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呼籲關注技能等級證書互認不暢現象
【今日關(guan) 注】代表委員呼籲關(guan) 注技能等級證書(shu) 互認不暢現象
本報北京3月9日電(記者吳迪 王維硯)“你的高級技師證書(shu) 是國家發的還是企業(ye) 發的?”在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全國人大代表、山東(dong) 德州恒豐(feng) 集團高技能教練王曉菲講述了一段職業(ye) 技能等級證書(shu) “含金量”被質疑的經曆。2021年7月,她所在的企業(ye) 獲得了技能等級的自主評定權。然而,一家第三方培訓機構在邀請她擔任培訓教師時,特別要求所持證書(shu) 必須是國家發的,認為(wei) 這樣的證書(shu) 更權威。
“現在出現了技能等級證書(shu) 跨企業(ye) 、跨地區不互通、不互認的現象。”全國人大代表、寶武集團武鋼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師袁偉(wei) 霞指出,雖然還隻是個(ge) 別現象,但將影響技術人才的跨企業(ye) 、跨區域流動,亟待重視。
推行職業(ye) 技能等級認定是國家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評價(jia) 製度的重要內(nei) 容,其中提出的“誰用人、誰評價(jia) 、誰發證、誰負責”原則目的是充分發揮用人單位的主體(ti) 作用。截至2020年底,全國已有1.2萬(wan) 多家企業(ye) 、3400多家社會(hui) 培訓評價(jia) 組織完成備案,全年620餘(yu) 萬(wan) 人取得職業(ye) 技能等級證書(shu) 。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廳廳長戴元湖介紹說,江蘇省已有超過20萬(wan) 技能從(cong) 業(ye) 人員獲得由用人單位和各類市場評價(jia) 主體(ti) 發放的職業(ye) 技能等級證書(shu) 。“評價(jia) 主體(ti) 權限的下放,既是國家改革的要求,也是釋放市場活力的實招。”
然而,在部分地區、部分企業(ye) ,觀念卻還沒有及時“跟上”。王曉菲代表表示:“在人社部門完成備案的企業(ye) 和社會(hui) 組織發出的技能等級證書(shu) 均已‘上網’,人社部門也會(hui) 對自主評定技能等級的過程進行監管,證書(shu) ‘含金量’並不會(hui) 打折扣。”
題庫設置的個(ge) 性化,也是導致不同企業(ye) 或地域互不認可對方證書(shu) 的一個(ge) 因素。戴元湖代表指出,不同的企業(ye) 設置的題庫往往偏向於(yu) 本企業(ye) 的崗位特征,如不加以統籌,確實可能會(hui) 出現重複建設、資源浪費現象。
代表委員們(men) 指出,要讓職業(ye) 技能等級證書(shu) 互通互認、發揮應有的作用,認定主體(ti) 要提升行業(ye) 影響力。
戴元湖代表認為(wei) ,應當發揮行業(ye) 龍頭企業(ye) 的引領作用,提升證書(shu) 認可度和互通性:“一些行業(ye) 龍頭企業(ye) 開展的職業(ye) 技能等級認定結果在業(ye) 內(nei) 往往具有引領效應,互通互認程度頗高。”
袁偉(wei) 霞代表建議,行業(ye) 協會(hui) 等團體(ti) 組織在業(ye) 內(nei) 往往具有專(zhuan) 業(ye) 權威性,鼓勵其參與(yu) 水平評價(jia) ,將會(hui) 提高技能等級證書(shu) 的認可度。
戴元湖代表建議,在證書(shu) 的通用性方麵,要確保證書(shu) 在人才統計、待遇享受、表彰獎勵範疇等方麵實現全網可查。
袁偉(wei) 霞代表呼籲,相關(guan) 部門及行業(ye) 、企業(ye) 、院校等要共同參與(yu) ,在認證方式、標準體(ti) 係、職業(ye) 分類、考試內(nei) 容等方麵共治共建,使職業(ye) 技能等級評價(jia) 標準既發端於(yu) 產(chan) 業(ye) 、反映崗位需求,又能跨區域互通互認,促進人才的流動和發展。
吳迪 王維硯
吳迪 王維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