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指出教科書錯誤,值得鼓勵
作者:張田勘
新學期伊始,一些小學生就發現了教科書(shu) 上有些錯誤。上海五年級的白同學發現,數學書(shu) 上有關(guan) 上海崇明東(dong) 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麵積數據有誤。無獨有偶,12歲學生小崔也發現滬教版英語教材上有錯誤,單詞“Bee”上麵的圖片並不是蜜蜂,而是食蚜蠅。小學生家長向出版社反映情況時,都得到出版社的正麵回應,出版社經過專(zhuan) 業(ye) 的核實後確定教材圖片的確出現了問題,因需向教育部報備、送審等問題,教材上的錯誤圖片會(hui) 在下次重印時再進行替換。同時,出版社也對同學的細心表示了感謝和認可。
在對待錯誤上,最好的態度是聞過則喜。以發現“Bee”的配圖不是蜜蜂而是食蚜蠅而言,這說明了指出錯誤的小崔不僅(jin) 觀察細致,而且有一定的生物學知識。這些指正,更突出現在的學生具有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這是我國科學素養(yang) 提高的體(ti) 現。
科學素養(yang) 是指認識和理解一定的科學術語和概念的能力,有科學推理的基本能力,理解包含科學技術內(nei) 容在內(nei) 的公共政策議題的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在科學素養(yang) 之外或之上還有科學精神,後者就包括求真求實和不迷信權威。對於(yu) 小學生來說,敢於(yu) 指出教科書(shu) 的錯誤,正說明科學精神已經種入幼小心靈。
更多人具有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yang) ,才能促使科技創新發展。技術創新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核心驅動力之一,表現為(wei) 整個(ge) 社會(hui) 對創新活動的投入較高,重要產(chan) 業(ye) 的國際技術競爭(zheng) 力較強,投入產(chan) 出的績效較高,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在產(chan) 業(ye) 發展和國家的財富增長中起重要作用。
科學是說明萬(wan) 物的原理和事物的規律是什麽(me) ,技術才是解決(jue) 做什麽(me) 和怎麽(me) 做的問題。無論技術如何先進和發展,都是建立在科學探索和研究結果之上的,這也是為(wei) 何諾貝爾獎總是重視科學,並且把大部分的獎勵獎給基礎研究的科學發現的成果。聯係到這一點,也可以對小學生發現教科書(shu) 上的錯誤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與(yu) 小崔發現配圖的蜜蜂不是蜂而是食蚜蠅相似,美國的小學生對昆蟲的新發現還推進了生物學的一個(ge) 新理論——生態中的萬(wan) 物依賴的關(guan) 係。兩(liang) 年前,美國賓夕法尼亞(ya) 州8歲的男孩雨果 迪恩斯(Hugo Deans)在自家後院的一根木頭下的螞蟻窩附近發現了一些小小的物體(ti) ,當時他以為(wei) 它們(men) 是一種植物的種子。雨果和其父親(qin) 的團隊都加入了觀察和研究,並由此揭示了一種更為(wei) 複雜的生物共生關(guan) 係,即蟻播(螞蟻播種種子)類型。蟲癭通常含有肉質的淡粉色帽子,但蟻巢附近的蟲癭沒有這些帽,這表明它們(men) 可能被螞蟻吃掉了。這也意味著,黃蜂在操縱橡樹產(chan) 生蟲癭,然後又采取了另一個(ge) 步驟,操縱螞蟻將蟲癭帶回巢穴,在巢穴中,黃蜂幼蟲可能會(hui) 受到保護,免受蟲癭天敵的侵害,或獲得其他好處。這種多層次的生物互動和生存揭示了生物相互利用並共生的一個(ge) 規律,這一發現也發表在2022年6月15日的《美國博物學家》雜誌上。
孩子天然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通過生活和科學實踐培養(yang) 引導他們(men) 的興(xing) 趣,未來不僅(jin) 可能培育一代人較高的科學素養(yang) ,更是為(wei) 科研創新打下基礎。(張田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