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兒童友好城市:“1米高度”如何更好看世界

發布時間:2023-11-21 10:3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當人們(men) 俯下身子,體(ti) 驗“1米高度”看世界的時候,一切變得不同,而這些不同關(guan) 乎我們(men) 的未來。

  11月20日是聯合國確定的世界兒(er) 童日。2022年,我國在14個(ge) 城市推進兒(er) 童友好城市試點建設。“新華視點”記者在多地走訪發現,兒(er) 童友好城市建設已帶來一係列變化。

  多地加快建設兒(er) 童友好城市

  按照多部門發布的《關(guan) 於(yu) 推進兒(er) 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到2025年,全國範圍內(nei) 將開展100個(ge) 兒(er) 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讓兒(er) 童友好要求在社會(hui) 政策、公共服務、權利保障、成長空間、發展環境等方麵得到充分體(ti) 現。

  目前,多地正加快建設兒(er) 童友好城市的步伐。長沙開展“兒(er) 童友好型城市”三年行動計劃,目前已進入第二輪;深圳出台全國首個(ge) 兒(er) 童友好地方標準《兒(er) 童友好公共服務體(ti) 係建設指南》;廣州把建設兒(er) 童友好城市納入“十四五”規劃。

  在一些城市,兒(er) 童出行正變得更安全、更溫馨。

  深圳開通的兒(er) 童巴士有專(zhuan) 門的兒(er) 童座位,北京東(dong) 城小報房胡同為(wei) 兒(er) 童設計了“1米高度”彩色步道。溫州市開通首條“紅領巾”微公交線路,同時引入共享單車“叮當車”。長沙在學校周邊馬路上畫了超200條“愛心斑馬線”,長沙麓山國際第二實驗小學首創學生地下接送係統,在運動場下架空層修建車庫,新增240多個(ge) 停車位,緩解因校園周邊交通擁堵而產(chan) 生的安全隱患。

  漫步一些城市可以發現,以“1米高度”兒(er) 童視角為(wei) 標準的改造越來越多。

  很多城市增設了70厘米的兒(er) 童專(zhuan) 用垃圾桶,醫院裏多了50厘米的兒(er) 童專(zhuan) 用扶手,公交車上加配140厘米的兒(er) 童拉手,公共衛生間增加兒(er) 童洗手盆。公共兒(er) 童活動空間紛紛用上軟膠地麵、防碰撞保護墊、隔音屏等。

  城市社區裏也有了更多兒(er) 童“微空間”。幾個(ge) 月前剛落成的廣州廣九社區兒(er) 童公園,經過改造,變身明黃色的兒(er) 童公園,兒(er) 童拓展遊戲牆、童車小跑道、爬坡滑梯、跳房子、共享書(shu) 屋等一應俱全,成為(wei) 遛娃好去處。

  兒(er) 童友好自然生態建設也在同步進行。水、沙池成為(wei) 兒(er) 童公園的標配,對於(yu) 公園綠植也有要求。如深圳市要求,即便是最小麵積為(wei) 2公頃的小型公園,也應設置沙地。當公園麵積達到10公頃以上,就可設置戲水池。

  與(yu) “兒(er) 童友好”的距離還有多遠

  何謂“兒(er) 童友好”?《兒(er) 童權利公約》提出兒(er) 童具有生存權、受保護權、發展權與(yu) 參與(yu) 權四大權利,兒(er) 童友好的最基本內(nei) 涵就是尊重兒(er) 童的這些基本權利。記者在多地采訪了解到,目前一些城市適兒(er) 化的空間和設施數量還不充分,質量也有待提高。

  ——兒(er) 童活動空間“小”“遠”“少”。

  孩子的玩耍區域最好是在戶外空氣質量好、配備一定遊樂(le) 設施的場所。但一些兒(er) 童公園規劃麵積較小,分布較散。有專(zhuan) 家對廣州的兒(er) 童公園體(ti) 係做過研究——若隻出行半小時,隻有少數人能利用兒(er) 童公園資源;擴大到出行一小時,兒(er) 童公園資源才能覆蓋廣州絕大部分兒(er) 童群體(ti) 。

  不少家長說,周末去一趟兒(er) 童公園,要開很長時間的車,車位難找;好不容易進了公園,每個(ge) 遊樂(le) 設施都是人擠人,孩子玩不盡興(xing) ,家長還擔心安全。

  ——城市建設管理仍不夠精細,軟件資源配套不足。

  記者注意到,每到周末,不少家長希望帶孩子去綠道騎行,但因缺少適宜兒(er) 童或親(qin) 子騎行的車道,不得不驅車30多公裏到專(zhuan) 門地點騎行拉練。有些城市的街道僅(jin) 設置了機動車道和人行道,一些共享單車騎到人行道上,給步行上學的兒(er) 童帶來安全隱患。

  深圳市沙河街道文昌街社區婦聯副主席彭思思注意到,小區健身器材大多是居民共用的,很多性能不適合兒(er) 童。在兒(er) 童常活動的社區、學校、公園,空間布局、標識係統也不夠優(you) 化,有些標識孩子看不懂,顏色也不夠有吸引力。

  ——兒(er) 童的參與(yu) 權易被忽略。

  在兒(er) 童友好城市建設中,兒(er) 童的參與(yu) 權易被忽略。長沙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二級調研員王慧芳說,很多家長、老師有“替孩子做主”的思想,對於(yu) “兒(er) 童參與(yu) ”的認識不深刻,致使很多兒(er) 童生活主題單一,交往範圍狹窄。

  王慧芳說,目前兒(er) 童參與(yu) 活動的途徑主要來源於(yu) 學校,兒(er) 童關(guan) 係的建立同樣側(ce) 重於(yu) 同學交往,鄰裏交往不足,缺少自主選擇的機會(hui) 與(yu) 平台;兒(er) 童的公共參與(yu) 渠道較少,且內(nei) 容、形式較單調乏味。

  如何讓兒(er) 童更多參與(yu) 其中

  建設兒(er) 童友好城市應該傾(qing) 聽兒(er) 童的聲音,讓兒(er) 童更多參與(yu) 其中。

  深圳市沙河街道文昌街社區2023年成立了兒(er) 童議事會(hui) 。每周末活動安排、院落環境衛生狀況、空間使用等問題,都是孩子們(men) 重點關(guan) 注、討論分析的議題。社區兒(er) 童參與(yu) 社區事務均可獲得積分,兌(dui) 換兒(er) 童空間的獎品。

  在當前城市建設空間上“挖潛”,因地製宜創造更多兒(er) 童友好空間,是很多城市的思路之一。

  廣州大學建築與(yu) 城市規劃學院碩士生導師鄧小飛說,對於(yu) 空間緊缺的老城區,可考慮利用閑置或低效的土地資源,如廢棄工廠等,改建或擴建原有兒(er) 童公園;還可在現有的公園、廣場、街道等公共空間中設置兒(er) 童遊樂(le) 設施,打造兒(er) 童活動場地等。

  專(zhuan) 家建議,兒(er) 童友好城市建設涉及各個(ge) 方麵,需要各地政府統籌協調,強化兒(er) 童工作“一盤棋”理念,使全社會(hui) 形成建設兒(er) 童友好城市的合力。

  王慧芳說,兒(er) 童友好城市建設不可能僅(jin) 靠政府推進。在執行層麵,應通過市場機製與(yu) 慈善機製更多更好配置社會(hui) 資源,積極引導、支持更多經營主體(ti) 與(yu) 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兒(er) 童友好城市建設。

  兒(er) 童友好城市建設不僅(jin) 是國家政策,也是對城市環境的重塑。彭思思建議,除對兒(er) 童高頻活動的城市空間進行適兒(er) 化改造外,學校、醫院、校外活動場所、社區設施等關(guan) 乎兒(er) 童教育、健康與(yu) 休閑娛樂(le) 的地方也要充分考慮在內(nei) 。要將兒(er) 童友好理念滲透到製度體(ti) 係中,形成人人參與(yu) 、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良好氛圍。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

  “新華視點”記者 鄭天虹 白瑜 謝櫻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