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西遷精神”向西而歌

發布時間:2022-08-16 10:4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向科學進軍(jun) ,建設大西北”,上世紀五十年代,有一批青年師生響應黨(dang) 和國家號召,從(cong) 上海遷往西安。他們(men) 要在這片黃土地上建立一所新學校、籌劃學科發展、培養(yang) 西部科技人才……

  實現從(cong) 0到1的跨越並不容易,“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ye) ”成為(wei) 激勵師生們(men) 的信念和誓言,有教師義(yi) 無反顧地賣掉上海的房產(chan) ,帶頭西遷;有學生踴躍隨行,在簡陋的校舍裏迅速開展科研工作……交通大學的6000多名師生紮根黃土地,實現了中國式的“大樹西遷”奇跡。

  如今,在西安交通大學的校園裏,坐落著率領內(nei) 遷西安的老校長彭康、中國電機工程專(zhuan) 家鍾兆琳、熱能動力工程學家陳學俊的雕塑,每年的校慶日、清明節、國慶節等特殊日子,雕塑下總會(hui) 擺滿鮮花。

  “一直都有人記得他們(men) ,永遠都記得。”西安交大建築學專(zhuan) 業(ye) 碩士生鄭睿每每想起這個(ge) 畫麵,總會(hui) 觸動內(nei) 心最柔軟的地方。

  西遷精神永遠和師生們(men) 同行,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激勵著千千萬(wan) 萬(wan) 名新時代的青年學子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堅守一方熱土,撐起一片藍天

  從(cong) 黃浦江畔到渭水之濱,“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yi) ,精髓是聽黨(dang) 指揮跟黨(dang) 走,與(yu) 黨(dang) 和國家、與(yu) 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一本西遷人的“愛國語錄”中記錄下了那個(ge) 時代青年們(men) 的錚錚誓言,“向科學進軍(jun) ,建設大西北”“黨(dang) 讓我們(men) 去哪裏,我們(men) 背上行囊就去哪裏”“始終與(yu) 黨(dang) 和國家的發展同向同行”“愛國沒有選擇項,奮鬥永遠進行時”……

  “老一代科學家留下的精神,是新時代青年不斷努力和奮鬥支柱”。西安交通大學有一支被稱為(wei) “三秦楷模”的網絡化係統工程團隊,電信學部教授徐占伯就是其中一員。2017年,徐占伯放棄了美國巨頭互聯網公司拋來的橄欖枝,回母校繼續從(cong) 事科研工作。在他看來,交大學子是在西遷精神的滋養(yang) 中成長起來的,正是因為(wei) 西遷老教授無私奉獻的精神,才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交大青年科研人。

  把基礎研究和學科做好,就要有腳踏實坐“冷板凳”的耐心。對於(yu) 紮根西部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來說,西遷精神還包含著科研人為(wei) 國家科學發展所做的創新和努力。

  前不久,由網絡化係統工程團隊打造的榆林科創新城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示範項目建成投用,這是世界首個(ge) 實用化和規模化零碳智慧能源中心,為(wei)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了新的技術路徑。在團隊創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大電信學部主任管曉宏的帶領和影響下,團隊一次又一次攻克“卡脖子”技術。

  長期以來,團隊以麵向國家重大需求為(wei) 目標,堅持自主創新,“始終與(yu) 國家的發展同向同行”。盡管管曉宏已年近70歲,但他堅持和團隊成員前往科研項目一線。老一輩科研工作者不怕吃苦、不畏艱難的精神,深深打動著每一個(ge) 學生。

  曾經,為(wei) 了完成一項前沿研究,徐占伯和團隊成員十幾人擠在一間不足30平方米的房間裏,日複一日進行科研工作,雖然艱苦卻又充實,徐占伯覺得心裏是踏實的,未來的日子充滿光明。

  西遷精神跨越時代在師生間傳(chuan) 遞著,他們(men) 作出同樣的人生選擇,站在同樣的講台上講述著相同的故事。徐占伯在課堂上經常會(hui) 講西遷老教授的故事,他覺得隻有真正提高青年科研人的格局和追求,把科學家精神、創新精神傳(chuan) 播給更多的人,才能源源不斷為(wei) 西部提供更多的創新科技人才,實現西部發展。

  “或許我們(men) 與(yu) 老一輩西遷人麵臨(lin) 的問題不同,但新時代需要用這樣的精神去解決(jue) 新問題。”徐占伯說。

  成為(wei) 西遷精神的“新傳(chuan) 人”

  “西遷的偉(wei) 大之處在於(yu) 將個(ge) 人的命運和國家發展相結合”“西遷告訴我一個(ge) 道理,國家強盛需要我們(men) 永不停歇地奮鬥”……在交大西遷博物館厚厚的留言簿上,留下了新時代青年感人至深的話語。2018年,西遷博物館建成開館,這裏記錄下的是老一輩西遷人波瀾壯闊的創業(ye) 曆程和輝煌成就,開啟的是一段交大青年學子的乘風破浪之旅。

  “曆史就發生在我們(men) 腳下的這片土地上,我們(men) 生長在這片土地,當然要肩負起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的責任。”鄭睿是西遷博物館學生誌願講解員,也是西安交通大學學生微宣講團(築夢社)副團長、西遷精神宣講隊隊長,曾經的一次博物館講解員招募活動讓她與(yu) “西遷精神”結緣。如今鄭睿講述西遷故事已經3年多了,西遷精神早已成為(wei) 她用實際行動踐行青春夢想的坐標。

  鄭睿在西遷博物館進行了100多場誌願講解、麵向社會(hui) 單位以及中小學進行過幾十次宣講,每一次演講稿都被她用五顏六色的彩筆標注出密密麻麻的知識點。鄭睿喜歡搜集西遷過程中發生的小故事和小細節,她在原稿件的基礎上進行5倍的擴充,最終才形成自己的宣講稿。

  讓鄭睿印象很深的是,西遷過程中,學校最年輕的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熱能動力工程學家陳學俊的故事。當年,陳學俊舉(ju) 家來到西安,交大新建校區還是土路,陳學俊的女兒(er) 哭著說:“花裙子上濺滿了泥點。”這個(ge) 小故事就像一場電影一樣在鄭睿腦海中一次又一次地浮現,她也在思考如何讓小朋友明白西遷的意義(yi) 。

  “孩子不懂什麽(me) 是西遷、什麽(me) 是偉(wei) 大的事情,等他們(men) 長大之後才明白西遷人是作了多麽(me) 偉(wei) 大的決(jue) 定。”後來,鄭睿去往小學宣講時,經常把“西遷”比作“搬家”,她會(hui) 告訴小朋友:“那個(ge) 地方沒有家裏條件好,但你們(men) 在那裏用功讀書(shu) ,未來就會(hui) 因為(wei) 你們(men) 而變成一個(ge) 非常漂亮的地方。”

  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助理教授劉源是學生微宣講團指導教師,在與(yu) 學生交流中,他經常會(hui) 結合毛澤東(dong) 同誌的《論十大關(guan) 係》中沿海與(yu) 內(nei) 地的關(guan) 係,講為(wei) 何西遷,為(wei) 何這會(hui) 成為(wei) 一段與(yu) 黨(dang) 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曆史;結合“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講聽黨(dang) 指揮跟黨(dang) 走的內(nei) 涵,60多年前的交大人是如何做到的,麵向新時代的青年學子又該做些什麽(me) ……劉源印象很深的是,經常有學生在課後向他分享在校園裏偶遇西遷老教授的激動和興(xing) 奮、聽到西遷故事所受的震撼,“對於(yu) 交大學子來說,西遷精神並不是停留在書(shu) 本上、語言上的表述,他們(men) 明白這就是發生在自己校園的故事”。

  開啟“二次西遷”新篇章

  2020年12月31日,對於(yu) 交大師生來說是一個(ge) 特別的日子。這一天西安地鐵5號線的“西遷號”主題列車開始試運行。這趟連接起西安交大興(xing) 慶校區、曲江校區和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的列車,開啟了新時代師生的“二次西遷”之旅。

  作為(wei) 地域融合發展的新平台,地處鹹陽與(yu) 西安之間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將會(hui) 迎來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和科技創新人才。在西安交大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院長韓銳看來,這將為(wei) 解決(jue) 中西部科技發展不均衡的問題貢獻交大青年的力量。

  一代有一代人的使命,響應祖國“一帶一路”建設號召,為(wei) 西部科技發展貢獻青年力量,是新時代西安交大學子的使命。為(wei) 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西遷精神的內(nei) 涵,學校麵向全體(ti) 學生開設了一門叫作《西遷精神與(yu) 大學文化》的思政課,結合黨(dang) 史、校史、“西遷精神”,講述著“天邊”和“身邊”發生的西遷故事。

  “教師需要帶領學生深度理解愛國主義(yi) 的基本內(nei) 涵、時代要求和踐行路徑,不僅(jin) 僅(jin) 隻是表現小情感,更要體(ti) 現大情懷。”韓銳覺得,在新時代下講“西遷精神”就要讓學生產(chan) 生情感共鳴,真正明白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意義(yi) ,才能夠有更加清晰的人生定位和方向,進而學會(hui) 適應時代需要實現人生價(jia) 值。

  如何實現情感共鳴?如何更加生動地還原西遷老教授把青春和熱血灑在西北黃土地上的故事?如何讓西遷精神的火種代代相傳(chuan) ?在西安交通大學,還有很多師生在用青春的力量讓“西遷精神”紮根在每一名學子心中,傳(chuan) 播到祖國的大江南北。

  近年來,西安交大打造了紀錄片《西遷紀》、廣播係列劇《大樹西遷》、原創廣播音樂(le) 劇《西遷西遷》、長篇報告文學《西遷人》、學生原創話劇《追憶西遷年華——向西而歌》、原創歌曲《夢朝遠方》以及主題油畫展……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本科生王方舟是《追憶西遷年華——向西而歌》的主演,在劇中他飾演西遷教授陳誌鴻(化名)。對於(yu) 王方舟來說,他仿佛回到了上世紀那段波瀾壯闊的西遷曆程中,體(ti) 會(hui) 著那個(ge) 時代的青年關(guan) 於(yu) “抉擇”的人生課題。

  是否要從(cong) 上海遷往西安?遠在上海的母親(qin) 病危,如何在小家和大家之間取舍?麵對新的曆史環境,要不要重返上海?麵對環境的未知和條件的艱苦,劇中人物陳誌鴻發出過數次青春疑問,卻一次又一次地作出留在西安的決(jue) 定。伴隨著劇中人物從(cong) 迷茫到堅定的轉變,王方舟也收獲了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和成長。

  “為(wei) 祖國的科學事業(ye) 貢獻自己畢生的力量!”這是話劇結束時青年演員喊出的鏗鏘誓言。在王方舟看來,一次又一次的演出可以落幕,但新時代青年的新征程才剛剛開始,“深入情景,方能體(ti) 會(hui) 到西遷人的偉(wei) 大,當大家舉(ju) 起右拳一起宣誓的時候,那是一種驚濤拍岸的力量”。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許子威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