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畢業生就業更需關懷
今年高校畢業(ye) 生將首次突破1000萬(wan) 人
這些畢業(ye) 生就業(ye) 更需關(guan) 懷
“今年高校畢業(ye) 生將首次突破1000萬(wan) 人,大學生就業(ye) 麵臨(lin) 新的巨大壓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le) 學院聲樂(le) 歌劇係博士生導師吳碧霞認為(wei) ,特別是地方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畢業(ye) 生,需要全社會(hui) 給予更有力的支持和幫助,這關(guan) 係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吳碧霞長期關(guan) 注畢業(ye) 生就業(ye) 問題,今年兩(liang) 會(hui) ,她提交了《關(guan) 於(yu) 精準幫扶地方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畢業(ye) 生就業(ye) 的提案》(以下簡稱《提案》),呼籲全社會(hui) 支持和幫助這一群體(ti) 。
就業(ye) 幫扶非一日之功
2021年,共青團中央對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情況開展大樣本調研,發現地方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畢業(ye) 生就業(ye) 麵臨(lin) 特殊困難,就業(ye) 狀況主要表現為(wei) :受家庭經濟狀況影響,就業(ye) 焦慮更重、緊迫感更強;在就業(ye) 競爭(zheng) 中處於(yu) 明顯劣勢;普遍難以獲得社會(hui) 資源支持,又麵臨(lin) 多重“內(nei) 卷”,是就業(ye) 核心困難群體(ti) ;社會(hui) 化能力不足問題相比更為(wei) 突出。而今年的就業(ye) 壓力更大,就業(ye) 問題更加突出。
吳碧霞發現,受“學曆較低、學校層次較低”等因素影響,地方一般院校畢業(ye) 生,與(yu) “雙一流”等高校畢業(ye) 生相比,在就業(ye) 市場上明顯缺乏優(you) 勢,低收入家庭畢業(ye) 生麵臨(lin) 的衝(chong) 擊更大。
吳碧霞說,低收入家庭畢業(ye) 生不僅(jin) 無法得到來自家庭的資源支持,還普遍麵臨(lin) 償(chang) 還助學貸款、承擔家庭責任等負擔。以共青團中央調研過程中實地走訪的雲(yun) 南民族大學、貴州理工大學等學校為(wei) 例,畢業(ye) 當年未實現就業(ye) 的學生中,原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占比高達20%至25%。
另一個(ge) 顯著特征是,在人際交往、抗壓抗挫、自我認知和反思、自我規劃等這些對於(yu) 畢業(ye) 生求職具有重要作用的方麵,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畢業(ye) 生往往存在問題:不夠自信、不善言談、不敢表達觀點。
調研顯示,在想就業(ye) 還未就業(ye) 的地方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畢業(ye) 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社會(hui) 化能力問題的超過70%,明顯高於(yu) 高校畢業(ye) 生總體(ti) 數據。這些現象背後,是家庭條件、成長環境等多重因素的長期作用,而要想幫助他們(men) 提升這些方麵的社會(hui) 化能力,也並非一日之功。
針對上述情況,吳碧霞認為(wei) ,我國脫貧攻堅戰已經取得全麵勝利,其中精準幫扶建檔立卡家庭大中專(zhuan) 畢業(ye) 生就業(ye) 是重要經驗,“一人就業(ye) 、全家脫貧”在實踐中的效果非常顯著。
因此,她建議將就業(ye) 精準幫扶的重點進一步聚焦到地方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學生群體(ti) ,同步建立長效機製、構建完整鏈條、加強監督監測,更好地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就業(ye) 目標任務。
“手心手背”都需關(guan) 注
畢業(ye) 生站在就業(ye) 的十字路口,一頭是學校,一頭是用人單位。
為(wei) 了幫助畢業(ye) 生更好就業(ye) ,不少高校都在下功夫。2021年,無錫職業(ye) 技術學院團委連續兩(liang) 年與(yu) 團無錫市委共同舉(ju) 辦“百校千企萬(wan) 崗”“送崗直通車”活動。江蘇寶潔、鬆下能源等知名企業(ye) 參與(yu) 直播薦崗,現場為(wei) 學校畢業(ye) 生提供就業(ye) 實習(xi) 崗位264個(ge) ,還有170多家企業(ye) 合作參與(yu) 線上招聘,為(wei) 無錫職業(ye) 技術學院畢業(ye) 生提供了8000餘(yu) 個(ge) 就業(ye) 崗位。
無錫職業(ye) 技術學院13名專(zhuan) 兼職團幹部結對就業(ye) 困難學生33名,通過職業(ye) 生涯規劃指導、就業(ye) 信息推薦等方式精準關(guan) 懷,常態化、針對性、接力式地為(wei) 困難畢業(ye) 生解決(jue) 就業(ye) 難題,其中2021屆幫扶畢業(ye) 生就業(ye) 率達到100%。
吳碧霞近年來在工作中發現,推動部分企業(ye) 專(zhuan) 門拿出部分崗位麵向低收入家庭學生單獨招聘或給予傾(qing) 斜,是解決(jue) 就業(ye) 問題的有效手段。
她在《提案》中建議,要進一步完善政策製度,簡化操作流程,通過稅費減免、經費補貼、表彰先進、加強宣傳(chuan) 等機製,激勵帶動更多企業(ye) 優(you) 先錄用、按比例招錄、提供實習(xi) 或定向培養(yang) 低收入家庭的學生,發揮好公共政策的杠杆作用。
發力前置 授之以漁
針對當前學生就業(ye) 意識不強、職業(ye) 生涯規劃意識淡薄的現狀,常州工學院團組織啟動實施“萬(wan) 生進千企、百家進校園”行動,通過深入企事業(ye) 單位、邀請專(zhuan) 家進校座談交流、校內(nei) 外導師雙重指導、建設校外實踐基地等係列舉(ju) 措,引導學生深入企業(ye) 、基層,積累職業(ye) 經驗,提升學校實踐育人成效和人才培養(yang) 質量。
來自共青團中央的調研顯示,65.2%的畢業(ye) 生認為(wei) 參加社會(hui) 實踐是認知社會(hui) 的主要渠道,84.1%的畢業(ye) 生認為(wei) 實習(xi) 對自己找工作有幫助,同時有69.5%的畢業(ye) 生認為(wei) 社會(hui) 化能力不足是當前找不到工作的主要原因。
吳碧霞表示,這種情況在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畢業(ye) 生中普遍存在。“低收入家庭畢業(ye) 生很多來自經濟不夠發達的地區,資源貧瘠,成長過程中眼界不夠開闊,他們(men) 畢業(ye) 後需要與(yu) 社會(hui) 產(chan) 生聯係,往往在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等方麵表現出差異。這類學生,需要更多實踐機會(hui) ,幫助他們(men) 提升社會(hui) 化能力。”
她建議,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社會(hui) 實踐的體(ti) 係化研究,推動學校教育與(yu) 社會(hui) 實踐教育相融合。將就業(ye) 實習(xi) 作為(wei) 高校教育體(ti) 係重要組成部分,構建企業(ye) 接納大學生就業(ye) 實習(xi) 的有效激勵和約束機製。從(cong) 低收入家庭學生入學起即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精準幫扶,用好“第二課堂成績單”,引導他們(men) 盡早重視、有序參與(yu) 實習(xi) 實踐活動。
“我們(men) 在脫貧攻堅中取得了很多經驗,比如精準幫扶、建檔立卡。”吳碧霞表示,可以借鑒這一經驗,在學生入校的時候建檔立卡,聚焦低收入家庭孩子,給他們(men) 更多關(guan) 注,長期實施政策資源的傾(qing) 斜。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沂蒙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