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共建全球科技共同體

發布時間:2023-11-14 16:0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唐新華(清華大學國際關(guan) 係研究院、清華大學國家治理與(yu) 全球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員)

  11月6日至7日,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hui) 成功舉(ju) 行,為(wei) 促進各國政府間多邊科技合作,搭建國際科技交流平台,增強國際科技創新協同發揮了引領作用,也是建設全球科技共同體(ti) 的生動實踐。

  國際科技合作與(yu) 交流是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曆史趨勢。但隨著當前國際戰略競爭(zheng) 的加劇,全球科技合作受到一些西方國家的冷戰思維和霸權邏輯的阻礙和衝(chong) 擊,他們(men) 打造“小院高牆”,並拋出“出口管製”“投資審查”“經濟安全”“供應鏈韌性”等概念,嚴(yan) 重阻礙了國際科技合作交流與(yu) 創新要素流動,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發展赤字和創新鴻溝。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hui) 發展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普遍追求,麵對不斷分裂的科技創新生態,全球應攜手建立科技共同體(ti) ,讓科技進步惠及全球經濟社會(hui) 發展。

  作為(wei) 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從(cong) 人類共同命運和整體(ti) 利益出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科技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交流,帶動各國共同挖掘創新增長潛力,激發創新合作潛能,促進創新成果惠及各國人民。

  倡導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理念,塑造國際科技合作環境。當前影響國際科技合作最核心的因素是理念分歧。一些西方國家受冷戰思維、霸權邏輯的深刻影響,將意識形態對抗引入科技競爭(zheng) 中,試圖構建以意識形態劃分陣營的技術對立。它們(men) 以陣營劃分組建技術“小圈子”,以技術“小圈子”阻礙技術創新要素的全球流動,使全球技術供應鏈網絡碎片化,影響公平、公正的技術標準製定和技術治理。排他性、不平等、歧視性的理念隻會(hui) 製造技術隔閡,阻礙全球科技進步。

  科技成果應該造福全人類,而不應該成為(wei) 限製、遏製其他國家發展的手段。中國發布的《國際科技合作倡議》為(wei) 推進國際科技合作提供了新的理念指引,倡導踐行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國際科技合作理念,堅持崇尚科學、創新發展、開放合作、平等包容、團結協作、普惠共贏的國際科技合作行動。萬(wan) 物互聯、融合創新是數字時代科技進步的本質特征,也是驅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迭代的內(nei) 在邏輯。因此,秉承無國界、無障礙的包容開放的科學精神,堅持科技創新要素在全球範圍內(nei) 的自由流動,加強全球科技創新協作,探索互利共贏的全球科技創新合作新模式,促進科技創新成果互惠互享,既符合新科技革命發展的邏輯,也符合國際社會(hui) 的共同利益。

  推進科技創新要素全球流動,構建開放自由的國際科技合作生態。國際科技合作生態為(wei) 各國技術、產(chan) 業(ye) 、供應鏈、數據、標準、創新人才的自由流動提供了根本保障,也是以最優(you) 化資源成本和創新協作實現最大化創新效益的基礎。但隨著一些國家推動技術脫鉤等技術權力競爭(zheng) 策略,全球科技創新生態正麵臨(lin) 碎片化和等級化的風險。如一些西方國家推動的《未來互聯網宣言》本質上是聯合盟友和夥(huo) 伴關(guan) 係在全球互聯網中圈定一個(ge) “網中網”,並以西方價(jia) 值觀為(wei) 標準製定所謂“可信”標準,從(cong) 而排除其認定的“不可信”網絡基礎設施和服務供應商。但事實上,全球同處在一個(ge) 技術生態體(ti) 係中,而技術生態係統存在的基礎在於(yu) 龐大的技術應用市場,沒有大規模市場為(wei) 依托的技術生態將沒有生命力。全球絕大多數國家的數字化、綠色轉型無法摒棄全球技術創新生態體(ti) 係,更無法脫離全球創新市場。

  在“一帶一路”科技合作中,中國堅持推進科技創新人員和資源等在全球範圍內(nei) 自由流動;積極促進技術轉移和知識分享,中國已麵向東(dong) 南亞(ya) 、南亞(ya) 、非洲、拉美等區域建設了9個(ge) 跨國技術轉移平台;積極推進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廣泛建設5G基站、數據中心、雲(yun) 計算中心、智慧城市等;還與(yu) 50餘(yu) 個(ge) 共建國家建立知識產(chan) 權合作關(guan) 係。“一帶一路”的務實科技合作行動為(wei) 維護和增強全球科技創新生態注入了正能量。

  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完善國際科技治理體(ti) 係。新科技發展在促進生產(chan) 力進步的同時,也會(hui) 為(wei) 人類社會(hui) 帶來新的挑戰,這就需要不斷推進完善科技治理體(ti) 係以管控技術風險,更好利用技術服務社會(hui) 發展。中國始終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建設性地參與(yu) 國際科技治理體(ti) 係。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提出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呼籲各國在人工智能治理中加強信息交流和技術合作,共同做好風險防範,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人工智能框架和標準規範,不斷提升人工智能技術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在11月初召開的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會(hui) 期間,中國等28國及歐盟簽署首個(ge) 全球性AI聲明《布萊切利宣言》,重點識別人工智能產(chan) 生的共同風險並製定跨國風險緩解政策,成為(wei) 國際社會(hui) 首次就人工智能風險監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做出正式聲明。

  另外,隨著數據成為(wei) 數字時代的生產(chan) 要素資源,數據安全治理日趨緊迫,越來越多國家將數據治理和跨境數據流動規則作為(wei) 其雙邊和區域貿易協定的要素。美歐雖然達成了《歐盟-美國數據隱私框架》,但本質上是非對稱的數據流動機製,嚴(yan) 重侵蝕了歐洲的數字主權。中國秉持多邊主義(yi) ,兼顧安全發展,堅守公平正義(yi) 等原則,發起了《全球數據安全倡議》《“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倡議》《中阿數據安全合作倡議》《“中國+中亞(ya) 五國”數據安全合作倡議》等合作,為(wei) 應對技術發展新挑戰,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有序的數字空間,發揮了示範作用,更為(wei) 完善國際科技治理體(ti) 係作出了切實的中國貢獻。

  堅持多邊主義(yi) ,構建包容、平等、均衡的全球科技創新格局。由於(yu) 人類曆史上經曆的幾次科技產(chan) 業(ye) 革命都是單個(ge) 技術領域的突破,引發產(chan) 業(ye) 變革和經濟增長隻發生在了一些國家,導致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分布不平衡。當前,人類正在經曆的新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是多點群發,核心驅動因素是多空間融合創新,超越了地理空間和資源稟賦的限製,為(wei) 全球每個(ge) 國家實現科技進步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在此全新的創新增長模式下,每個(ge) 國家都可以在全球創新生態中發揮獨特作用,創新能力取決(jue) 於(yu) 創新合作網絡的包容性和多元性,而不是排他性的“俱樂(le) 部”模式。

  中國在科技合作中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yi) ,致力於(yu) 構建平等、包容的科技治理夥(huo) 伴關(guan) 係,與(yu) 更多國家的創新鏈、價(jia) 值鏈、產(chan) 業(ye) 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以科技發展支撐更多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轉型,推動新工業(ye) 革命夥(huo) 伴關(guan) 係建設,幫助發展中國家把握第四次工業(ye) 革命機遇。自2017年“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啟動實施以來,已通過聯合研究、技術轉移、科技人文交流和科技園區合作等務實舉(ju) 措,提升共建國家的創新能力,中國已與(yu) 80多個(ge) 共建國家簽署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與(yu) 17個(ge) 國家簽署“數字絲(si) 綢之路”合作諒解備忘錄。中國務實的國際科技合作行動,帶動很多發展中國家搭上了新科技革命的“高鐵”,收獲了創新發展的紅利,為(wei) 構建更加包容、平等、均衡的國際科技創新格局打下了堅實基礎。

  科技文明是全人類共有的財富,人類發展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創造的先進科技成果最終都惠及全人類。因此,要倡導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理念,推動構建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全球科技共同體(ti) ,以科技文明交流互鑒超越文明隔閡,促進科技進步與(yu) 人類文明永續發展。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3日 12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