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生物育種: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發布時間:2022-03-08 09:45:00來源: 科技日報

  代表委員談科技支撐經濟行穩致遠

  生物育種: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本報記者 馬愛平

  “解決(jue) 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種源安全關(guan) 係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jue) 心把我國種業(ye) 搞上去,實現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3月6日下午,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hui) 議的農(nong) 業(ye) 界、社會(hui) 福利和社會(hui) 保障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hui) 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語氣堅定。

  民以食為(wei) 天,農(nong) 以種為(wei) 先。

  “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堅持以我為(wei) 主、立足國內(nei) 、確保產(chan) 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話擲地有聲。

  從(cong) 去年7月《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方案》審議通過,到今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啟動農(nong) 業(ye) 生物育種重大項目,再到今年3月1日開始施行的修改後的種子法第十二條增加了國家支持生物育種技術研究的規定……

  頂層部署、未雨綢繆,近一年來,我國鼓勵種業(ye) 創新的政策頻頻出台,意在通過完善種業(ye) 發展體(ti) 製機製、推動多主體(ti) 協同發力、實現重點技術創新突破等,推動種業(ye) 科技整體(ti) 進步。

  我國農(nong) 業(ye) 生物育種麵臨(lin) 較大挑戰

  “在糧食安全這個(ge) 問題上不能有絲(si) 毫麻痹大意,不能認為(wei) 進入工業(ye) 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jue) 。”聯組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話字字鏗鏘。

  目前我國良種在增產(chan) 中的貢獻率為(wei) 45%—50%,發達國家達60%以上。

  “我國大宗農(nong) 產(chan) 品的品質尚難以滿足國民經濟生活發展需求,良種對產(chan) 量、品質提升的潛力巨大。”6日下午的聯組會(hui) 上,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萬(wan) 建民在發言時說:“深入實施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加快推進和實施農(nong) 業(ye) 生物育種重大項目,對提升種子科技供給能力至關(guan) 重要。”

  當前,全球農(nong) 業(ye) 生物技術迭代升級,生物育種競爭(zheng) 加劇。大數據、信息技術和現代生物技術的快速融合發展,推動著精準化、智能化、工廠化的種業(ye) 科技革命。重大基因挖掘與(yu) 功能解析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驅動從(cong) 人工智能到合成生物學等新技術正在以越來越快的周期出現。

  在此情況下,我國農(nong) 業(ye) 生物育種麵臨(lin) 較大挑戰。

  “如關(guan) 鍵核心技術原創不足、重大產(chan) 品迭代升級滯後、生物育種創新活力不足等。生物育種組織體(ti) 係和機製難以適應市場需求,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種業(ye) 創新能力尚未形成。”萬(wan) 建民直言。

  全國政協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村委員會(hui) 副主任張勇在調研情況中發現,我國農(nong) 業(ye) 生物育種設施平台分布在不同單位,規模小、力量散,大多習(xi) 慣做“短平快”的工作,導致突破性創新品種少,基礎性、長期性、戰略性研究不夠。

  生物育種產(chan) 業(ye) 化步伐加快再加快

  “要發揮我國製度優(you) 勢,科學調配優(you) 勢資源,推進種業(ye) 領域國家重大創新平台建設,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開發利用,加快生物育種產(chan) 業(ye) 化步伐。”

  “要深化農(nong) 業(ye) 科技體(ti) 製改革,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健全品種審定和知識產(chan) 權保護製度,以創新鏈建設為(wei) 抓手推動我國種業(ye) 高質量發展。”

  種業(ye) 科技如何高質量發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話指明了方向。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推進生物育種產(chan) 業(ye) 化是我國追趕世界科技前沿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萬(wan) 建民建議,部署重大科技項目,提升生物育種創新能力,加快作物種源科技攻關(guan) 、加強作物種源挖掘與(yu) 創新利用,開展作物種業(ye) 基礎研究,聯合上中下遊不同育種單位開展良種聯合攻關(guan) 。特別要進一步強化自主品種的培育,把控種業(ye) 的發展主動權。把產(chan) 品研發從(cong) 以產(chan) 量為(wei) 核心轉向優(you) 質專(zhuan) 用、抗病抗逆、資源高效、適宜輕簡化、機械化的多元化發展,培育高端優(you) 質專(zhuan) 用新產(chan) 品,滿足市場對多元化品種的需求。

  “要集中力量重點突破種業(ye) 科技重大課題。”張勇建議,對種業(ye) 科研創新需求進行全麵梳理,按照輕重緩急,明確時序安排,聚焦種業(ye) 中玉米、大豆、豬、牛等“卡脖子”品種,明確國家重大課題進行攻堅,整合多方資源、實現重點突破,以重點科技突破帶動麵上創新發展,降低種業(ye) 對外依存度,提高我國種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

  (科技日報北京3月7日電)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