間,以及作者“我”與(yu) 所有人,都形成了一個(ge) 心有靈犀的內(nei) 在“聯通”,形成了水一樣的涵容,山一樣的信仰。與(yu) 許多寫(xie) 實文學不同,本書(shu) 始終有“我”在,“我”用心靈的絲(si) 線將所有人物都聯結起來,形成了強大而美好的“同心結”,傳(chuan) 遞著巨大的正能量。於(yu) 是,真誠、愛與(yu) 美像水的漣漪一樣,一圈一圈不斷地擴大傳(chuan) 達出去。

  青海風光很有地域特色,它的純粹、聖潔、遼闊、高遠還有寂靜,被山水、花草、動物及浮雲(yun) 激蕩,這在作者筆下仿佛長了翅膀、帶了靈氣與(yu) 仙氣,也變得款款情深,浸潤於(yu) 世道人心。這種詩意情懷讓本書(shu) 突破了許多類似題材的數字、人物、事件、敘述容易帶來的呆板,變得生機勃勃和富有神韻。在我看來,不論如何寫(xie) 作,作者都有風景、心景、情景的縱深感,這仍源於(yu) 作家那顆靈心與(yu) 愛心,一種像玉石一樣的通靈與(yu) 堅執。比如,作者這樣寫(xie) 翡翠湖:“天光明淨,視野開闊,湖水在身邊環繞。沒有恢宏氣勢,卻有細膩的旋律、節奏、流線、休止、交響。傾(qing) 瀉的光影,不可阻擋地縱橫在鹽漬之上,相隔不遠的一小片又一小片湖水,幻化出綠色、藍色、黃色……”這不隻是景物描寫(xie) ,更是心靈的外化,也是作者對天地之道和人生圖景的內(nei) 化。

  我為(wei) 這本書(shu) 感動,也看出了作者為(wei) 筆下的山川人物感動,山川人物也被生命感動。生命如一個(ge) 個(ge) 跳躍的音符,平時它靜如止水,一直潛隱在每個(ge) 人心中,可一旦微風拂動,音符就會(hui) 響起,從(cong) 撥動的心弦飛出。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