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多維度多視角講好“大思政課”——廈門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改革創新紀實

發布時間:2023-03-17 15:5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馬躍華 光明日報通訊員 毛敏倩

  五年來,廈門大學近千名學子通過西部計劃等方式前往寧夏、西藏、新疆等地,讓青春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li) 之花。

  廈門大學不斷用黨(dang) 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dang) 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厚植愛黨(dang) 愛國情懷,砥礪強國奮鬥之誌,讓愛黨(dang) 愛國成為(wei) 廈大青年學子的行動自覺。

  擦亮青春愛黨(dang) 愛國底色

  不久前,廈大黨(dang) 委書(shu) 記張榮走上廈大講台,結合學校百年辦學曆程中的傑出人物故事,為(wei) 同學們(men) 上了一堂精彩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他希望“廈大同學們(men) 要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qing) 聽人民呼聲,更要用內(nei) 心來感應時代脈搏,以講好個(ge) 人在大時代裏奮鬥拚搏的‘小故事’來展示國家的‘大形象’”。

  為(wei) 了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廈大校領導帶頭走進課堂,引導學生“上大舞台、成大事業(ye) 、作大貢獻”。社會(hui) 與(yu) 人類學院2021級本科生樊玥鄭深有感觸地說:“我自豪於(yu) 能夠加入擁有百年曆史沉澱的廈大,也希望能在今後的學習(xi) 中增長本領,錘煉品格,有一分光便發一分熱。”

  除此之外,“嘉庚精神”、思政對話·百年史光、“築夢”等係列精品課程也在廈大輪番登場,知名校友陳景潤之子陳由偉(wei) 、抗疫一線醫生、抗戰老兵等嘉賓紛紛走進課堂,多維度、多視角地講述“大思政課”,激勵學生弘揚光榮傳(chuan) 統、爭(zheng) 做時代新人。

  近年來,廈大係統出台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構築起以思政課程為(wei) 核心,以專(zhuan) 業(ye) 課程為(wei) 重點,以通識課程為(wei) 拓展,以實踐類課程為(wei) 補充的“1+3”課程思政同心圓,充分發揮“思政課程”與(yu) “課程思政”協同效應,加快構建高質量思想政治工作體(ti) 係和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

  在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陣地的同時,廈大以重大紀念日、傳(chuan) 統節日等關(guan) 鍵時間節點為(wei) 契機,持續舉(ju) 辦“我們(men) 的節日”等活動;用好學校紅色資源,打造《遙望海天月》《長汀往事》等精品校史情景舞台劇;組建學生骨幹為(wei) 主體(ti) 的“囊螢星火青年講師團”,用“青言青語”結合時代熱點講述黨(dang) 的故事,精心策劃各層次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矢誌不渝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讓愛黨(dang) 愛國成為(wei) 青春最鮮明的底色。

   培育德才兼備新人

  沿著蜿蜒山路向上,金黃的柿子林連綿成片,與(yu) 近鄰的碧綠茶山互為(wei) 映照,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展現在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軍(jun) 營村。

  “30年前,這裏還是偏僻山村,如今卻變成‘一村一品’的示範村鎮,我真切感受到了黨(dang) 帶領人民脫貧攻堅的卓越成果。”廈大第十二期學生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修班學員熊佳怡跟隨實踐隊用腳步丈量八閩大地,實地感悟社會(hui) 發展變化。自參加馬研班以來,熊佳怡的大學生活充實而又滿足。在這裏,每月一次的集中理論學習(xi) 是必修課,除此之外,讀書(shu) 沙龍、專(zhuan) 題研討、課題調研、社會(hui) 實踐等多樣活動更讓學員們(men) 在學中思,在踐中悟。

  自2010年創辦以來,廈門大學學生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修班堅持探索更加貼近青年學生的培養(yang) 方案,不斷豐(feng) 富涵蓋“學思踐悟”的全麵培養(yang) 內(nei) 容,逐步形成萬(wan) “馬”奔騰的學員培養(yang) 新局麵,迄今為(wei) 止已經培養(yang) 了845名思想政治素質過硬、政策理論水平較高、綜合能力全麵、理想信念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yi) 者。

  瞄準鑄魂、賦能、聚力三大目標,廈大不斷健全“五育並舉(ju) ”工作機製,推進“青馬工程”“自強思源”“石榴班”“行遠計劃”等項目培養(yang) 大學生骨幹。從(cong) 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出發,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努力培養(yang) 知行合一、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是來自七年級二班的楊淑寧,今天給大家講述我國改革開放的故事。”在寧夏彭陽縣第二中學,一群年輕老師辦起了“閩寧青年台”,讓學生化身小主播,傳(chuan) 遞黨(dang) 史教育的青年聲音。青年說,青年更愛聽,該係列節目在網絡上獲得了超過4萬(wan) 次的點擊量。而這群老師,就來自於(yu) 廈門大學第二十三屆研究生支教團的彭陽小分隊。

  來到寧夏支教,對於(yu) 小分隊隊長、醫學院2021屆畢業(ye) 生段穎來說並不陌生。她的家鄉(xiang) 就在距離彭陽縣五十公裏開外的鎮原縣,那裏是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能夠回到大西北,以支教來建設家鄉(xiang) ,幫助更多學生像我一樣走出大山,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的榮幸!”段穎說。

  一顆顆愛黨(dang) 愛國的種子在廈大青年的心中種下,用心澆灌,用愛助長。345名支教隊員,5萬(wan) 餘(yu) 名學生,廈門大學與(yu) 寧夏的山海情緣已延綿二十餘(yu) 載。

  “我希望能為(wei) 村民做點實實在在的事。”今年是廈門大學2020屆行政管理專(zhuan) 業(ye) 研究生淩宇薇在江西省九江市龍崗村掛職的第二年。掛職期間,她騎著“小電驢”挨家挨戶為(wei) 村民講解新政策,入戶排查農(nong) 村危房並聯係改造修繕,與(yu) 村幹部一起積極開展市場調研,利用所學所長為(wei) 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想點子。

  “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是廈大人的錚錚誓言。“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是廈大人的堅定行動。近年來,該校加強優(you) 秀典型引導,開展“赴西部、基層、國家重要行業(ye) 就業(ye) 畢業(ye) 生出征儀(yi) 式”等多種教育活動,越來越多的廈大畢業(ye) 生主動奔赴西部、基層,選擇國家重要行業(ye) 和領域就業(ye) ,開展社會(hui) 實踐、從(cong) 事誌願服務,把青春和熱血灑在祖國大地上。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