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航天員從這裏飛向太空

發布時間:2023-04-25 16:20:00來源: 解放軍報

 

  神州四月,春回大地。4月24日,我們(men) 迎來第8個(ge) “中國航天日”。在浩瀚星空與(yu) 藍色地球間,中國空間站高速飛行。

  當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3名航天員從(cong) 中國空間站遙望祖國,美麗(li) 富饒的神州大地正煥發著走向複興(xing) 的勃勃生機。當地球上的華夏兒(er) 女抬頭仰望天空,中國空間站宛若無垠太空中劃過的最美星辰。

  浩瀚宇宙,中國的“太空家園”並不孤單。就在此刻,一顆編號為(wei) 35313的小行星與(yu) 中國空間站緊緊相隨。駐守“天宮”的中國航天員,與(yu) 這顆名為(wei) “航天員中心星”的小行星遙遙相望、日夜同行。

  “因載人而生、為(wei) 載人而存、隨載人而興(xing) ”,中國航天員中心是能夠獨立培養(yang) 航天員的世界三大航天員中心之一,被譽為(wei) “中國航天員成長的搖籃”。

  今天,讓我們(men) 一起走進中國航天員中心,感受廣大科研人員和航天員們(men) 的情懷和使命。

  飛天逐夢,隻為(wei) 祖國一聲召喚

  春日,北京航天城柳葉初青,梨花馨香。

  在充滿科技感的現代化辦公大樓裏,中國航天員中心的科技工作者們(men) 堅守在各自崗位。

  “中國空間站,永遠值得期待;中國航天員中心,永遠值得期待!”中國航天員中心組建55周年之際,在太空飛行的神舟十五號乘組為(wei) 中心送上最美祝福。

  飛天夢,是中華民族的夢,也是我們(men) 每個(ge) 人的夢。作為(wei) 飛天“夢之隊”,中國航天員中心廣大科技人員和航天員牢記飛天初心,擔當飛天重任。

  從(cong) 神舟五號一飛衝(chong) 天,到中國空間站遨遊蒼穹,至今已有16名飛天勇士飛向太空。浩瀚宇宙,一次次留下中國人的堅實足跡。載人首飛、空間出艙、交會(hui) 對接、太空授課、中長期駐留等重大突破,不斷刷新中國高度、創造中國奇跡。

  在中國航天員中心,有一個(ge) 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故事——最困難的時候,第一代創業(ye) 者在操場上搭起33頂帳篷,作為(wei) 把航天員送上太空的“夢想之舟”。

  時間回到1968年4月1日。這一天,中國航天員中心前身“宇宙醫學及工程技術研究所”組建,一群心懷夢想的年輕人走到了一起。

  起步晚、條件差,老一輩創業(ye) 者憑著一股子拚勁、鑽勁和韌勁,白手起家,借址辦公。他們(men) 櫛風沐雨,風餐露宿,潛心開展“曙光號”載人飛船研製。就是在那樣的艱苦條件下,我國第一套航天服、第一批航天食品研製成功,環控生保產(chan) 品等相繼完成。

  後來,由於(yu) 國家發展戰略的調整,“曙光號”任務下馬。關(guan) 鍵時刻,錢學森同誌親(qin) 臨(lin) 指導,力保中心編製不撤、科研方向不變、骨幹隊伍不散,保住了中國載人航天的“火種”。廣大科研人員初心不改,矢誌不移,默默開展預先研究,為(wei) 飛天夢想蓄能儲(chu) 力。

  1992年9月21日,黨(dang) 中央作出了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略決(jue) 策。中國航天員中心再一次扛起“將中國人早日送上太空”的千鈞重擔。

  經過30多年的奮力追趕和跨越發展,如今,中國空間站全麵建成,載人航天“三步走”目標圓滿實現。

  奇跡的背後,離不開一支英雄的隊伍。航天員大隊把飛天事業(ye) 看得比天還高,把飛天使命看得比生命還重。

  1998年1月5日,14名飛行員齊聚北京航天城,成為(wei) 中國首批航天員。麵對鮮豔的五星紅旗,他們(men) 莊嚴(yan) 宣誓:“我自願從(cong) 事載人航天事業(ye) ,成為(wei) 航天員是我無上的光榮……”

  在神舟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前夕,國際載人航天事業(ye) 陷入低穀期。麵對這一嚴(yan) 峻形勢,中國航天員們(men) 沒有退縮,紛紛請戰,爭(zheng) 當首飛第一人。

  “選擇了航天員,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熱愛這項事業(ye) 勝過自己的生命”“什麽(me) 也阻擋不了我們(men) 探索宇宙的步伐”……

  千紅萬(wan) 紫安排著,隻待新雷第一聲。2003年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wei) 搭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飛向太空,中華民族圓了千年飛天夢。然而,火箭在上升段意外出現了低頻振動。當時,楊利偉(wei) 感到五髒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憑著千錘百煉的意誌和過硬的身體(ti) 素質,他撐過了短暫而漫長的26秒……

  飛天的曆史,是勇敢者創造的。為(wei) 祖國出征太空,英雄的中國航天員義(yi) 無反顧。

  2008年9月25日,航天員翟誌剛、劉伯明、景海鵬執行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在即將開展首次出艙活動之際,突然傳(chuan) 來“軌道艙火災”的警報。

  那一刻,劉伯明果斷調整出艙步驟,先將國旗遞給翟誌剛。翟誌剛毅然繼續出艙執行任務,在茫茫太空留下中國人的足跡,讓鮮豔的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雖然警報是虛驚一場,但他們(men) 當時都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飛天英雄的事跡感動億(yi) 萬(wan) 國人。航天員們(men) 卻發自內(nei) 心地說,那些用雙手和智慧默默托舉(ju) 他們(men) 征戰太空的工作人員,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中國航天員中心,許多工作人員都喜歡哼唱這樣一首歌:“在茫茫的人海裏,我是哪一個(ge) ;在奔騰的浪花裏,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軍(jun) 裏,那默默奉獻的就是我……”

  甘為(wei) 人梯,敢為(wei) 人先。航天員所有的訓練課目,都需要航天員教員們(men) 先試訓。確保萬(wan) 無一失後,航天員才開始訓練。

  野外生存、離心機訓練、水槽訓練……但凡有危險的項目,航天員教員們(men) 一定是第一個(ge) “吃螃蟹”的人。碰傷(shang) 、扭腰、崴腳,對他們(men) 來說是家常便飯。正是有了他們(men) 的無私付出,多年來,中國航天員訓練取得了“零事故”的成績。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所有關(guan) 係到航天員生命安全的產(chan) 品試驗,中心科研人員都要冒著風險先上。

  艙外航天服在研製過程中,從(cong) 初樣到正樣,經曆層層測試。最終,還要進行艙外服低壓驗證試驗。這需要誌願者試穿全新艙外服,進入真空環境低壓艙開展載人試驗。科研人員冒著生命危險,一待就是好幾個(ge) 小時,成功驗證了艙外服的性能。目前,兩(liang) 代艙外服載人低壓試驗均取得圓滿成功。

  勇於(yu) 犧牲的氣魄和無畏的革命精神,深深植根於(yu) 科研人員心中。靠著這種情懷和實幹精神,該中心所屬3個(ge) 單位被授予榮譽稱號,7個(ge) 單位榮立集體(ti) 一等功,航天員群體(ti) 被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創新超越,勇攀航天科技高峰

  4月中旬,一則新聞登上熱搜:我國載人航天環控生保技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空間站氧氣資源100%再生。

  載人航天是航天事業(ye) 的一顆明珠,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也是國家高科技發展水平的集中體(ti) 現。

  習(xi) 主席指出,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是國之重器、國之利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須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

  實踐一再證明,關(guan) 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mai) 不來、討不來的。自組建以來,中國航天員中心在國外技術封鎖、國內(nei) 尚無經驗的情況下,自力更生,艱難探索,創新超越。

  1996年,我國第一批航天員招收工作正式啟動。當時,航天員如何開展訓練,在我國還是一項空白。麵對這一開創性任務,在訓練任務與(yu) 工程研製並行的情況下,航天員教員團隊開始了前所未有的艱難跋涉。他們(men) 廢寢忘食地查閱資料、調研情況,製訂出一整套指導性技術文件、數十冊(ce) 航天員訓練教材。一個(ge) 有中國特色的、完整科學的航天員訓練及考核評價(jia) 體(ti) 係正式出爐。

  要想實現航天員空間出艙行走,首先要有“飛天戰袍”。2004年,我國決(jue) 定自行研製艙外航天服。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航天服團隊立下“軍(jun) 令狀”,從(cong) 零開始,背水一戰。最終,他們(men) 攻克了多項關(guan) 鍵技術,在不到4年時間裏,成功研製出“飛天戰袍”。

  2008年9月27日,航天英雄翟誌剛穿著“飛天”艙外服順利出艙、漫步太空。我國一舉(ju) 成為(wei) 世界上第三個(ge) 掌握出艙核心技術的國家。

  在空間站任務中,要想實現長期駐留,就必須解決(jue) 好氧氣和水循環使用問題,同時還要建立航天員選拔體(ti) 係和完善的醫學保障體(ti) 係等。為(wei) 實現任務目標,航天員中心的科研人員又開始新的攻關(guan) 。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之前,航天員在太空生存所需的氧氣和水都要從(cong) 地麵攜帶。如何實現大氣和水資源的再生、減少上行補給,這是人類在太空長期生存必須解決(jue) 的世界級難題。

  從(cong) 論證設計開始,環控生保團隊組建起一支平均年齡不到28歲的技術攻關(guan) 隊伍。他們(men) 以衝(chong) 刺的速度進行“長跑”,相繼攻克了一係列再生生保子係統關(guan) 鍵技術,成功研製出空間站環控生保再生係統。

  相比17年前執行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這次在中國空間站裏,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乘組航天員費俊龍,親(qin) 身感受和見證了環控生保技術從(cong) 非再生到再生的不斷進步和飛躍。

  4月15日,在地麵科研人員支持下,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完成第4次出艙活動,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個(ge) 乘組出艙活動紀錄。

  成立55年來,中國航天員中心不斷實現技術突破,科研能力大幅提升,實現了諸多“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優(you) ”的跨越:

  ——創立並發展了以確保航天員健康安全高效工作為(wei) 目標、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航天醫學工程理論和實踐技術體(ti) 係。

  ——創建了我國航天員選拔訓練技術體(ti) 係。他們(men) 選拔訓練的10個(ge) 乘組16名航天員執行載人飛行任務,實現了從(cong) 短中期飛行到長達半年的在軌健康駐留,圓滿完成大量複雜操作和實驗任務。

  ——創建了中國特色的航天員健康保障、生活保障、工作保障體(ti) 係。研發多種特色航天新藥、醫監醫保設備、失重生理防護設備、生活保障設備以及100多種符合航天員飲食習(xi) 慣的安全、營養(yang) 、美味的航天食品,為(wei) 航天員精心打造健康、舒適的太空生活。

  ——突破了載人航天器環控生保技術。空間站環控生保再生係統穩定運行,空間站氧氣資源100%再生,水資源閉合度提升到95%以上,可以顯著減少上行補給物資,節約大量成本。

  ——研製兩(liang) 代“飛天戰袍”。新一代艙外航天服工效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出艙活動時間顯著提升,具備更佳的在軌測試維修能力,確保了航天員出艙活動任務安全、高效。

  ——完善了航天器醫學和工效學評價(jia) 方法。他們(men) 新研發出空間站係列模擬器、環控生保綜合性能驗證平台等大型地麵設備,VR虛擬現實等訓練手段與(yu) 時俱進。

  ——構建了多層次係統化在軌實驗平台,具備支持從(cong) 人體(ti) 到細胞、從(cong) 生理生化到行為(wei) 認知的全領域研究能力。他們(men) 瞄準國際前沿,完成了多項航天醫學試驗領域在軌實驗,取得了體(ti) 細胞編程重組多能幹細胞等一係列重要成果,成為(wei) 航天醫學的最強“引擎”。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

  4月1日,在中國航天員中心舉(ju) 辦的首個(ge) “飛天開放日”上,航天服產(chan) 品設計師黃慶偉(wei) 的愛人和孩子,第一次有機會(hui) 走進服裝車間,現場參觀航天服的生產(chan) 過程。

  一整套艙外航天服由100多個(ge) 單機產(chan) 品組成。在單機研製生產(chan) 和係統總裝過程中,要經過嚴(yan) 格的檢驗程序,還要進行環境試驗、壓力性能試驗和工效驗證與(yu) 評價(jia) 等,確保質量萬(wan) 無一失。

  以製作艙外航天服上的頭盔麵窗為(wei) 例,一共要完成檢測、打磨、粘接等幾十道工序,涉及的工藝規程文件摞起來厚厚一遝。這一套嚴(yan) 密的工序,是服裝車間技術人員花了近一年時間研製摸索而來的工藝標準。

  作為(wei) 航天人的家屬,黃慶偉(wei) 的愛人常常聽到“載人航天,人命關(guan) 天”這句話。今天,身臨(lin) 其境地感受到黃慶偉(wei) 和同事們(men) 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她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

  尊重人的價(jia) 值,看見人的能力;發現人的奧秘,成就人的夢想。這是飛天征程的邏輯起點,也是遨遊蒼穹的價(jia) 值底色。

  對載人航天這項高風險的事業(ye) 來講,質量建設顯得尤為(wei) 關(guan) 鍵,是必須緊抓不放的“生命工程”和“保底工程”。多年來,中國航天員中心始終秉持“航天員在我心中、航天員安全在我手中”的理念,持續推進質量體(ti) 係建設,在精益求精中確保任務萬(wan) 無一失。

  有一次,技術人員發現,頭盔麵窗可視區夾層出現了某些細小異物。嚐試多種辦法後,這個(ge) 異物就是無法吸出來。後來,他們(men) 改變生產(chan) 工序,采用新方法,徹底解決(jue) 了這個(ge) 問題。

  “祖國高於(yu) 一切,生命高於(yu) 一切”“我的工作無差錯,我的崗位請放心”……在中國航天員中心,這些警示標語在訓練大廳、試驗廠房、實驗室到處可見,也深深烙進所有科研人員心裏。

  研製“太空跑台”過程中,項目團隊碰到一個(ge) 難題:跑台產(chan) 生的噪聲值不達標。工作人員馬上前往廠家,用噪聲計測量,用耳朵仔細分辨。

  經過一遍遍調整、一次次拆裝、一場場測試,噪聲下降到了一定數值。不過,這個(ge) 數值離預定標準,還差一點點。不管怎麽(me) 調整,噪聲值就是不達標。

  怎麽(me) 辦?工作人員幹脆采取“愚公移山”的辦法,把千餘(yu) 個(ge) 零配件逐一進行審查,進一步完善裝配工藝。功夫不負有心人,噪聲數值終於(yu) 達標了。

  空間站任務展開以來,中國航天員中心精心打造的數萬(wan) 件產(chan) 品平穩運行,成為(wei) 航天員飛天之旅安全可靠的保障。

  中國航天員中心地麵支持管理團隊,是遨遊太空的航天員們(men) 最信任的人。地麵支持管理團隊組建以來,全天候常態化值守,精準支持、精細監測、精心保障,全力支撐飛行乘組在軌健康生活、高效工作。他們(men) 與(yu) 飛行乘組天地一心,圓滿完成太空授課、出艙活動、航天醫學實驗全領域研究、飛行器日常監測維護等任務。

  就在此刻,遙遠太空,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正在“天宮”出差;海南文昌,中國航天員中心的試驗隊員正在緊張測試,打包“飛天快遞”;航天城內(nei) ,各條戰線的工作人員揮灑汗水,全力奮戰……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當前,中國空間站轉入應用與(yu) 發展階段,載人登月研製工作已全麵開啟。眺望遠方,光榮與(yu) 夢想交匯,機遇與(yu) 挑戰同在。爭(zheng) 當新時代中國航天事業(ye) 的奮鬥者、攀登者,航天人向著更深遠的太空,勇毅前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