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化評析】從考古熱中感受文化自信的力量

發布時間:2023-11-01 15:3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作者:呂學明 (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考古文博係教授)

  近日,第四屆中國考古學大會(hui) 在西安召開,大會(hui) 披露的重要考古新發現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及熱點問題被新聞媒體(ti) 廣泛報道,受到公眾(zhong) 的普遍關(guan) 注,帶來了新一波的考古熱潮。

  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同考古事業(ye) 息息相關(guan)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考古事業(ye) 發展,多次就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工作提出要求。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ti) 學習(xi) 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通過深入學習(xi) 曆史,加強考古成果和曆史研究成果的傳(chuan) 播,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群眾(zhong) 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黨(dang) 中央對考古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視,極大地深化了各級政府和廣大幹部群眾(zhong) 對考古學的認識,推動了考古熱、文物熱和文化遺產(chan) 熱等社會(hui) 現象的形成。我國考古學科體(ti) 係建設、話語體(ti) 係建設和研究能力與(yu) 闡釋水平的大幅提升,大幅提高了其在文化建設中的貢獻程度,獲得了社會(hui) 各界的廣泛認可。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持續開展,我們(men) 在中國文明起源的理論、動力機製與(yu) 中國文明的主要特征等方麵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極大推動了考古學科體(ti) 係建設。如今的中國考古學更加自信、更加開放,積極響應國家戰略,主動開展文明互鑒與(yu) 比較研究,不但聯合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國內(nei) 開展合作考古項目,更是主動赴埃及、中美洲、中亞(ya) 、西亞(ya) 等地區實施中外合作考古項目,傳(chuan) 播了中國聲音,提升了學術話語權。隨著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不斷應用,考古能力也不斷增強。以水下考古為(wei) 例,在中國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度海域發現兩(liang) 艘大型古代沉船,保存相對完好,文物數量巨大,具有非常重要的曆史、科學及藝術價(jia) 值,是我國深海考古的重大發現。

  每一項重要的考古發現,每一件精美的文物,都能牢牢吸引公眾(zhong) 的關(guan) 注,引發思考。今年暑期,各大文博場館成為(wei) 最熱門、最吸引人的文化場所之一。考古學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這樣神奇的魔力呢?這與(yu)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連續發展、多元一體(ti) 的特性是密不可分的。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曾經總結:“我國有超百萬(wan) 年的文化根係,上萬(wan) 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國,兩(liang) 千年的中華一統實體(t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融入我們(men) 的血液,代代相傳(chuan) 、生生不息。中國古代文化繁榮發展,匯聚交融、兼容並包,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步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的文化信仰和精神家園。

  讓曆史的軸線再延伸,讓曆史的信度再增強,讓曆史的場景活起來,不斷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每一個(ge) 考古人的責任與(yu) 使命。放眼世界,縱觀古今,不同地區古代文化的發展和文明的演進既遵循著基本的規律和軌跡,又有各自的模式和特色。在漫長的曆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世代延續、影響世界的文明。我們(men) 相信,在當代和未來,中華民族必將繼續走自己的路,在立足傳(chuan) 統文明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加燦爛、永續發展的現代中華文明。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31日 02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