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防災減災能力,守護美好家園
提升城市防災減災能力,守護美好家園
■ 社論
城市災害的發生以及由此誘發的連鎖式終端反應,都不可小覷。
5月12日是第14個(ge) “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是“減輕災害風險 守護美好家園”。設立“全國防災減災日”,一方麵順應社會(hui) 各界對國家防災減災關(guan) 注的訴求,另一方麵也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
今年入汛以來,多地迎來最強降雨,給城市防災減災帶來不小挑戰。城市人口居住密度大,公共設施集中,一旦出現內(nei) 澇就會(hui) 影響城市正常運轉,誘發連鎖式終端反應的風險不可小覷。
去年,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shang) 亡和財產(chan) 損失,經國務院調查組調查認定,鄭州市委市政府及有關(guan) 區縣(市)、部門和單位風險意識不強,對這場特大災害認識準備不足、防範組織不力、應急處置不當,存在失職瀆職行為(wei) ,特別是發生了地鐵、隧道等本不應該發生的傷(shang) 亡事件。相關(guan) 負責人已被追責,但此類悲劇引發的教訓不能忘記,其在今天更具有警示意義(yi) ,更需警鍾長鳴。
類似事件的發生,一再提醒我們(men) ,做好城市防災減災工作,須臾不能放鬆。當前,我國已進入汛期,距離七下八上的防汛關(guan) 鍵期越來越近,為(wei) 減少惡劣天氣帶來的影響,國家防總於(yu) 5月9日啟動防汛Ⅳ級應急響應,並派工作組分赴有關(guan) 地方,督促指導有關(guan) 工作。
近年來,做好城市的防災減災工作,建設韌性城市的概念被不斷提及。所謂韌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禦災害,減輕災害損失,並合理地調配資源以從(cong) 災害中快速恢複過來。這些災害,既包括氣象、地質等傳(chuan) 統自然災害,也包括火災、交通、供熱供暖事故等非傳(chuan) 統災害。對於(yu) 一座城市而言,不管是極端天氣,還是基礎設施事故,一旦發生,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由此造成的生命財產(chan) 損失,難以估量。這對全麵提升韌性城市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韌性城市的能力建設,不僅(jin) 指“硬件”的基礎設施,也指“軟件”的調度指揮係統。以往的經驗教訓表明,城市防災減災,充分發揮信息化技術對重大災害事故監測預警、風險防控、應急處置和災害恢複重建的支撐作用,搭建信息共建共享平台,構建起覆蓋重大風險隱患的多層次城市應急管理體(ti) 係,是應對城市災害的有力抓手。
一般來講,城市往往是區域內(nei) 文化與(yu) 科技高地,匯聚了大量的人才與(yu) 技術,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提升減災的“軟實力”,打造城市應急大腦,建立信息化指揮中樞,為(wei) 應對各類風險災害,提供更全麵的現代化技術保障。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應急管理事業(ye) 發展規劃》就明確提出,將著力推進應急管理事業(ye) 法治化、協同化、智能化、社會(hui) 化進程,“智能化”被擺在了提升首都防災減災能力的重要位置,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在全國防災減災日強調吸取經驗教訓的必要性,強調加強城市防災減災能力建設,也意在提醒、激活公眾(zhong) 心中的風險意識,積極防範災害事故。城市防災減災,不隻是政府與(yu) 某個(ge) 部門的事業(ye) ,也不可能短期速成。城市防災減災的最高境界是將災情消滅在無形之中,這需要城市所有單位、部門與(yu) 個(ge) 人的積極配合。普通民眾(zhong) 也該在平時,主動學習(xi) 應急管理知識,提升自己遇險時的能力值,為(wei) 城市應急管理工作貢獻一份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