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用科技成就更美好的音樂藝術

發布時間:2022-08-03 12:0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陳剛毅(華南理工大學副教授)

  日前,一場別開生麵的音樂(le) 會(hui) 在香港大會(hui) 堂音樂(le) 廳舉(ju) 辦。在真人樂(le) 團的現場伴奏下,300多個(ge) 虛擬人聲合唱一曲《東(dong) 方之珠》,配上由人工智能為(wei) 歌曲創作的3D音畫,瑰麗(li) 奇幻,氣勢恢宏。這應該是全球首場同類的人機合作表演……近年來,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工智能越來越深入地參與(yu) 到音樂(le) 創作的各個(ge) 環節。比如,2020年人工智能音樂(le) 人“微軟小冰”入學上海音樂(le) 學院,經過學習(xi) ,不僅(jin) 順利畢業(ye) ,還作曲並演唱了歌曲《智聯家園》;今年1月,網易也開始試水人工智能音樂(le) 創作,推出全球首個(ge) 一站式音樂(le) 創作平台網易天音。

  與(yu) 人工智能在音樂(le) 領域的縱橫馳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現實中的音樂(le) 界要暗淡許多,近些年既缺少能夠唱遍大江南北的金曲,也難現成就和影響力非凡的音樂(le) 人,甚至有一些音樂(le) 人因為(wei) 難以靠創作作品養(yang) 活自己,麵臨(lin) 著失業(ye) 的尷尬。一方麵,科技不斷為(wei) 音樂(le) 賦能;另一方麵,從(cong) 作詞作曲到上台演唱表演,人工智能不斷蠶食本獨屬於(yu) 人類的藝術領地。總之,人工智能時代,音樂(le) 人同時麵臨(lin) 著機遇與(yu) 挑戰。

  人工智能創作音樂(le) 作品實質是算法組合。也就是說,計算機基於(yu) 對海量經典音樂(le) 作品數據的分析,總結出規律,得出算法,再根據不同的算法將音樂(le) 元素按照不同的規律進行組合,從(cong) 而創造出風格不同的作品。人工智能創作的音樂(le) 作品不僅(jin) 在樂(le) 理、技法上與(yu) 人類音樂(le) 家的作品非常相似,而且效率極高,可以達到“兩(liang) 分鍾一首歌”。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也應看到,人工智能音樂(le) 作品又難逃模式化的窠臼,就像工廠流水線上的機器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一樣。所以,人工智能音樂(le) 作品往往沒有獨特性、創新性可言,甚至存在著嚴(yan) 重的同質化問題。

  相較於(yu) 人工智能,人類的音樂(le) 創作雖然也離不開對前人的模仿、對經典的學習(xi) 、對相同樂(le) 理技法的運用,但人類在創作中不會(hui) 像人工智能那樣受到算法的限製,因此在創新上就有了更多自由度和可能性。回望人類音樂(le) 史,每一次音樂(le) 藝術的創新都要打破固有的規矩和法則。比如,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打破由古典音樂(le) 和白人音樂(le) 掌控話語權的音樂(le) 格局,譜寫(xie) 了鄉(xiang) 村搖滾音樂(le) 的新篇章;披頭士的音樂(le) 風格源自20世紀50年代的搖滾樂(le) ,但卻在此基礎上開拓出迷幻搖滾、流行搖滾等曲風;周傑倫(lun) 將流行曲風和中國古典文化混搭在一起,形成“華流中國風”……優(you) 秀的音樂(le) 人總能打破固有的音樂(le) 格局,將自己對藝術的理解注入創作中,從(cong) 而形成新的藝術風格。也正因如此,音樂(le) 藝術才能在推陳出新中不斷發展。在人工智能時代,音樂(le) 人必須讓自己的創作風格更加鮮明,讓自己的作品更有個(ge) 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斷開創出新的藝術空間。

  好音樂(le) 不僅(jin) 要動聽,還要感人。世界著名音樂(le) 家弗朗茨·李斯特曾說:“感情在音樂(le) 中獨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憑借比喻的外殼,也不依靠情節和思想的媒介。”從(cong) 音樂(le) 審美的角度講,人們(men) 欣賞音樂(le) ,不僅(jin) 是為(wei) 了品鑒作品的音樂(le) 性,更是要品味其中表達的感情。對音樂(le) 人來說,寫(xie) 的是音符詞譜,更是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對聽眾(zhong) 來說,要聽旋律歌聲,也要聽音樂(le) 背後的故事。很多優(you) 秀的創作者,正是將世人共同的經曆、共通的感情融入作品中,才成功在聽眾(zhong) 間架起共鳴之橋。例如,1915年李叔同填詞的《送別》表達了離別之傷(shang) 、送別之情這一人類的共有情感,將中國式送別的意境勾勒於(yu) 音樂(le) 中,因此流傳(chuan) 了一個(ge) 多世紀仍曆久彌新;在民族危亡之際,聶耳寫(xie) 出雄渾激昂的《義(yi) 勇軍(jun) 進行曲》,表達出每一個(ge) 中國人的心聲,這才引起億(yi) 萬(wan) 國人的強烈共鳴。

  人工智能可以像人類一樣成為(wei) 音樂(le) 創作的主體(ti) ,但人工智能作為(wei) “沒有感情的創作機器”,能夠寫(xie) 詞譜曲,卻不能寫(xie) 意抒情。即使人工智能能夠通過數據的支撐,組合音符,堆砌辭藻,仿造出某種“情感意境”,但終究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經不起推敲和品鑒。目前來看,感情依然是人工智能音樂(le) 的一大軟肋。所以,人工智能時代的音樂(le) 人應該以己之長,攻彼之短——多在感情上下功夫,這樣才能在跟人工智能的比拚中獲得更多勝出的機會(hui) 。

  在人們(men) 的傳(chuan) 統認知裏,音樂(le) 創作應是人類獨有的技藝,所以當人工智能挺進音樂(le) 創作領域並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拓展時,人們(men) 便將其看作是一場現代科技的“入侵”。事實上,無論是錄音、混音,還是編曲、校正,抑或是發行、宣傳(chuan) ,音樂(le) 的創作和傳(chuan) 播都需要科技作支撐,而人工智能不過是一種助力人類藝術創作的更高級的技術手段而已。麵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yu) 其恐慌,不如麵對;與(yu) 其敵視,不如正視;與(yu) 其消極逃避,不如積極利用。擁抱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積極學習(xi) 它、利用它,讓技術成為(wei) 創作的助力而非枷鎖,這才是音樂(le) 人應有的姿態。

  這幾年,人們(men) 在“以人為(wei) 主,以人工智能為(wei) 輔”的音樂(le) 創作上已進行了很多有益探索。前有“微軟小冰”以編曲人的身份與(yu) 浙江省麗(li) 水市鬆陽縣的孩子們(men) 一起創作鬆陽高腔新曲,後有國內(nei) 外不同的音樂(le) 人先後與(yu) 人工智能合作發布歌曲以及人工智能驅動虛擬DJ出道。我們(men) 相信,隻要音樂(le) 人不忘藝術初心,主動擁抱生活,積極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未來的音樂(le) 形態和音樂(le) 形式必將更加豐(feng) 富多彩。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