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守護長江碧水,科技交出這樣的答卷

發布時間:2022-03-03 10:38:00來源: 科技日報

  守護長江碧水,科技交出這樣的答卷

  3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以下簡稱《長江保護法》)正式生效實施一周年的日子。作為(wei) 我國第一部針對特定流域的專(zhuan) 門法律,《長江保護法》的落地生效不僅(jin) 標誌著長江進入全麵依法保護的新階段,更標誌著長江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進入了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新階段。

  科技支撐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

  如何通過構建數據庫和信息平台,完善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和評估等相關(guan) 技術和標準體(ti) 係,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變得更加高效、智慧?

  近日,在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天鵝洲保護區),國內(nei) 首套“新IT”智慧生態保護解決(jue) 方案正式運行。據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戰略官喬(qiao) 健介紹,該智慧解決(jue) 方案從(cong) 四個(ge) 維度提升保護區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一是搭建本地數據中心,為(wei) 保護區數據資料提供更長的保存時間和更安全的存儲(chu) 方式;二是搭建統一數據管理平台,提高信息調度及管理水平;三是搭建智慧化監控數據大屏,數字化多維度展示保護區成果;並為(wei) 未來進一步通過人工智能識別、監測江豚種群奠定良好數據基礎。

  特別是,借助智慧化監測數據大屏,天鵝洲保護區的管理員和巡護員能夠可視化、數字化地了解江豚信息。大屏呈現主視頻區、保護區江豚信息、水文與(yu) 天氣信息等各個(ge) 維度的信息,實時顯示江豚的數量、性別、年齡,管理員、巡護員人數,以及執行巡護任務的車、船、無人機等設備數據,可以幫助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做出靈活決(jue) 策。

  打造長江中遊城市群生態共同體(ti)

  如今,“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深入人心,長江的生態環境保護修複工作持續開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物資源狀況也得到逐步好轉。未來,在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如何正確把握自我發展和協同發展之間的關(guan) 係,探索推進生態優(you) 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徑?

  “應打造長江中遊城市群‘生態共同體(ti) ’。”湖北經濟學院教授李浩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認為(wei) ,“我們(men) 要以深入探索綠色發展示範為(wei) 契機,打造長江中遊城市群‘生態共同體(ti) ’,推動長江中遊城市群聯合湘鄂兩(liang) 省洞庭湖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建設,聯合推動湘鄂贛三省‘通平修’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

  在推動生態補償(chang) 機製建設方麵,專(zhuan) 家建議,首先,應加強洞庭湖—鄱陽湖—武漢湖群生態保護,擦亮大湖城市生態牌。在共同開展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方麵,建議建設濕地生態一體(ti) 化係統監測預警平台。其次,鼓勵與(yu) 引導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濕地保護修複、濕地公園建設,形成多渠道投入機製。第三,在洞庭湖、鄱陽湖及出入湖河流所在地應積極探索流域生態保護補償(chang) 的新方式。應共同簽訂湖泊生態保護補償(chang) 協議,合理確定湖泊水生態環境改善目標,測算湖泊水生態環境治理投入,根據湖泊水生態保護修複成本、水汙染貢獻、水資源使用量、資源性收益等因素確定治理資金分擔比例和支出方向,約定協議期限、續約條件和違約責任,加快建立區域聯動、分工協作、成果共享的“兩(liang) 湖”流域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

  本報記者 馬愛平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