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楊絳:離世七周年,她為何令人懷念?
中新網北京5月25日電(記者 上官雲(yun) )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離開了人世。彼時消息一出,許多人在微博發文悼念,表達悲痛之情。
在文學成就上,楊絳是令人景仰的大家;在生活中,她是一位可愛的老人,關(guan) 心晚輩、朋友,為(wei) 人謙虛而低調,晚年深居簡出,依舊筆耕不輟。
時光匆匆流逝,但未帶走大家對她的思念。
一位著名的翻譯家
楊絳出生於(yu) 知識分子家庭,本名楊季康。她從(cong) 小就喜歡讀書(shu) ,中英文書(shu) 都拿來看。1932年進入清華大學學習(xi) 後,楊絳與(yu) 錢鍾書(shu) 相識,不久結為(wei) 夫婦,育有一女錢瑗。
她了解錢鍾書(shu) 的價(jia) 值,願為(wei) 他研究著述誌業(ye) 的成功,為(wei) 充分發揮他的潛力、創造力而犧牲自己,“這種愛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
錢鍾書(shu) 拙於(yu) 生活瑣事,楊絳便包攬了一應雜事。二人留學回國後,她全力支持丈夫寫(xie) 作《圍城》,自己也嚐試寫(xie) 了一部四幕劇《稱心如意》,備受讚譽,“楊絳”筆名從(cong) 此傳(chuan) 開。
“圍在城裏的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chong) 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ye) 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這段旁白每每出現在電視劇《圍城》的片頭,至今仍被廣泛引用,據說也出自楊絳之手。
後來,楊絳自學西班牙語,並著手翻譯原文《堂吉訶德》。1978年,她翻譯的《堂吉訶德》終獲出版,至今被公認為(wei) 翻譯佳作。
晚年,楊絳依然筆耕不輟。出版隨筆集《我們(men) 仨》,寫(xie) 盡對丈夫和女兒(er) 最深切綿長的懷念;《走到人生邊上》探討人生價(jia) 值和靈魂去向,被評論家讚為(wei) “具有初生嬰兒(er) 的純真和美麗(li) ”。
在錢鍾書(shu) 去世後,楊絳開始了另一項龐大而繁重的工作:謄清、粘貼、整理錢鍾書(shu) 生前留下的大量手稿和讀書(shu) 筆記,交由商務印書(shu) 館影印出版。
“我隻是一滴清水”
盡管聲名遠播,但楊絳一直低調謙虛,多年來總是“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誌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在一篇《自序》中,她對自己有過這樣的定位,“我不是專(zhuan) 業(ye) 作家;文集裏的全部作品都是隨遇而作。我隻是一個(ge) 業(ye) 餘(yu) 作者。”
有人要為(wei) 她寫(xie) 傳(chuan) 記,她往往會(hui) 好言相勸“不要寫(xie) ”。理由很簡單,“我是一個(ge) 平凡的人,不值得你們(men) 寫(xie) 傳(chuan) 記,我幹脆勸你們(men) 放棄這項工作。”
晚年的楊絳幾乎從(cong) 未出席公開場合的活動,即便是2014年最新的9卷本《楊絳文集》出版首發時也是如此。
據說,在回絕出版社舉(ju) 辦研討會(hui) 的建議時,她風趣地說,“沒必要嘛,我隻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楊絳去世後,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發布訃告稱:錢鍾書(shu) 、楊絳先生家中所藏存珍貴文物字畫,已於(yu) 生前全部無償(chang) 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書(shu) 籍、手稿以及其他財產(chan) 等,亦均作了安排交待,捐贈國家有關(guan) 單位,並指定了遺囑執行人。
安靜地離開
《我們(men) 仨》中提到的“我們(men) 家”,位於(yu) 北京三裏河一個(ge) 宿舍小區,是一所沒有封閉陽台、也沒什麽(me) 室內(nei) 裝修的寓所。自1977年一家人搬進來,楊絳就再沒離開過。
她的鄰居曾告訴記者,對楊絳最大的印象就是“生活很簡樸”,“別人家都裝修得很好,她家這麽(me) 多年還是水泥地板,也不裝修。”
家裏陳設雖然簡單,但生活十分溫馨。“我們(men) 兩(liang) 人每天在起居室靜靜地各據一書(shu) 桌,靜靜地讀書(shu) 工作。我們(men) 工作之餘(yu) ,就在附近各處‘探險’,或在院子裏來回散步。”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yun) 易散琉璃脆。錢瑗和錢鍾書(shu) 去世後,對楊絳來說,這裏變成了旅途上的客棧。“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對於(yu) 死亡,她態度淡然超脫,將這個(ge) 人生必然的歸宿稱為(wei) “回家”,並留有遺囑:自己去世後,喪(sang) 事從(cong) 簡;不設靈堂,不舉(ju) 行遺體(ti) 告別儀(yi) 式,不留骨灰。
著名評論家白燁曾透露,“她確實有遺言,說自己希望安靜地走,不希望被外界打擾。”
曾有人評價(jia) 楊絳“行文平靜克製但蘊含著強大的力量,時光流逝,她的才華與(yu) 人格魅力依然閃光”。或許,這也是很多人依然懷念她的原因。(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