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以河為媒】沿運河曆史文脈 探尋城市與運河的相伴相生

發布時間:2023-11-01 15:35:00來源: 光明網

  光明網訊(記者 劉暢)京杭大運河自元代通航以來,已經存續數百年。除了提供漕運便利,運河也承載著觀賞和文化功能。10月30日,記者隨著“以河為(wei) 媒——沿著大運河看中國”(北京站)網上主題傳(chuan) 播活動,沿運河流淌的軌跡,尋訪運河城內(nei) 河段,看運河文化如何影響城市生活與(yu) 發展,看城市如何賦能文化遺產(chan) 保護。

  北京市東(dong) 城區,玉河故道。2015年初,玉河考古發掘逐漸完成,發掘出東(dong) 不壓橋(澄清中閘)遺址、明代和清代古河堤、發現澄清下閘遺址。該故道保留了原本的曆史風貌,遊客觀賞時,能夠體(ti) 會(hui) 到數百年前北京城的風韻。

  北京市東(dong) 城區,玉河遺址,市民正在橋上穿行。據新北方文旅集團副總經理張勇介紹,與(yu) 以往的遺產(chan) 保護不同,玉河遺址實現了從(cong) 閉門保護到開門保護,從(cong) 輸血式保護到造血式保護。遺址在新時代得到新利用,兼具功能性與(yu) 觀賞性。遊客站在橋上,仿佛與(yu) 古人進行跨時空的對話。

  北京市東(dong) 城區,玉河遺址。清時曾有詩人讚美玉河美景:“水繞沙堤曲,橋看禦柳眠。柔條輕著雨,葉暗抽煙。影落澄波細,陰垂畫檻偏。亭亭依漢苑,遲日待鶯遷。”經過保護與(yu) 開發,如今的玉河已經重現古時水穿街巷的風貌。曲水通幽,楊柳依依,玉河遺址作為(wei) 城市中心的一隅安靜之地,是市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

【以河為(wei) 媒】沿運河曆史文脈 探尋城市與(yu) 運河的相伴相生

  北京市東(dong) 城區,集知識性、互動性、觀賞性、體(ti) 驗性於(yu) 一體(ti) 東(dong) 城區東(dong) 不壓橋遺址大運河文化數字體(ti) 驗中心。該中心利用全息投影技術,沉浸式講述玉河的“前世今生”,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從(cong) “地理空間”轉化為(wei) “文化科技空間”。參觀者可以玉河古道行舟的視角,模擬水上行舟、穿閘過橋,感受古運河上重要的文化符號——河工號子。

  北京市西城區,郭守敬紀念館。北京郭守敬紀念館位於(yu) 積水潭北岸的匯通祠內(nei) ,於(yu) 1988年建成並對社會(hui) 開放,為(wei) 北京市首批免費開放博物館。紀念館的展示內(nei) 容從(cong) 元大都建都之初一直到整個(ge) 京城水係的建成、使用和維護,涵蓋了大運河的“前世今生”,具有較強的體(ti) 驗感、沉浸感。遊客可以在幻影成像視頻中感受通惠河水閘運行、了解什刹海水係,從(cong) 沙盤演示中觀看通惠河貫通的最後一公裏。

  北京市西城區,郭守敬紀念館內(nei) ,臨(lin) 清窯京磚。“臨(lin) 清”即山東(dong) 省臨(lin) 清市,位於(yu) 黃河衝(chong) 積平原上,此地淤積土質地上乘,色澤適中,被當地人稱為(wei) “蓮花土”,適合燒製青磚。自明成祖朱棣計劃遷都北京起,為(wei) 興(xing) 建新都城,臨(lin) 清燒製的青磚脫穎而出被定為(wei) 貢磚。位於(yu) 大運河要道的山東(dong) 臨(lin) 清,既有燒製貢磚的技藝與(yu) 原料,運河也為(wei) 貢磚源源不斷向北京運輸提供了極大便利。《臨(lin) 清州誌》用16個(ge) 字形容: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不堿不蝕。

  北京市西城區,郭守敬紀念館,乾隆禦製石碑。該石碑記錄了清乾隆時期匯通祠的建設與(yu) 運河治理。

  北京市西城區,廣福觀內(nei) 。廣福觀始建於(yu) 明代1459年,是北京什刹海地區保存較完整的道教建築,現用作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廣福觀內(nei) 設五大展廳,分別介紹什刹海的曆史、大運河的淵源、什刹海地區的文化傳(chuan) 承等內(nei) 容。遊客可通過數字沙盤、AR、多點觸摸屏等多種表現手段,沉浸式感受什刹海積澱已久的運河文化,體(ti) 驗非遺魅力。“遇見梅蘭(lan) 芳”京劇體(ti) 驗係列活動、什刹海小年廟會(hui) 、中秋賞月謝師等多場活動在這裏舉(ju) 行,為(wei) 居民打造豐(feng) 厚的精神文化盛宴。

  北京市朝陽區,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古時來往客商常在此地洗涮馬匹,在岸邊晾幹身體(ti) ,故稱“晾馬河”,後稱“亮馬河”。如今的亮馬河已經是集休閑、觀景、購物於(yu) 一體(ti) 的新晉網紅打卡地。遊客漫遊河上,感受亮馬河的前世今生與(yu) 大運河文化帶來的深厚底蘊。

  北京市朝陽區,亮馬河上,遊客正在體(ti) 驗過水閘。與(yu) 古時郭守敬創造的“逆水行舟”原理相同,遊客可切身體(ti) 會(hui) 古人的智慧,感受運河文化。

  北京市朝陽區,亮馬河上,遊船途經“好運橋”。橋下繁星點點,夢幻至極。“碰一下就會(hui) 有好運”,遊客紛紛伸手觸摸,觀賞性與(yu) 互動感極高。

  白天,記者自西海濕地公園出發,途經什刹海、北海,遊覽名人故居與(yu) 熱鬧街市;夜晚,乘船搖曳於(yu) 亮馬河上,華燈初上,看古今變幻,體(ti) 味這“漂來的北京城”,領略運河工程的偉(wei) 大,感歎運河文化的輝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