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生扛 是時候讓秋褲上崗了
下周將迎來立冬節氣。可以想見,冷空氣也將頻繁“發貨”,未來甚至會(hui) 出現“一鍵入冬”的情況。靈魂拷問來了——你的秋褲穿了沒有?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宣磊提醒,把秋衣秋褲穿上,是對降溫起碼的尊重。此外,防燥防悲也很關(guan) 鍵。
最低5℃以下 該穿厚秋褲
如今已是深秋,抵抗力較弱的老人和孩子,不宜秋凍,應穿保暖衣襪;年輕女性避免再穿船型襪和薄絲(si) 襪,以防發生足跟痛或膝關(guan) 節冷痛。氣血遇寒則凝,經絡不通則痛,睡前熱水洗腳或泡腳,可促進血液循環,祛除風寒,緩解一天疲勞。
最低溫度在10℃以下,特殊人群如痛經、風濕痹痛及陽虛體(ti) 質人群可提前穿秋褲;南方寒濕環境中,體(ti) 弱者和老年人在室內(nei) 感覺下肢怕冷時,也需增穿秋褲。普通成人在最低氣溫5℃以下時建議穿厚秋褲、厚襪,避免下肢受涼影響血液回流,不利機體(ti) 維護基礎生理狀態。
人體(ti) 口鼻感受風寒易致感冒,除了口罩、圍巾擋風以外,可通過按壓合穀穴(在手部1-2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ce) 緣的中點)、風池穴(位於(yu) 耳後發際凹陷位置)等,每次每穴按壓20-30次,每日2-3組,有疏風解表、疏經通絡作用,幫助減輕感冒鼻塞、頭痛等症狀。
養(yang) 形神解“悲秋” 試試這個(ge) 動作
秋起葉落,晝短夜長,難免引發憂傷(shang) 淒涼感受。此時節,需關(guan) 注日常精神調養(yang) ,適當宣泄積鬱情緒,緩解“悲秋”,保持樂(le) 觀舒暢的心境,是養(yang) 生保健的重要環節。
中醫養(yang) 生重視形神共養(yang) 。推薦一個(ge) 簡易動作——“托掌觀天”,能激發經絡陽氣,調節和振奮情緒,同時協助緩解項背僵硬、脊柱痛、痔瘡等病症。
我們(men) 可以試著站立或端坐,兩(liang) 臂伸直上舉(ju) 並仰頭,兩(liang) 手掌水平上托,指尖朝外猶如在頭頂托舉(ju) 一個(ge) 大盤;吸氣時注視一側(ce) 手掌做向上托舉(ju) 動作,帶動同側(ce) 身體(ti) 向上拉伸,呼氣時放鬆,左右各練習(xi) 15次。
此外,平日多欣賞秋日自然美景,戶外漫步或健走,也是修身養(yang) 性的好途徑。人們(men) 步行運動後,可坐位將雙下肢平行抬起2至3次,兩(liang) 腳抬高於(yu) 心髒,加快下肢血液回流至心肺,幫助恢複頭部供血供氧,能令人神清氣爽,緩解緊張壓力。
藥食潤秋燥 總有一款適合你
秋之時,燥氣當令,人體(ti) 從(cong) 內(nei) 到外均可出現幹燥不適。皮膚毛發幹燥、便秘者,可用黑芝麻10g 炒熟後,直接嚼食;或配合蜂蜜、香蕉、柿子等柔潤食物以養(yang) 陰防燥、潤肺通便。對於(yu) 暴飲暴食出現消化不良者,建議多吃白蘿卜消食順氣,緩解腹脹、便秘並預防感冒,陽虛者還可搭配生薑;伴咳嗽、痰多、苔厚者,以白蘿卜配荸薺或白梨佐餐食用。
此外,推薦幾款應季藥膳:沙參粥/湯,以沙參10-15g煮汁去渣,再加入大米煮粥溫食,也可搭配蓮藕共同食用,均可潤肺養(yang) 胃,適用於(yu) 幹咳、口渴咽幹、舌紅少苔人群;或選母雞配合生地黃30-50g、桂圓肉20-30g、棗蔥薑等入膳,藥食並用能益氣養(yang) 血、強壯體(ti) 力,適合腰背疼痛、下肢乏力、體(ti) 弱盜汗者。茼蒿胖頭魚湯能調和脾胃、消解痰飲,可改善食欲不振、頭暈失眠等。
文/宣磊(北京協和醫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