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謹防高溫幹旱影響糧食豐收

發布時間:2022-08-18 10:48:00來源: 經濟日報

  各地要強化監測預警,及時采取抗擊秋旱的措施,努力減少災害影響和損失,為(wei) 確保全年糧食豐(feng) 收贏得主動。要不斷提升糧食生產(chan) 防災減災能力。深入落實“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持續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強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氣象保障服務,提升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水平,提高田間管理水平。

  俗話說:春旱不算旱,秋旱減一半。當前我國大部地區秋收作物處於(yu) 產(chan) 量形成的關(guan) 鍵期。但全國20多個(ge) 省份高溫幹旱已持續一月有餘(yu) ,一些地方溫度高達40℃以上,特別是南方水稻主產(chan) 區秋旱嚴(yan) 重,一些水庫山塘蓄水位持續走低、蓄水嚴(yan) 重偏少,部分地塊嚴(yan) 重幹旱甚至龜裂,灌區末端、丘陵崗地和“望天田”已經出現部分禾苗枯萎情況,水稻生產(chan) 形勢嚴(yan) 峻。必須千方百計預防和避免高溫熱害,否則,可能會(hui) 嚴(yan) 重影響產(chan) 量。眼下,各地要強化監測預警,及時采取抗擊秋旱的措施,努力減少災害影響和損失,為(wei) 確保全年糧食豐(feng) 收贏得主動。

  秋糧作物是全年糧食生產(chan) 的大頭,占全年糧食產(chan) 量的四分之三,是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今年我國加大農(nong) 業(ye) 政策供給力度,夏糧實現高位增產(chan) ,各地的早稻陸續完成收獲。秋糧麵積較上年增加,目前在田作物長勢總體(ti) 較好,但一場席卷全國持續高溫幹旱天氣還是給秋糧生產(chan) 帶來嚴(yan) 峻挑戰。在秋糧作物中,南方中晚稻受高溫幹旱影響較大。水稻是我國最大的口糧作物,南方主產(chan) 區在水稻生產(chan) 中占有重要地位,播種麵積和產(chan) 量都占全國的近八成。現在距秋糧收獲還有50天左右,氣象災害、病蟲害等不確定性仍然較大。各地始終緊繃防災減災這根弦,抓緊抓細防災減災工作。

  農(nong) 業(ye) 是“靠天吃飯”的產(chan) 業(ye) ,特別是糧食生產(chan) 受天氣影響很大。我國自然災害頻發,糧食生產(chan) 過程實際上就是與(yu) 自然災害做鬥爭(zheng) 的過程。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加快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和農(nong) 田水利設施建設,不斷提高抗旱能力;實行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提升糧食育種水平,研發耐旱耐高溫的高產(chan) 糧食品種,持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農(nong) 民抗災減災能力不斷提高,逐漸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麵,糧食生產(chan) 實現“十八連豐(feng) ”,打破了“兩(liang) 豐(feng) 一平一歉”的傳(chuan) 統周期循環。

  從(cong) 目前來看,我國糧食供應充足,36個(ge) 大中城市主城區及市場易波動地區的地方成品糧油儲(chu) 備達到15天及以上,防範市場風險能力明顯增強。稻穀連年豐(feng) 收,持續多年產(chan) 大於(yu) 需,庫存充裕,供應充足,稻米市場持續疲軟。今年早秈稻已大量上市,國家每周常規投放最低收購價(jia) 稻穀,地方各級儲(chu) 備稻穀進一步加快輪出進度,市場供應壓力加大,成交價(jia) 持續下降。但南方地區持續高溫幹旱,水稻減產(chan) 預期增強,部分地區稻穀價(jia) 格有上漲跡象。

  有句話說得好:遇到伏旱,光靠老天,收成減半;遇到伏旱,趕緊澆灌。減損就是增產(chan) 。各地正在全力以赴戰高溫、抗幹旱,組織群眾(zhong) 開展生產(chan) 自救,采取清淤、抽水、打井及尋找水源等方式,最大限度擴大灌溉麵積,努力做到重災區少減產(chan) 、輕災區能穩產(chan) 、無災區多增產(chan) 。加強節約用水製度,強化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調度,杜絕浪費水資源,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同時,抓住有利天氣適時組織開展人工增雨作業(ye) ,有效緩解了部分鄉(xiang) 鎮的旱情。而且,幹旱易生蟲。各地要盯緊草地貪夜蛾、水稻“兩(liang) 遷”害蟲、稻瘟病、大豆“症青”等,實現“衝(chong) 口奪糧”。

  從(cong) 長期來看,要不斷提升糧食生產(chan) 防災減災能力。深入落實“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持續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提升土地和水資源利用水平,持續提升糧食育種研發水平,不斷研發耐高溫耐幹旱新品種。強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氣象保障服務,運用衛星遙感技術提升災害天氣預警、病蟲害預警,提升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水平,提高田間管理水平,真正實現從(cong) “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的轉變,進一步提升糧食安全保障水平。(劉慧)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