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男性人口近40年來首次減少”折射何種新趨勢?

發布時間:2022-03-02 11:09:00來源: 新京報

  “男性人口近40年來首次減少”折射何種新趨勢?

  ■ 觀察家

  我國人口性別比正在從(cong) “男多女少”向“男女平衡”轉變,既有出生性別比下降的原因,也有女性平均壽命延長的原因。

  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統計公報。從(cong) 人口數據的性別構成來看,男性人口72311萬(wan) 人,女性人口68949萬(wan) 人,男比女多3362萬(wan) 人。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男性人口為(wei) 72357萬(wan) 人,女性人口為(wei) 68855萬(wan) 人。這意味著2021年男性人口下降了46萬(wan) 人,而女性人口則增加了94萬(wan) 人。

  新京報梳理國家統計局曆年數據發現,2021年是中國男性人口近40年來(自1978年以來)首次出現減少的年份。

  總人口性別比在下降

  2021年我國男性人口為(wei) 何會(hui) 下降?首先,死亡人口和死亡率上升了。2021年我國死亡人口為(wei) 1014萬(wan) 人,死亡率為(wei) 7.18‰;而2020年死亡人口為(wei) 998萬(wan) 人,死亡率為(wei) 7.07‰。

  其次是因為(wei) 我國出生人口和出生率下降了。我國出生人口從(cong) 2017年開始下降,到2021年已經是連續第五年下降。2021年出生人口為(wei) 1062萬(wan) 人,出生率為(wei) 7.52‰;而2020年出生人口為(wei) 1200萬(wan) ,出生率為(wei) 8.52‰。

  最後,近年來我國的出生性別比呈逐年下降的趨勢。正常的出生性別比在103—107的範圍內(nei) 。2010年,我國的出生性別比高達118,2020年出生性別比則下降到111.3。

  在出生人口不變的情況下,出生性別比下降,意味著男嬰出生人數下降。受出生人口下降和出生性別比下降雙重因素疊加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出生的男嬰人數逐年減少。性別結構逐漸趨向合理。

  那麽(me) ,既然死亡人口數量和死亡率上升了,出生人口數量和出生率下降了,為(wei) 何2021年女性人口還增加了94萬(wan) 人?因為(wei) 女性平均壽命延長了。去年12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女性人均預期壽命從(cong) 2010年的77.37歲提高到2020年的80.88歲。

  實際上,2021年,我國不但出生人口性別比下降了,而且總人口性別比也下降了。“七人普”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wei) 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wei) 105.07,而2021年我國總人口性別比下降到104.88。

  輿論當理性待之

  不過,雖然全國的人口性別比呈下降趨勢,但個(ge) 別省份的人口性別比仍然偏高。但從(cong) 全國範圍來說,我國人口性別比的大趨勢正從(cong) “男多女少”向“男女平衡”轉變。事實上,由於(yu) 女性平均壽命高於(yu) 男性,現在很多發達國家的人口性別比都是“女多男少”。日本、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女多男少”現象。

  我國人口性別比的轉變,既有出生性別比下降的原因,也有女性平均壽命延長的原因。而出生性別比下降的背後原因,則是我國女性地位不斷提高,男女平等觀念深入人心,基於(yu) 性別選擇的人工流產(chan) 現象越來越少。這都體(ti) 現了我國社會(hui) 文明“水位”的提升。

  在高等教育領域,我國其實已經出現“女多男少”現象。《中國統計年鑒2021》的數據顯示,我國20歲-34歲人口中,本科和研究生學曆共有5894萬(wan) 人,其中男性占47.3%;女性占52.7%。

  從(cong) 總人口性別比來說,雖然我國在整體(ti) 上仍然是“男多女少”,但個(ge) 別大城市已經出現“女多男少”的情形。分析各大城市統計年鑒的戶籍人口就會(hui) 發現,包括北上廣深在內(nei) 的十餘(yu) 個(ge) 大城市,不約而同地存在“女多男少”的情況。這當然不難理解: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普遍喜歡在大城市生活和工作,而城市又有大量的白領工作機會(hui) ,吸引女性的進入。

  總而言之,我國男性人口近40年來首次減少,人口性別比例逐漸趨向平衡,這是社會(hui) 樂(le) 見的趨勢。這意味著我國人口結構更加合理,對未來經濟發展、社會(hui) 改革、觀念轉變等都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對此,輿論當理性客觀待之。

  □何亞(ya) 福(人口研究學者)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