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洲國際青年行走壺關 “讀懂中國”
還在壺關(guan) 研學途中,來自肯尼亞(ya) 的北京外國語大學留學生夏雨柔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跟家人和朋友分享此次研學經曆了,“通過這次研學行,積累了很多新的知識”。
山西省長治市壺關(guan) 縣地處太行聖境,從(cong) 漢代置縣至今已有2000餘(yu) 年曆史,不僅(jin) 有著“若非紫團山頂雪,錯把壺關(guan) 當江南”的秀麗(li) 自然風光,還有著晉豫文化交融的深厚人文底蘊。7月29日~30日,“五洲國際青年太行研學壺關(guan) 行”活動在山西省長治市壺關(guan) 縣舉(ju) 辦。來自德國、意大利、阿爾巴尼亞(ya) 等15個(ge) 國家的留學生走進壺關(guan) ,在太行陶瓷小鎮、辛寨世方醋業(ye) 、壺林書(shu) 院開展研學實踐活動,還欣賞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壺關(guan) 秧歌,完成了一場“讀懂中國”的行走。
與(yu) “太行陶”文化親(qin) 密接觸
陶瓷業(ye) 是壺關(guan) 第一大傳(chuan) 統行業(ye) 。從(cong) 壺關(guan) 黃山鄉(xiang) 南陽護村一帶發現的古陶遺址推斷,這裏至少在商周時代就有了陶瓷生產(chan) 。據《壺關(guan) 縣誌》記載,明朝萬(wan) 曆年間,壺關(guan) 陶業(ye) 已達到較高水平,樓峰山一帶的沙窟、牛盆、上下好牢及大小牛王嶺與(yu) 縣城周邊的騫堡、程村、清流、韓村及大小山南已形成壺關(guan) 製陶業(ye) 南北兩(liang) 個(ge) 中心。明代牛盆人韓敬德在景德鎮官窯做把種師傅,被當地人尊為(wei) “壺公”。不僅(jin) 牛盆村的陶瓷製造業(ye) 非常興(xing) 旺,許多牛盆村的工匠還到外地“行窯作貨”,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清朝中期,壺關(guan) 陶業(ye) 得到進一步發展,陶土資源豐(feng) 富的樓峰山一帶及縣城周邊,幾乎“村村有陶窯、戶戶有陶工”。新中國成立後,壺關(guan) 所產(chan) 的陶器製品遠銷法國、挪威等2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
在太行陶瓷展廳,山西太行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韓富紅向留學生們(men) 展示了用作酒缸、醋缸等大型儲(chu) 具的陶缸。這種陶缸是利用太行山的陶土生產(chan) 的,既有良好的氣密性,又不會(hui) 發生液體(ti) 滲漏,被稱為(wei) “會(hui) 呼吸”的陶缸。這種陶缸氣孔率大,有利於(yu) 有益菌群的繁殖,同時,不上釉的特性還能促進酒液、醋液與(yu) 缸體(ti) 原料的親(qin) 密接觸,加快酒液、醋液的陳化和醇化。
展廳中,由山西省琺華器非遺傳(chuan) 承人製作的琺華器雕塑讓留學生讚歎不已,文房用品、人物造像、花卉、器皿、吉祥獸(shou) 等,采用了寶石藍、孔雀綠、金珀黃等各種原礦材料,色彩豔麗(li) ,做工精巧,令人目不暇給。
“這些色彩和圖案都代表了中國文化,令人歎為(wei) 觀止。”來自意大利的北京外國語大學留學生梁文姝感歎。
“陶瓷世界的旅程向我們(men) 介紹了一種超越國界的古老藝術,而參觀珍貴的展品進一步豐(feng) 富了我對當地文化的理解。”來自德國的首都醫科大學留學生張同在參觀太行陶瓷展廳後說。
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韓國留學生劉到京感到,“壺關(guan) 的陶瓷與(yu) 韓國的陶瓷有些相似,同時也有自己的特點。韓國的陶瓷是比較文靜的美,而中國的陶瓷非常華麗(li) ,使用的材料也多種多樣,令人印象深刻。”
“這是一個(ge) 真正的知識和文化寶庫!”首都醫科大學的阿富汗留學生意曼感慨道,“展品經過精心策劃,展示了壺關(guan) 的曆史和文化。我對壺關(guan) 豐(feng) 富的文化遺產(chan) 有了新的理解,感覺很充實。”
“在這裏,我看到陶瓷在人們(men) 生活的各個(ge) 方麵的功能和重要性。我對其中的藝術性感到敬畏。感受到了這一古老工藝的魅力。”張同說。
來到陶藝作坊,在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men) 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太行山的黏土親(qin) 手製作陶器。“捏陶土的感覺很像在做意大利麵!”梁文姝說。她用黏土捏了一朵綻放的玫瑰。首都醫科大學國際學院阿爾巴尼亞(ya) 的留學生何恩蒂製作了一隻碗,並在碗底加上了花紋,“我想要讓它看起來更有藝術氣息。”
“學習(xi) 將黏土塑造成美麗(li) 陶器的技術,為(wei) 我了解當地的藝術遺產(chan) 提供了一種身臨(lin) 其境的方法。”意曼說。
首都醫科大學外科學專(zhuan) 業(ye) 阿爾巴尼亞(ya) 留學生艾琳說,“親(qin) 手製作陶藝,體(ti) 驗捏、拉、壓的過程,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陶藝的獨特魅力,對陶藝產(chan) 生了深厚的興(xing) 趣。”
張同用黏土製作了一個(ge) 杯子,他對製作過程感到興(xing) 奮,“有一種和文化遺產(chan) 相連接的感覺”。
一千年的陳醋味道
辛寨陳醋始於(yu) 隋唐,成於(yu) 兩(liang) 宋,盛於(yu) 明清,傳(chuan) 承至今。
千百年間,辛寨人以醋為(wei) 業(ye) ,自成一派。辛寨陳醋因村人李詠供奉家釀老醋受封“提牌官”而得名。北宋年間,李詠科考及第,奉調京師汴梁,臨(lin) 行不忘帶上幾壇家釀的陳年老醋。誰知風味獨特的辛寨醋在京師走紅,傳(chuan) 入宮中,深得皇帝喜愛,被欽定為(wei) 禦用貢品。李詠因進獻陳醋有功,受到皇帝敕封“提牌官”。辛寨醋“南可與(yu) 鎮江媲美,北敢與(yu) 清徐爭(zheng) 雄”。
辛寨陳醋釀造技藝是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辛寨世方醋業(ye) 的“二當家”、辛寨老陳醋第六代傳(chuan) 承人辛波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家祖祖輩輩都是做醋的。從(cong) 宋朝開始,辛寨老陳醋就是給皇室的貢品,到現在已有1000多年了。辛寨世方醋業(ye) 生產(chan) 的醋也有各種“年齡”,跟酒一樣。“最年輕”的醋70天,一般飯店使用的都是這種“年輕”的醋;年紀最大的醋有30年的,市麵上沒有銷售,隻有到辛寨世方醋業(ye) 才能買(mai) 到,這種醋“配著吃餃子、吃麵都是極好的”。
辛寨老陳醋的原料和配料很有講究,不僅(jin) 有高粱、玉米、穀子、麥皮,還有多種中草藥料配伍。釀造工藝獨特,分熟料和生料兩(liang) 種釀製方法,整個(ge) 工藝流程要求嚴(yan) 格,從(cong) 配料、發酵、翻缸、淋製、日曬到成醋勾兌(dui) ,環環相扣,各有規程。辛氏後人發明的“二次發酵法”使物料充分糖化,釀出的陳醋“色澤深紫,體(ti) 態透紅,入口酸,入喉香,回味不絕。辛寨醋釀成後,要根據時間長短,濃度、酸度高低進行科學勾兌(dui) ,這種勾兌(dui) 不是簡單的摻攪,要由資深專(zhuan) 業(ye) 醋師,按祖傳(chuan) 秘方進行勾兌(dui) 。勾兌(dui) 後的老陳醋要進行儲(chu) 藏,儲(chu) 藏方法十分講究,什麽(me) 醋放置於(yu) 向陽處,什麽(me) 醋放置陰涼處,什麽(me) 醋露天密封儲(chu) 存,什麽(me) 醋深埋地下,都有一套嚴(yan) 格的規程和要求。
在辛寨世方醋業(ye) ,留學生參觀了古老的陳醋作坊,觀摩了陳醋的製作工藝。在來到壺關(guan) 之前,來自越南的北京外國語大學留學生潘張暎如隻聽說過山西有清徐醋,沒想到辛寨老陳醋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一進醋廠我就聞到醋的香味。”她說,“無論是陳醋製作過程,還是品嚐這裏生產(chan) 的口服醋,都讓我眼界大開、收獲了新的知識與(yu) 體(ti) 驗。”
“從(cong) 原材料的選取到發酵、儲(chu) 存,每一個(ge) 步驟都顯露出工匠們(men) 的技藝與(yu) 用心。”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巴基斯坦留學生張揚感慨。他被醋業(ye) 的曆史與(yu) 傳(chuan) 承所打動,他沒有想到這個(ge) 古老的醋作坊已經存在了上千年,他感歎著傳(chuan) 統技藝的傳(chuan) 承與(yu) 保留,對辛寨老陳醋醇厚的口感與(yu) 獨特的風味更是印象深刻,“參觀陳醋的製作工藝讓我感受到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讓我對中國醋的多樣性與(yu) 美味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樣的體(ti) 驗讓我更加喜愛中國這個(ge) 美麗(li) 的國家,也讓我對未來的學習(xi) 和生活充滿了期待與(yu) 憧憬。”
隨傳(chuan) 統戲曲“穿越時空”
壺關(guan) 縣享有“戲曲之鄉(xiang) ”的美譽,2008年被公布為(w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項目的壺關(guan) 秧歌是當地人的驕傲。壺關(guan) 秧歌是我國地方小劇種之一,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和濃鬱的鄉(xiang) 土氣息,形成於(yu) 明末清初,至今已有210多年的曆史。壺關(guan) 秧歌是民間社火的一種表演形式,經常在街頭、飯場、打穀場和坑頭演唱。它沒有弦樂(le) ,隻有銅器伴奏,所以又稱“地圪圈”秧歌和幹板秧歌。
在壺關(guan) 紫團會(hui) 堂,留學生們(men) 觀賞了壺關(guan) 秧歌表演《幹石山上的奇跡》。這部劇講述的是為(wei) 改變壺關(guan) 縣十年九旱、寸草難生、災害頻發的幹石山區地貌,壺關(guan) 人民經過40年一代代的接續努力,把幹石山區變成生態綠洲的故事。看過表演後,艾琳感慨說:“觀看這部秧歌劇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親(qin) 曆了壺關(guan) 那段曆史。不僅(jin) 增進了我對曆史的了解,還讓我對中國傳(chuan) 統戲曲產(chan) 生了更深的興(xing) 趣。”
首都醫科大學的尼泊爾留學生白小梅一邊欣賞表演,一邊認真地看著舞台兩(liang) 邊的字幕顯示屏,她說:“每一句台詞都充分展示了劇本創作在情節設計和細節呈現上的智慧,讓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驚歎於(yu) 英雄的勇氣和毅力。我一直對了解中國的文化、曆史和縣城的地方戲感到好奇和興(xing) 奮。壺關(guan) 秧歌是壺關(guan) 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符號,我真的很高興(xing) 有這樣一個(ge) 學習(xi) 的機會(hui) ,幫助我收集相關(guan) 知識,更近距離地了解縣域文化。”
傳(chuan) 承石雕與(yu) 書(shu) 院文化
壺關(guan) 石雕曆史悠久,從(cong) 壺關(guan) 沙窟遺址出土的石鏟、石斧,以及壺關(guan) 紹良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石斧、石錘等古石器可以推測,神農(nong) 時期,先民便在這裏采石農(nong) 耕。宋、元、明、清的人民都在這裏創造了燦爛的石雕文化,留下了豐(feng) 富的石礎、石窗台、石碑、石門樓等石雕文化遺跡。
從(cong) 長治到壺關(guan) 太行山大峽穀風景區的旅遊線上,有一座石頭雕刻而成的院落“壺林書(shu) 院”。它是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壺關(guan) 石雕”傳(chuan) 承人劉雄偉(wei) ,帶領徒弟經過10年打造,沿襲400年人文曆史呈現出來的文化景觀。
劉雄偉(wei) 告訴記者,壺林書(shu) 院是明萬(wan) 曆十一年(1583年)由縣令方應明捐資始修的書(shu) 院,原名尚友書(shu) 院。清乾隆二十一年,知縣馬茶再次與(yu) 地方紳士杜樞、王錫典、郭恒等捐修,更名為(wei) 壺林書(shu) 院。2000年,劉雄偉(wei) 重新興(xing) 建“壺林書(shu) 院”,將其移建於(yu) 龍泉鎮西川底村,就是為(wei) 了弘揚壺關(guan) 的石雕文化和書(shu) 院文化。
新修的壺林書(shu) 院以石建築為(wei) 主體(ti) ,每一處細節都展示出傳(chuan) 統的手工雕刻技藝。“石頭建築是壺關(guan) 工匠的偉(wei) 大創造,也是對先輩精湛石雕文化的應用與(yu) 改良,更是工匠精神、傳(chuan) 統人文精神的繼承與(yu) 弘揚。”劉雄偉(wei) 說。
現在,壺林書(shu) 院還承載了研學功能,研發了“金石文化”活化課程,拓展了古文字、古石刻、古印、古碑拓等優(you) 秀文化遺產(chan) 的踐習(xi) 。
留學生們(men) 在劉雄偉(wei) 的帶領下,參觀了書(shu) 院收藏的漢三老墓碑、唐墓誌以及乾隆十九年壺關(guan) 三絕碑大安橋的碑拓等精美石刻,一起誦讀了《愛蓮說》,還練習(xi) 用毛筆寫(xie) 下自己的名字,並雕刻在取自太行山的“太行小青”石上。
“古色古香的建築和精美的雕刻讓我感受到中國傳(chuan) 統建築的獨特魅力。在壺林書(shu) 院的氛圍裏,我感受到了知識的力量和智慧的積澱。”張揚感慨道,“書(shu) 院內(nei) 保存著許多古老的文物和文獻,讓我仿佛穿越回了過去,我不禁對曆史上的學子的求學之路充滿了敬意和好奇。”
夏雨柔說:“在我的家鄉(xiang) 肯尼亞(ya) 也有石雕藝術,我們(men) 用皂石雕刻動物和人物形象,這與(yu) 中國的石雕有所不同,但它們(men) 的文化魅力是相通的。中非文化就如同石雕藝術一樣,有著和平友好的底色,但又綻放出多元獨特的風采。”
“我學會(hui) 了如何運用錘子和鑿子雕刻出精美的石雕作品。雖然還有些生澀,但在專(zhuan) 業(ye) 藝術家的指導下,我逐漸掌握了一些基本技巧,也更欣賞石雕藝術的獨特魅力。”艾琳說,“美麗(li) 的風光和獨特的文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定會(hui) 再次踏上壺關(guan) 的土地,探索更多的美景和文化體(ti) 驗。”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