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這堂“行走”的大思政課探索了20年

發布時間:2022-08-16 10:3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當00後走進社會(hui) ,他們(men) 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國情和民情,對祖國的發展充滿期待和信心。”安徽師範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輔導員、“青春三下鄉(xiang) ”活動帶隊教師劉成俊,在這個(ge) 暑假帶領著20多名同學在安徽省休寧縣汪村鎮探訪當地的茶園產(chan) 業(ye) 、泉水魚養(yang) 殖、“生態美”超市、小嶺頭戰鬥紀念館、紅軍(jun) 夜校……上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課。

  這堂大思政課,在安徽師範大學已持續了20年。長期以來,安師大始終把社會(hui) 實踐作為(wei) 立德樹人的“第三課堂”,推行思政課教師和專(zhuan) 業(ye) 課教師雙重指導的雙導師製度。

  校團委書(shu) 記汪凱介紹,今年暑假,近20位思政課教師覆蓋到學校71支暑期社會(hui) 實踐校級重點團隊,將課堂從(cong) 校園教室搬到了社區工廠田間地頭,帶領同學們(men) “一線故事聽變化”“一線走讀訪精神”“一線收獲話真知”,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積極投身社會(hui) 實踐,真正使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知於(yu) 心、潤於(yu) 行。

  “社會(hui) 是最好的課堂,群眾(zhong) 是最好的老師。”今年7月,安徽師範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胡朝榮來到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實踐現場,為(wei) 同學們(men) 帶來了一次帶有泥土氣息的思政課。他希望同學們(men) 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qing) 聽人民呼聲,用內(nei) 心感應時代脈搏。

  在學校社會(hui) 實踐精神的引領下,劉成俊將“傳(chuan) 承紅色基因”作為(wei) 此次社會(hui) 實踐的目標之一。為(wei) 此,師生們(men) 專(zhuan) 門前往安徽省汪村鎮村民張桂女家中,聽她講述起自己的爺爺張誌流、大伯伯張仲雲(yun) 和二伯伯張仲宏先後報名參加紅軍(jun) 而犧牲的故事。

  一門三忠烈的故事,讓2020級播音與(yu) 主持藝術專(zhuan) 業(ye) 的姚巧巧既感動又深受震撼,這是她第一次真切地接觸紅軍(jun) 後代,第一感受到英雄離自己這麽(me) 近。後來,姚巧巧拍攝了一段講述此次“紅色探訪”經曆的短視頻,她覺得如果能夠用自己的聲音去記錄、去傳(chuan) 播有這些意義(yi) 的人和事,將是此行最大的收獲。

  2021級新聞學專(zhuan) 業(ye) 的檀子信印象最深的是當地的生態保護措施。曾經,她隻在教材上學習(xi) 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概念,但並不理解具體(ti) 內(nei) 涵,直到她親(qin) 眼看到當地打造的“生態美”超市,通過垃圾兌(dui) 換積分再兌(dui) 換相應價(jia) 值生活用品的方式,進而促進村民文明生活習(xi) 慣的養(yang) 成,“我們(men) 看到了理論政策的具體(ti) 落實手段和實效”。

  “百聞不如一見,我自己就是從(cong) 一堂又一堂社會(hui) 實踐課中獲得了成長,也希望能夠將這種成長體(ti) 驗傳(chuan) 遞給更多的學生。”劉成俊在安師大讀書(shu) 時,每年都會(hui) 參加學校這堂“行走”的大思政課,細細數來已參加過7次。2015年,他和團隊去往安徽阜南縣支教,那次經曆讓劉成俊第一次感覺到外麵的世界有多麽(me) 不同。

  後來,他去過安慶宿鬆參加抗洪搶險,在黃山探尋古村落,在宣城寧國市調研民族鄉(xiang) ,加入研究生支教團去往四川……這些特別的經曆也成為(wei) 他畢業(ye) 後選擇繼續留在母校、從(cong) 事學生工作的原因。

  今年,劉成俊從(cong) 一名普通學生成長為(wei) 一名帶隊教師,角色的轉變帶來的是責任感越來越濃,大到規劃調研行程和進度、關(guan) 注每名學生的安全和心態,小到買(mai) 車票、訂住宿……劉成俊變成了整個(ge) 團隊的主心骨。在他看來,一次與(yu) 大思政課的結緣,讓他從(cong) 此改變了人生軌跡、有了人生目標,學生們(men) 也需要一位過來人的引導,“正能量需要一代又一代地傳(chuan) 承下去”。

  在銅陵市義(yi) 安區天門鎮金塔村,有一群手拿調色盤的青年,在鄉(xiang) 村廣場的牆壁上作畫,他們(men) 繪製的主題涵蓋基層黨(dang) 建、文明鄉(xiang) 風、生態建設以及旅遊打卡等多個(ge) 方麵。

  繪製前,師生們(men) 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研,經過反複修改圖紙十餘(yu) 次,才最終定稿。美術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思政課教師朱琳覺得,這是一次以青年聽得懂的語言將思想政治工作與(yu) 美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學生以筆為(wei) 旗助力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觸摸時代的脈搏,為(wei) 當地貢獻青春力量”。

  去哪裏畫,畫些什麽(me) ,如何體(ti) 現黨(dang) 的光輝曆程,怎樣用畫筆描繪新時代美好鄉(xiang) 村?這是朱琳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實踐繪畫時,老師結合實際為(wei) 我們(men) 解讀國家政策,讓我真真切切感受到脫貧攻堅的成果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生動圖景,讓我們(men) 在一筆一畫中傳(chuan) 遞青年的情感。”20級版畫專(zhuan) 業(ye) 的方銀說。

  在朱琳的帶領下,美術學院將黨(dang) 史課堂從(cong) 書(shu) 本搬到田野繪製黨(dang) 史宣傳(chuan) 畫、知青下鄉(xiang) 等3D互動式主題牆麵2000餘(yu) 平方米,在實學實幹中傳(chuan) 承紅色基因。

  近年來,安師大組建了“宣講團首席專(zhuan) 家+專(zhuan) 業(ye) 指導教師+青年宣講員”宣講團隊,聘請專(zhuan) 業(ye) 學者擔任宣講團首席專(zhuan) 家,著重理論研究闡釋,加強紅色資源曆史研究,形成了思政教育“傳(chuan) 幫帶”育人機製。

  將思政教育與(yu) 民俗風俗相結合,用村民喜聞樂(le) 見的方式做宣講,也是實踐團隊收獲滿滿好評的原因。

  教育部馬克思主義(yi) 理論類教指委委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張奇才是文學院赴古溝回族鄉(xiang) “童心係詩向黨(dang) ,美育築夢成長”支教實踐團隊的思政指導教師,即將退休的他始終堅持在學生實踐一線。

  在張奇才看來,思政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中之重,作為(wei) 一名教師就要讓教育星火代代相傳(chuan) ,“隻要學生需要,我就會(hui) 一直指導下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許子威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