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派賦能 生態茶園成了“網紅打卡地”
科特派賦能 生態茶園成了“網紅打卡地”
向總書(shu) 記匯報新變化
◎本報記者 謝開飛 通訊員 高 淩 曹佳奕 李玉蓮
陽春三月,位於(yu) 武夷山國家公園內(nei) 的燕子窠生態茶園,綿延起伏的青山下,綠樹碧竹掩映著一畦畦翠綠茶田,與(yu) 鑲嵌其中的金黃油菜花相映成趣。原先常見的茶山如今變身生態觀光茶園,成為(wei) 令人向往的“網紅打卡地”,人氣堪比當地著名景點天遊峰!
2021年3月22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燕子窠生態茶園,察看茶產(chan) 業(ye) 發展情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chan) 業(ye) 、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you) 化營銷流通環境,打牢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產(chan) 業(ye) 基礎。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製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xie) 在田野大地上。
“生態茶園的做法得到了總書(shu) 記的認可,讓我們(men) 備受鼓舞。接下來要加快推廣生態茶園種植模式,讓更多茶農(nong) 從(cong) 中受益。”3月7日,回憶起一年前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匯報生態茶園建設情況的場景,福建省科技特派員、素有“土壤保健醫”美譽的福建農(nong) 林大學根係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廖紅教授仍然激情滿懷。如今,這場茶產(chan) 業(ye) “生態試驗”已備受全國矚目。
念好“生態經”,茶園成了“網紅打卡地”
作為(wei) 武夷山燕子窠茶園負責人,楊文春是生態茶園種植的受益者之一。“我們(men) 茶園的茶葉品質由‘柴米油鹽醬醋茶’,提升到了‘琴棋書(shu) 畫詩酒茶’的水平。”這是他給全國各地前來參觀的茶農(nong) 介紹生態茶園模式時,讓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原來,幾年前當地因岩茶市場紅火,茶樹種植密度不斷增大,導致土壤健康受損、茶葉品質下降等問題。燕子窠茶園位於(yu) 武夷山國家公園內(nei) ,如何協調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推動茶產(chan) 業(ye) 實現可持續發展?
“茶葉的品質和產(chan) 量與(yu) 茶園土壤養(yang) 分狀況密切相關(guan) 。”廖紅教授為(wei) 此開出了“生態藥方”:推廣應用其團隊國內(nei) 首創的大豆養(yang) 分高效遺傳(chuan) 改良相關(guan) 技術,在茶園中套種大豆、油菜等,就地回田轉化成“綠肥”供給茶樹,提高了茶園土壤中的氮、磷和鉀等有機質含量,而且害蟲喜歡啃食油菜和大豆葉,也減少了對茶葉的侵害。此舉(ju) 不僅(jin) 解決(jue) 了過量施用化肥導致的土壤退化問題,還最大限度保留茶園生物多樣性和完整生態鏈,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
在燕子窠生態茶園,茶園減肥減藥超過30%,減少水體(ti) 磷汙染超過60%,成為(wei) 國家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示範點。“農(nong) 藥化肥用量減少,而茶葉優(you) 質率提升20%,收購價(jia) 翻了一番!”楊文春說。目前,在其牽頭成立的星村茶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共推廣燕子窠生態茶園種植模式4000多畝(mu) ,年產(chan) 生態茶15萬(wan) 多公斤,年利潤700多萬(wan) 元。
做好茶文章,打牢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產(chan) 業(ye) 基礎
一片茶葉,是武夷山人世代相傳(chuan) 的手藝,也是福建福鼎、安溪等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支柱產(chan) 業(ye)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省茶產(chan) 業(ye) 年綜合產(chan) 值已率先突破千億(yi) 元大關(guan) ,創造了毛茶產(chan) 量、單產(chan) 、毛茶產(chan) 值、茶產(chan) 業(ye) 年綜合產(chan) 值多項全國第一。如何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chan) 業(ye) 、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強化茶科技對茶產(chan) 業(ye) 、茶文化發展的戰略支撐,引領全省茶產(chan) 業(ye) 新一輪高質量發展,打牢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產(chan) 業(ye) 基礎?
“把創新鏈布局在產(chan) 業(ye) 鏈上。”福建省科技廳副廳長遊建勝介紹,一年來,省科技廳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殷殷囑托,著力打造茶科技協同創新平台、成果推廣平台、科特派技術服務平台等,積極推動福建省茶科技研究院(武夷山)、茶生態醫院建設,圍繞種質資源創新、綠色生態種植、精深加工及高值化利用等領域,資助科技經費2000多萬(wan) 元,實施64項省科技計劃項目,加快茶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共性技術攻關(guan) 的步伐。如推廣烏(wu) 龍茶綜合做青機導葉板改造項目成果,為(wei) 80家茶企茶農(nong) 牽線搭橋,為(wei) 茶企增收2000萬(wan) 元,節省工時12000小時。
同時,麵向省內(nei) 外集聚了廖紅、劉國英等210名茶科技知名專(zhuan) 家組成專(zhuan) 家智庫,先後組織347人次茶科技特派員以會(hui) 診、網診、巡診等形式,麵向產(chan) 茶區企業(ye) 和茶農(nong) 提供常態化技術服務。
如廖紅團隊在福建省武夷山、安溪等地,建立了多個(ge) 優(you) 質高效生態茶園示範點,從(cong) 2015年至今,全省生態茶園示範麵積累積逾萬(wan) 畝(mu) ,輻射麵積超過10萬(wan) 畝(mu) ,組織培訓農(nong) 技人員1000多人次、農(nong) 民2000多人次,培養(yang) 了一批“土專(zhuan) 家”“田秀才”。
“聚焦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助力產(chan) 業(ye) 轉型,引導科特派下沉一線、服務企業(ye) 、服務基層,進一步擦亮福建省的金字招牌。”全國人大代表、福建師範大學教授黃茂興(xing) 說,多方協同聯動,完善科特派選認體(ti) 係;構建利益共同體(ti) ,健全科特派激勵機製;力促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健全雙向服務機製;拓寬渠道、專(zhuan) 項保障,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構建經費投入長效機製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