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懂一點民俗,通一些典故

發布時間:2023-02-08 16:48:00來源: 解放日報

  作者:何華湘

  從(cong) 傳(chuan) 播的角度來看,古詩詞真正的“流量密碼”是百姓對作品的認同。民俗,恰好是達成這一認同的便利媒介。

  早春向暖與(yu) 逆旅薄暮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晚唐“情詩王子”李商隱一生留下了許多令人著迷的朦朧詩,尤以這首《錦瑟》最為(wei) 風靡,也最是費解。

  《錦瑟》為(wei) 誰而作?此情可待是怎樣的情?“當時已惘然”又指何時、何事?千百年來,總有人試圖索隱鉤沉,揭秘此詩的創作背景和真實所指。若能懂一點民俗,義(yi) 山的無題詩也就不會(hui) 那麽(me) 難猜。

  《錦瑟》問世於(yu) 唐宣宗大中末年。這一年,李商隱病逝,《錦瑟》算得上是詩人的絕筆。在生命的盡頭,詩人回首往事,“一生襟抱未曾開”的仕途幻滅不好受,“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情路坎坷更教人遺憾和惆悵。

  多年前的那個(ge) 早春,冰河初融,殘雪未消,一名叫柳枝的姑娘活潑潑地闖進了李商隱的人生。洛陽商家女慧眼識才,與(yu) 詩人初次見麵便許以約會(hui) 。有人將其約期理解為(wei) 上巳節,但根據李商隱次年所題《柳枝五首》的序言所述和科考時間推斷,詩人與(yu) 柳枝的這個(ge) 約會(hui) 當是在晦節。

  夏曆每月最後一日為(wei) 晦日,正月晦日作為(wei) 全年的“初晦”備受重視,民間視為(wei) 晦節,有“送窮”除厄、水邊宴樂(le) 之俗。南朝《荊楚歲時記》雲(yun) :“元日至於(yu) 月晦,並為(wei) 酺聚飲食。士女泛舟,或臨(lin) 水宴樂(le) ”。隋朝《玉燭寶典》也有此日士女到水邊“湔裳祓除”的記載。

  到了唐代,朝廷將正月晦日與(yu) 三月三的上巳、九月九的重陽並列為(wei) 三大遊樂(le) 節日,賜錢百官鼓勵宴遊。由此,晦節成為(wei) 官民同享的隆重節日,女子在水中洗裙隨之成為(wei) 一道獨特的節日風景。開元前期一代文宗張說的詩句“晦日嫌春淺,江浦看湔衣”以及嚴(yan) 維的“晦日湔裾俗,春樓置酒時”,都反映了此俗之盛。

  晦日臨(lin) 河,感受早春向暖的萬(wan) 物複蘇氣象,更兼心有靈犀的詩侶(lv) 紅袖添香,豈非人生快事?遺憾的是,詩人卻為(wei) 了追逐功名而錯過了這一機緣。那未赴的約,那來不及說出口的話,成了心中永遠的結,為(wei) 《錦瑟》的醞釀埋下了一段情根。

  再回首,物是人非事事休。恰似東(dong) 坡所歎:“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隻是,即便放下了營營碌碌,“湔裙夢斷續應難”的遺憾也斷然無法填補。逆旅薄暮,愛而不得的悵惘最難遣。恍兮惚兮,情之所至,心境不得開解,隻好於(yu) 詩境中升華。

  詩向會(hui) 人吟。李商隱的無題詩或許本就不打算對所有人開誠布公。懂一點民俗,通一些典故,便能更接近詩人的心意,便能更準確地找到解讀作品的密碼。

  新桃舊符與(yu) 綠蟻紅泥

  將民俗用於(yu) 詩詞,隻要不是過分追求隱晦幽深的意象,對於(yu) 作品的傳(chuan) 播往往有事半功倍、出其不意的效果。

  北宋熙寧二年的正月初一,宰相王安石目睹京城百姓熱熱鬧鬧的過年景象,寫(xie) 下了那首著名的絕句《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wan) 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作《元日》,原是托景言誌,抒發自己對即將開展的變法大業(ye) 的欣喜和期盼。不過,此詩能迅速“爆紅”並成為(wei) 千古名篇,也另有因由。

  《元日》所寫(xie) 事物,句句不離民俗。燃爆竹驅年獸(shou) ,全家長幼共飲屠蘇酒,掛桃木神像鎮宅辟邪……這些富有儀(yi) 式感的行為(wei) 年年重演,家家照做,人人慣見。

  但凡寫(xie) 民俗的詩詞,往往自帶流量。掌握了這個(ge) 門道,文人騷客就不必像盧延讓那樣“吟安一個(ge) 字,撚斷數莖須”。

  唐宋時期的頂流文豪,個(ge) 個(ge) 都有教科書(shu) 級別的經典示範。蘇東(dong) 坡的“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是後世引用最多的中秋祝福;辛棄疾的“眾(zhong) 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開創了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的人生第三境界。

  更有民間煙火氣、也更令人稱羨的是白居易《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新釀米酒,熱乎火爐,家常物事營造出有滋有味的生活情趣,誰能抵抗得了?

  要說最能從(cong) 民俗詩詞中受益的,當數唐代詩人韓翃。作為(wei) “大曆十才子”之一,韓翃年輕時雖有名氣卻官場失意,閑居在家整整10年。直到作出《寒食》一詩,受到唐德宗的激賞和任用,這位大才子才一路青雲(yun) 直上,最終官至中書(shu) 舍人,成為(wei) 皇帝身邊的近臣。

  寒食是我國的傳(chuan) 統節日,曾是民間第一大祭日,自春秋至今綿延2000多年。唐宋寒食於(yu) 清明前一日禁煙火,吃冷食,又有踏青、插柳等習(xi) 俗。

  韓翃作《寒食》,以“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dong) 風禦柳斜”的明媚勝景動人心旌,又以“日暮漢宮傳(chuan) 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的不良做派諷喻時政。本是喬(qiao) 裝改扮的牢騷話,卻意外博得當朝天子青眼相看,生前成就人生贏家,身後也留詩名伴隨節俗世代長存。

  既視感與(yu) 代入感

  借助寒食,韓翃成功地完成了“自我推銷”;憑借清明時節的“一指”,杜牧為(wei) 天南地北的杏花村留下了無數商機和可能。

  41歲那年,杜牧被貶任池州刺史。次年清明,他出遊探望故人,據說《清明》便是這次途中所作。《清明》全詩語言通俗親(qin) 切、情感真實自然、意境引人入勝,被選入蒙學讀物《千家詩》後更是影響深遠。

  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池州杏花村人郎遂曆時十餘(yu) 年編纂《杏花村誌》十二卷,被編入欽定《四庫全書(shu) 》,令這一杏花村聲名大隆。

  在山西汾陽,另有一個(ge) 杏花村,以盛產(chan) 汾酒馳名,曾為(wei) 爭(zheng) 取杜牧筆下“杏花村”的歸屬地與(yu) 池州杏花村對簿公堂。

  “杏花村”花落誰家可以商榷,重要的是世人對《清明》的熱愛一如既往。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在《尋人不遇》中寫(xie) 道,當他尋訪詩人遺蹤,在杜牧的墓邊念出“清明時節雨紛紛”時,周圍的一群村民也自發地跟他一起吟誦下去,足見《清明》傳(chuan) 布之廣、感人之深。

  曆代描繪清明的詩詞眾(zhong) 多,杜牧之《清明》獨領風騷絕非偶然。在此詩中,詩人就在清明裏,不是“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的看客,也不是“無花無酒過清明,興(xing) 味蕭然似野僧”的宅男,而是和普通民眾(zhong) 一般無二,見俗民之所見,行俗民之所行,思俗民之所思。現場既視感和讀者代入感,自是其他作品所不能及的。

  同一樁民俗於(yu)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視角,引起不同的感觸,所吸引的“粉絲(si) ”群體(ti) 以及“流量”生成也不盡相同。

  宋詞婉約派代表李清照在閨帷裏寫(xie) 重陽,帶著對負笈遠遊的新婚丈夫的思念和眷戀,以及對精致生活的享受和自得,又有楚楚動人的傷(shang) 感和自憐。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美則美矣,但也隻有用得起龍腦香、銅香爐和玉枕紗廚並且有閑暇把酒賞菊的大家閨秀可以消遣玩味,恐怕賺不來布衣平民的同情。

  同樣是重陽,同樣是抒懷,17歲的少年王維孤身漂泊在外,一句“獨在異鄉(xiang) 為(wei) 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qin) ”戳中千千萬(wan) 萬(wan) 人的痛點和淚點,贏得跨越時空的共鳴。千百年來,遊子懷鄉(xiang) ,佳節盼團圓,這是所有中國人共通的情感體(ti) 驗,無論身份貴賤、學識高低。

  (作者為(wei) 華東(dong) 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與(yu) 應用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