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綠水青山”之間
6月5日,浙江湖州安吉縣天荒坪鎮餘(yu) 村村,28歲的廈門女孩兒(er) 黃素娟在“餘(yu) 村數字遊民公社”處理工作。2021年,杭州人許崧在安吉縣龍溪鄉(xiang) 成立能夠容納82人的“DNA數字遊民公社”,先後吸引了400餘(yu) 名高技能、高學曆的“數字遊民”來到安吉創新創業(ye) 。一年後,“餘(yu) 村數字遊民公社”落地。目前,這個(ge) 社群仍在不斷生長。
6月5日,浙江湖州安吉縣天荒坪鎮餘(yu) 村大道邊,一處戶外帳篷下的露營區。安吉縣依托生態優(you) 勢,在餘(yu) 村布局戶外露營、特色民宿、共創空間、青年人才社區等新業(ye) 態、新模式。
6月7日,浙江杭州蕭山區梅林村,大屏上的“鄰裏幫”平台顯示著村民發布的各類求助信息。從(cong) “陽了”需要抗原、農(nong) 活需要幫手,到家裏橘貓走失,都可以用積分“懸賞”求助。梅林村的數字智慧化設施還包括智慧健康服務站、數字圖書(shu) 館、智能垃圾分類等。
6月8日,浙江紹興(xing) 柯橋區漓渚鎮棠棣村蘭(lan) 花數字工廠,數字化係統在智慧大棚內(nei) 實施噴淋澆水,窗外是村裏的民居。棠棣村已成為(wei) 以花木交易為(wei) 主導產(chan) 業(ye) 、以蘭(lan) 文化創意研學體(ti) 驗為(wei)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特色旅遊景區村,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2萬(wan) 元。
6月7日,浙江紹興(xing) 越城區鑒湖街道坡塘村,雲(yun) 鬆鄉(xiang) 村藝術館內(nei) 。紹興(xing) 市“行走鄉(xiang) 村 文化潤鄉(xiang) ”優(you) 秀美術作品展正在這裏舉(ju) 行,館內(nei) 可以看到當地書(shu) 畫、陶藝等藝術家以本地風土人情為(wei) 主題創作的各類作品。
6月8日,浙江東(dong) 陽寀盧村共享田園裏,一座七彩廊橋跨越無人化生產(chan) 的智慧農(nong) 田和花叢(cong) 。上世紀90年代,“農(nong) 技+農(nong) 機+社會(hui) 化規模服務”的“寀盧經驗”曾聞名全國。2019年,寀盧村依托物聯網技術搭建智慧雲(yun) 平台,將農(nong) 田納入5G數字化管理,新時代的“寀盧經驗”讓農(nong) 業(ye) 變得更高效、更智慧。
6月9日,浙江金華武義(yi) 縣白洋街道,後陳村街頭的標語寫(xie) 著“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 保障人民當家做主”。這裏誕生了全國第一個(ge) 村務監督委員會(hui) ,對農(nong) 村基層民主的有益探索形成了在全國推廣的“後陳經驗”。
6月5日,浙江湖州安吉縣天荒坪鎮餘(yu) 村村,24歲的當地青年趙政男站在“餘(yu) 村印象”青年圖書(shu) 館外。他去年9月從(cong) 廣東(dong) 退伍後選擇回到家鄉(xiang) ,加盟了一家壽司店,正在裝修、招聘人員,準備近期開業(ye) 。趙政男說,當地向外出闖蕩的年輕人宣傳(chuan) 餘(yu) 村青年創業(ye) 項目、旅遊業(ye) 發展情況和相關(guan) 扶持政策,許多像他一樣的本地青年得知消息後,選擇回家鄉(xiang) 經營民宿、餐飲、台球室等受年輕人歡迎的業(ye) 態。
6月9日,浙江金華武義(yi) 縣白洋街道後陳村,90後村主任助理陳玲芳站在後陳村村委會(hui) 舊址內(nei) 。2004年,全國首個(ge) “村務監督委員會(hui) ”就在這個(ge) 小院裏掛牌。大學畢業(ye) 後,她和來自東(dong) 北的男友一起回到自己的家鄉(xiang) ,成為(wei) 了一名村幹部。武義(yi) 縣是“永武縉”五金產(chan) 業(ye) 集群重要節點,有6個(ge) 國家級製造(出口)基地。目前,後陳村常住人口中一半都是外來務工人員,她的丈夫也在當地從(cong) 事物流工作。
6月5日,浙江湖州安吉縣天荒坪鎮銀坑村,兩(liang) 位來自雲(yun) 南廣南的手工藝者在網紅拍照裝置旁拍攝短視頻,宣傳(chuan) 苗族特色服裝製作工藝。她們(men) 來浙江務工已有近20年,這裏的紡織業(ye) 為(wei) 她們(men) 提供了就業(ye) 機會(hui) 。
6月6日,浙江湖州德清縣莫幹山鎮仙潭村,一名年輕村民帶著孩子外出散步,這條路沿線的人家都經營著民宿,她家也不例外。當地在5個(ge) 村子布局打造作家村、編劇村、綜合藝術村,實施“駐村綠卡”計劃,吸引藝術家駐村創作。今年一季度,莫幹山民宿吸引遊客超20萬(wan) 人次,全鎮遊客量達到70萬(wan) 人次,旅遊綜合收入6.5億(yi) 元。
行走在雨後的浙江湖州安吉縣靈峰街道橫山塢村,籠式球場、智能垃圾回收站被衝(chong) 刷一新,邀請遊客“比個(ge) 耶”的自拍攝像頭從(cong) 濕嗒嗒的草木間探出頭來。衣著時尚的年輕人牽手漫步在由“空心村”民居改造而成的咖啡廳、網紅餐廳之中,鳥鳴在白牆青瓦間回蕩。
很難想象,20年前,這裏曾是一個(ge) 雨天遍地爛泥、“青年成家難、村民收入低、集體(ti) 負債(zhai) 多”的典型貧困村。
數十名湖北口音的“遊客”在村裏邊走邊討論,不時舉(ju) 起手機記錄。他們(men) 是來自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下轄各個(ge) 村的村幹部,專(zhuan) 程來學習(x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經驗。過去20年裏,橫山塢村將荒地變公園、村莊變景區、村民變股東(dong) ,打造了“小癮半日村”民宿集群村落,161畝(mu) 土地上開起了19家各具特色的民宿,圖書(shu) 館、咖啡館、藝術館等多種業(ye) 態點綴其間。2022年,橫山塢村全年共接待遊客61萬(wan) 人次,旅遊業(ye) 收入達1.08億(yi) 元,村民人均收入達5.5萬(wan) 元。
2003年6月,浙江在全省啟動“千萬(wan) 工程”,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親(qin) 自部署,從(cong) 全省4萬(wan) 個(ge) 村莊中選擇1萬(wan) 個(ge) 左右的行政村進行全麵整治,把其中1000個(ge) 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麵小康示範村。走過20年後,這項工程的目標,已經從(cong) 啟動初期的“千村示範、萬(wan) 村整治”,逐漸走入“千村未來、萬(wan) 村共富”的新階段。
在湖州安吉“餘(yu) 村印象”青年圖書(shu) 館外的草坪上,來自本地音樂(le) 教育創業(ye) 團隊的年輕人隨意彈唱,“不插電”的民謠歌聲飄蕩在田野上空。湖州安吉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誕生地。2022年7月,餘(yu) 村村推出“全球合夥(huo) 人計劃”,招募全球英才,如今已有25個(ge) 項目入駐,涵蓋了研學教育、文化創意、農(nong) 林產(chan) 業(ye) 、數字經濟等類型。“數字遊民”、創業(ye) 青年、求職的大學生……上千名年輕人來到餘(yu) 村村及周邊村莊工作生活,新經濟、新業(ye) 態蓬勃興(xing) 起。
對28歲的“數字遊民”黃素娟來說,她的周一和其他“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一樣繁忙。這個(ge) 廈門女孩兒(er) 在“餘(yu) 村數字遊民公社”的共享辦公空間裏處理線上數字營銷業(ye) 務,暫時離開工位都得一路小跑著回來。不同的是,工作時,她可以隨心赤著腳、和小狗玩耍一會(hui) 兒(er) ,免於(yu) 都市通勤、人際交往的壓力,選擇最讓自己放鬆的工作方式,收入甚至比坐辦公室時還高了幾千元。她曾經涉足區塊鏈產(chan) 業(ye) ,還做過新東(dong) 方數學老師和上市企業(ye) 運營,疫情期間萌生了成為(wei) “數字遊民”的想法。半年前,她正式開始旅居生涯,來到安吉的“數字遊民社區”時,她在朋友圈裏寫(xie) 道:“掃了瓶啤酒/搬了把椅子/坐在田野裏”。
如今,浙江許多鄉(xiang) 村還在探索用優(you) 質的傳(chuan) 統文化和豐(feng) 富的藝術創造,賦予“美麗(li) 鄉(xiang) 村”新的內(nei) 涵。
在紹興(xing) 市越城區鑒湖街道坡塘村,村裏豐(feng) 富的公共藝術空間讓20歲的浙江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學生吳許諾印象深刻。吳許諾和同學經常在紹興(xing) 周邊的村莊遊玩,這天,她們(men) 在坡塘村的鄉(xiang) 村藝術館內(nei) 練書(shu) 法、彈古琴,在村裏的創作基地聽村民藝術團練習(xi) 當地傳(chuan) 統曲藝“蓮花落”,在田間地頭觀看遊客攝影展。回到城市後,她還會(hui) 回放村裏風鈴聲的錄音。
藝術資源與(yu) 鄉(xiang) 村文化結合,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形成合力。在“魯迅外婆家”紹興(xing) 市安橋頭村,魯迅美術學院的師生在動漫基地內(nei) 做動畫、捏手辦,為(wei) 魯迅文旅IP繪上年輕色彩;在德清莫幹山鎮仙潭村,格桑花海環繞著仙潭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學生創作的雕塑掩映其間,當地的山川草木源源不斷地為(wei) 駐地藝術家提供創作靈感,文化產(chan) 業(ye) 也為(wei) 村鎮居民帶來致富的新機遇。
2018年,“千萬(wan) 工程”獲聯合國最高環保榮譽——“地球衛士獎”,時任聯合國副秘書(shu) 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裏克·索爾海姆在走訪浙江村鎮時評價(jia) :“我在浙江浦江和安吉看到的,就是未來中國的模樣,甚至是未來世界的模樣。”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崢苨 攝影報道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