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展中華玉文明萬年長卷
為(wei) 慶祝建院90周年,近日,南京博物院推出“玉潤中華——中華玉文明的萬(wan) 年史詩圖卷”特展,匯集國內(nei) 40多家考古文博單位的文物珍品600餘(yu) 件(組),為(wei) 廣大觀眾(zhong) 奉上一場頂級玉器盛宴。
南京博物院副院長王奇誌表示,玉文化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了中華民族的曆史,體(ti) 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此次展覽分為(wei) 玉生華夏、玉成中國、玉美神州3個(ge) 章節,以中國玉器近萬(wan) 年的發展史為(wei) 線索,闡釋博大精深的玉文化與(yu) 中華文明的關(guan) 係,呈現精美玉器所蘊含的匠心巧思和中華民族比德於(yu) 玉、溫良堅韌的品格。
先民製玉 溝通天地
在展覽第一單元,一組距今9000多年的玉器訴說著中國先民製玉的悠久曆史。
黑龍江省饒河縣小南山隻是一座百米小山,卻被譽為(wei) “中華玉文化的搖籃”。2015年以來,小南山遺址出土了環、玦、管、珠、璧、斧等各類玉器140餘(yu) 件,部分玉器表麵有砂繩切割留下的弧形痕跡。根據文化特征和測年數據分析,這批玉器的年代為(wei) 距今9000多年,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玉器組合。
發源於(yu) 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距今6500年至5000年,以種類豐(feng) 富、雕刻精美的玉器聞名於(yu) 世。這些玉器大多作為(wei) 隨葬品出現,具有宗教、祭祀意義(yi) 。龍形玉器是紅山文化的代表性玉器,一種是C形玉龍,另一種是玉豬龍。此次展出的故宮博物院藏紅山文化玉龍由一整塊黃綠色閃石玉雕琢而成,龍身彎曲成優(you) 美的虹形曲線。玉龍頭部雕刻出梭形長眼、長而前凸的吻、上翹的鼻等,腦後長鬣飄逸,龍身中部有穿係孔。據介紹,這件玉龍是目前所見最大的一件C形玉龍。
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是國內(nei) 目前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集壇、廟、塚(zhong) 為(wei) 一體(ti) 的大型宗教祭祀遺址,出土了大量紅山文化玉器。展覽中展示了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豬龍、玉鳳、玉人等,一般被認為(wei) 是巫師祭祀通神時所用的法器。
距離牛河梁遺址1000多公裏的安徽省含山縣淩家灘遺址也是一處以玉聞名的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距今約5800年到5300年,出土了與(yu) 紅山文化相仿的玉人。這件玉人為(wei) 蹲坐狀,方臉,細目,姿態端莊虔敬,兩(liang) 臂彎曲,五指張開置於(yu) 胸前,雙手戴有多個(ge) 臂環,背後飾高頸服飾和對鑽的隧孔。專(zhuan) 家認為(wei) ,相距甚遠的淩家灘和紅山文化遺址出現了相似的玉器,表明這一時期不同文化之間存在交流互動。
玉鷹也是淩家灘文化的典型器物,雙麵雕刻,呈展翅飛翔狀,雙翼作豬首形,鷹首側(ce) 向傲視,鷹眼、豬眼和豬鼻孔均以穿孔表示。鷹腹部刻有圓圈間八角星紋。據介紹,八角星紋在長江中下遊和海岱地區常見,或為(wei) 刻畫,或為(wei) 彩繪,反映了華東(dong) 地區先民對該圖形意涵的一致認同。
在淩家灘文化走向衰落的同時,長江下遊的良渚文化開始興(xing) 起。玉琮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通常作為(wei) 隨葬品放在墓主頭側(ce) 、手邊或套在手臂上。展覽中呈現的多件良渚文化玉琮均刻有神人獸(shou) 麵紋,這種紋飾在不同形製的良渚玉禮器上多有出現,代表了良渚先民的信仰。
以玉載禮 一脈相承
夏商周時期,多元化的邦國文明逐漸走向一體(ti) 化的王朝文明,玉器成為(wei) 維持國家禮儀(yi) 和製度的載體(ti) ,在華夏民族的凝聚、統一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位於(yu) 河南省洛陽市的二裏頭遺址被稱為(wei) “最早的中國”,這裏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宮城、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青銅鑄造作坊等,專(zhuan) 家認為(wei) 可能是夏王朝的都城所在。二裏頭文化的文明底蘊經過商周的傳(chuan) 承揚棄,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主流。以牙璋、璧戚為(wei) 代表的玉禮器是二裏頭文化禮製的象征。牙璋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早期牙璋尺寸較小,造型較為(wei) 簡單,到了二裏頭文化時期,牙璋向尺寸大型化、扉牙龍形化、功能禮器化轉變。此次展出了二裏頭遺址七區7號墓出土的牙璋,是二裏頭迄今發現的4件牙璋中造型最複雜的一件。器身下端與(yu) 柄部之間有闌,闌部刻有密集的凹凸弦紋,闌兩(liang) 側(ce) 邊施刻大小扉棱與(yu) 扉牙,左右兩(liang) 兩(liang) 相對,排列密集工整,顯示出很高的工藝水平。
玉戈在商代玉器中是王權禮製的典型代表。此次展出的商代大玉戈出土自湖北省武漢市盤龍城遺址李家嘴3號墓,長94厘米、寬11厘米,是目前已知商代玉戈中最大的一件。
到了周代,玉的宗教功能明顯弱化,玉器成為(wei) 禮製和倫(lun) 理的載體(ti) 。除了象征神權與(yu) 王權的禮器之外,各種佩飾器大量出現。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虢季夫人墓出土的西周五璜聯佩,由1件人龍合紋佩、5件形態各異的璜、368顆紅色或橘紅色瑪瑙珠和15顆菱形料珠相間串係而成。《周禮》等文獻中明確記載了貴族器具的使用等級,從(cong) 考古發現看,虢國國君為(wei) 公爵,墓葬有七璜聯佩,虢國國君夫人的隨葬品為(wei) 五璜聯佩,與(yu) 晉國國君(侯爵)隨葬玉佩的等級一致。
春秋戰國時期,玉器的使用逐漸擴大到普通百姓,此外,以玉比德的風氣興(xing) 起,提倡佩玉製度化,玉器的裝飾性也更加突出。此次展出的戰國晚期龍虎紋絞絲(si) 環、玉舞人、龍首銜環雙身玉帶鉤等,造型靈動,雕工精細,令人讚歎。
卮是古代盛酒、飲酒的器皿,流行於(yu) 戰國和兩(liang) 漢時期,常用於(yu) 重要儀(yi) 式、筵席等。安徽省巢湖市北山頭1號墓出土的朱雀銜環踏虎玉卮,采用淺浮雕、高浮雕、透雕、線刻等多種技法刻琢紋飾。整器造型別致,構圖奇巧,工藝高超,是價(jia) 值非凡的玉雕精品。
漢代重黃老思想,玉器多表現求仙、長生主題,常刻畫王母、朱雀等道教神靈形象。東(dong) 漢鏤雕東(dong) 王公西王母紋玉座屏出土於(yu) 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劉暢墓,是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也是漢代玉器中唯一的玉座屏。此器由4塊鏤空玉片接插而成,兩(liang) 側(ce) 支架為(wei) 連璧形,分別透雕一龍。中間兩(liang) 屏玉片略呈半月形,兩(liang) 端有榫,插入架內(nei) ,兩(liang) 屏分別透雕西王母、東(dong) 王公和羽人、朱雀、玄武、玉兔、三足烏(wu) 等紋飾。整個(ge) 畫麵靈動多姿,超世脫俗,頗具浪漫主義(yi) 色彩。2013年,國家文物局將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精雕細琢 多姿多彩
三國時期至明清,在多民族融合、東(dong) 西方交流的曆史大潮中,中華玉文化吸收融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和技術,邁向藝術巔峰。
唐代絲(si) 綢之路暢通,和田玉料大量輸入中原地區,有實用價(jia) 值的玉杯、玉碗增多,並出現新型飾件和表示官階高下的玉帶飾。展覽中的唐代胡人伎樂(le) 玉帶、羚羊首瑪瑙來通杯等反映了絲(si) 綢之路文化交流的盛況。
宋代玉器器型多樣化、實用化,圖案裝飾豐(feng) 富,以人物、花卉和鳥獸(shou) 為(wei) 題材的玉器神形兼備,富有生活情趣。天津博物館藏騎鵝持荷玉童子由和田白玉製成,生動寫(xie) 實,情態逼真,展現了當時的社會(hui) 民俗。據文獻記載,宋代七夕節,民間多供奉一種叫“磨喝樂(le) ”(又稱“磨合羅”)的玩偶,即手持蓮花或荷葉的童子。蓮蓬多子,持蓮童子寓意“連生貴子”。
遼金元時期是文化融合的時代,“春水秋山玉”是這一時期獨特的玉器類型,表現北方遊牧民族的狩獵、遊幸活動。展廳裏展示的春水圖玉鉤及絛環、雙鹿柞樹紋玉飾、秋山圖玉帶飾,均是這一題材的典型代表。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的元代嵌寶石金座玉帽頂華美奪目,由金質橢圓形喇叭狀底座和白玉鏤空龍紋頂飾組成,金座覆蓮瓣麵上現存寶石7顆。元代帽頂是辨尊卑的標誌之一,帽頂用玉品級高於(yu) 用金,寶石及龍紋玉帽頂應為(wei) 皇室貴族佩用。
明代玉器形成了追求裝飾美的藝術風格,隨著商品經濟繁榮,民間觀玉、賞玉之風盛行,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中開有玉肆,最著名的製玉中心是蘇州。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子剛”款白玉鳳螭萬(wan) 壽紋合巹杯是蘇州製玉名家陸子剛的作品。杯為(wei) 雙筒相連式,兩(liang) 筒間鏤雕一鳳為(wei) 杯柄,杯前雕雙螭攀趴於(yu) 杯壁,外飾上下兩(liang) 周繩紋,兩(liang) 道繩結間雕方形飾,其上琢“萬(wan) 壽”二字。杯兩(liang) 側(ce) 分別琢篆文詩句和款識,其中一側(ce) 杯口沿琢“子剛製”款。據此次展覽策展人左駿介紹,該合巹杯可能是明代後期某位皇帝大婚時所用。
清代玉器玉質精良,碾琢精細,品種繁多,包括仿古玉器、陳設玉器、實用玉器、裝飾玉器、文房玉器等。清乾隆嘉慶時期集曆代玉雕之大成,在中國古代玉器史上占有舉(ju) 足輕重的地位,後人以“乾隆工”來讚譽乾隆朝精益求精的琢玉工藝。展覽中可以看到乾隆時期的白玉熏、仿古雕龍黃玉方觥、青玉丹台春曉圖山子等,還有一方珍貴的“太上皇帝之寶”玉印,是乾隆帝傳(chuan) 位於(yu) 嘉慶帝後使用的。
從(cong) 通天的法器到王權的象征,再到君子品德的表達,乃至成為(wei) 百姓生活中兼具實用性的工藝品,玉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中不斷創新發展,曆經萬(wan) 年仍散發著溫潤的光芒。(尹曉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