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野生動物在北京:如何築牢生物多樣性“保護網”?

發布時間:2022-05-23 14:2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野生動物在北京:如何築牢生物多樣性“保護網”?

  圖為(wei) 北京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百花山葡萄(鬆山培育)。 何建勇 攝

  中新網北京5月22日電 (徐婧 陳杭)2012年,在北京市進行的一次野生動物調查中,工作人員在房山十渡地區發現41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和11個(ge) 黑鸛巢穴。

  十年間,北京以黑鸛這一旗艦物種為(wei) 代表,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建設,全麵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原本以房山為(wei) 遷徙中轉站的黑鸛變成了“主人”,種群數量增長到100餘(yu) 隻,並飛出房山,在北京其他區域定居。

  如今,在京城1.64萬(wan) 平方公裏的土地上,至少已有596種陸生野生動物繁衍生息,其中野生鳥類超過500種。北京,這座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的大都市之一,正通過科學的棲息環境恢複與(yu) 建設、野生動物監測與(yu) 救護,以及不斷加強的執法力度,為(wei) 生活在此處的野生動物構築起堅實可靠的保護網。

  圖為(wei) 在北京發現的黑鸛。 北京園林綠化局供圖

  亮家底:北京生物多樣性日漸豐(feng) 富

  北京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現已成為(wei) 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的大都市之一。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日前發布的《2021年北京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21年北京階段性調查實地記錄各類物種3702種,2020-2021年累計記錄6283種。實地記錄北京新記錄物種17種。

  “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體(ti) 現了近幾年北京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yu) 野生動物保護持續向好發展”,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處處長張誌明在接受采訪時介紹,在《北京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簡稱《名錄》)中,可見北京近幾年野生動物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的良好成效。

  《名錄》顯示,北京地區分布的陸生野生動物有33目106科596種,其中鳥類503種,獸(shou) 類63種,兩(liang) 棲爬行類30種。在這596種野生動物中,有126種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包括黑鸛、褐馬雞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0種,豹貓、鴛鴦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6種。張誌明說,受《名錄》收錄標準所限,596種陸生野生動物是個(ge) 保守數據,實際在北京可見的野生動物種類會(hui) 更多。

  圖為(wei) 在北京發現的黑鸛。 北京園林綠化局供圖

  創環境:京城野生動物“何以為(wei) 家”?

  為(wei) 野生動植物打造的各類保護地,讓北京贏得鳥類等諸多動物的青睞。截至目前,北京已建成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79處,使90%以上的國家和地方重點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

  張誌明介紹,北京設立自然保護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1982年,北京八達嶺—十三陵被劃定為(wei) 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八達嶺—十三陵由此成為(wei) 全市第一個(ge) 自然保護區。經過40年的發展曆程,北京現已形成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地質公園5類共79處自然保護地,總麵積約占北京市域麵積的22%。

  “這些保護地劃建的依據主要是:該地域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生態環境敏感或具有豐(feng) 富生物多樣性等有必要實行嚴(yan) 格保護的需要。”他說,通過設立保護地,可以實現守護自然生態,保育自然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與(yu) 地質地貌景觀多樣性,維護自然生態係統健康穩定和提高生態係統服務等功能。此外,這些自然保護地還提供科普教育、遊憩體(ti) 驗等公共服務。他表示,目前北京市園林綠化部門正在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進一步優(you) 化整合這些自然保護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北京將為(wei) 野生動物提供更加良好的棲息條件。

  圖為(wei) 在北京發現的鴛鴦。 吳秀春 攝

  以北京市延慶區為(wei) 例,2020年,北京市第一處濕地自然保護區——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創新性地在鳥類集中停留覓食區建立鳥類食源地-鳥糧田,種植玉米、高粱、大豆等鳥類喜歡的農(nong) 作物供其享用,在這片“隻問耕耘,不問收獲”的糧田,當年日觀測灰鶴數量最大就達到了5000隻;今年2月5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開幕後首日,自然保護區內(nei) 拍攝到大批灰鶴在延慶冬奧雪道上盤旋,呈現出“鶴喜冬奧”的壯觀畫麵。

  2005年以來,延慶每年都會(hui) 監測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大鴇,最多一次可監測到7隻;2021年,在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內(nei) 觀測到13000隻綠頭鴨在湖麵集結,場麵壯觀。

  得益於(yu) 因地製宜的保護舉(ju) 措,延慶的野生鳥類種類也和數量同步增加。全區野生鳥類種類從(cong) 2005年的233種增長至390多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大鴇、丹頂鶴等鳥類頻頻現身。去年發布的《延慶區陸生野生脊椎動物名錄(2021版)》中,共收錄區域內(nei) 陸生野生動物30目95科450種,物種數量占北京市陸生野生動物物種總數的75%。數據表明,延慶已成為(wei) 北京市生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的生態涵養(yang) 區之一。

  圖為(wei) 在北京發現的長耳鴞。 北京園林綠化局供圖

  迎轉變:城郊生態係統愈加完善

  在生態涵養(yang) 區,自然保護地為(wei) 野生動物提供一方自由天地;在北京城區,隨著大氣、水質治理成效顯現,鬧市中的公園也可見野生動物出沒。今年4月,市民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驚喜地發現池塘中有蝌蚪遊動,在城區公園“聽取蛙聲一片”成為(wei) 現實。

  “兩(liang) 棲類動物是一地水質好壞的重要指示物種”,張誌明介紹說,由於(yu) 兩(liang) 棲類動物皮膚裸露,直接生活在水中,水質對它們(men) 的影響非常大,這也是在城市公園很難聽到蛙鳴的重要原因。但隨著近年來北京各部門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現在全市各公園的水質條件比之前有了很大好轉。

  “如果蛙類數量增加,蛇類等爬行動物也會(hui) 隨之增加。共存的物種越多食物鏈越穩定,生態係統越完善,生態環境也就越健康。”他表示,近年來北京還在相關(guan) 區域增建了小微濕地,為(wei) 野生動物生存提供多重保障。

  《北京市濕地保護發展規劃(2021—2035年)》顯示,截至“十三五”末,北京市400平米以上濕地總麵積有5.87萬(wan) 公頃,占全市總麵積的3.6%,萬(wan) 畝(mu) 以上大尺度森林濕地有10餘(yu) 處。

  “十四五”時期,北京計劃在郊區結合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每個(ge) 區建設至少3處小微濕地,累計建設小微濕地50處以上,持續發揮濕地淨化水質、美化環境的示範作用。

  此外,北京還將通過改善濕地景觀,增加市民親(qin) 水、體(ti) 驗自然的休閑空間和場所,提升首都城市的宜居水平,增強市民的綠色獲得感和幸福感。

  圖為(wei) 在北京發現的長耳鴞。 北京園林綠化局供圖

  護家園:“軟硬兼施”織密動物保護網

  除適宜生存的自然環境外,在京棲息的野生動物還有“硬”保障。2020年實施的新版《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把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均納入保護範圍,明確規定全域禁獵、全麵禁食,為(wei) 野生動物保護提供法律保障;去年起實施的《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執法協調機製》,聯合20餘(yu) 個(ge) 相關(guan) 部門協同配合,為(wei) 精準打擊整治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wei) 創造良好條件。

  張誌明告訴記者,隨著《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市民更加關(guan) 注野生動物。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2021年共接收市民救護以及公安等執法部門罰沒野生動物252種3157隻/條,放歸野生動物114種1283隻。

  “救護野生動物的數量增加,執法罰沒的野生動物數量下降,說明首都市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正在不斷增強。”他介紹,這些野外救護的動物在各區都有分布,其中朝陽、順義(yi) 、昌平、海澱區野外救護數量較多,均達到了150隻以上(不包括各區救護站的救護數據)。

  嚴(yan) 格執法保證動物生存的同時,北京市的野生動物救護舉(ju) 措也兼具人情味兒(er) 。為(wei) 了不讓保護野生動物的市民吃虧(kui) ,北京在2009年就製定並實施了《北京市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造成損失補償(chang) 辦法》,實施十餘(yu) 年來,得到補償(chang) 的農(nong) 戶超5萬(wan) 戶,累計補償(chang) 金額近3000萬(wan) 元。該政策為(wei) 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事業(ye) 、維護民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有力推動了人與(yu) 野生動物和諧發展。

  2021年,國家二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中華斑羚、豹貓等在延慶多次出現。但隨著豹貓的數量增加,野生動物肇事也對部分居民造成了損失。針對上述情況,延慶在去年完成了15個(ge) 鄉(xiang) 鎮,175個(ge) 行政村,涉及2500餘(yu) 個(ge) 受損戶的損失核查工作,補償(chang) 金額約250萬(wan) 元,做到了“北京生態政策好、野生動物吃得飽、延慶鄉(xiang) 親(qin) 損失少。”

  需要提示的是,並不是所有野生動物都需要救助。比如一些在野外練習(xi) 飛翔的幼鳥,如果掉落到巢外可以等待親(qin) 鳥照顧,不要人為(wei) 打擾。張誌明提到,這類幼鳥人工飼養(yang) 很難成活,即便成活也很難再回到野外,也就失去了對生態的重要價(jia) 值。

  他還提醒前往山區遊玩的市民,為(wei) 降低走失風險,外出時盡量不要到荒野區域,給野生動物保留足夠的活動空間。此外,在野外要減少大聲喧嘩,避免“喊山”。如遇野生動物不要投喂,和它們(men) 保持足夠距離;更不要誘拍、追拍野生動物,減少對其影響。

  5月22日是第29個(ge)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為(wei) 所有生命構建共同的未來”。張誌明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將在加大技術研究的同時,通過科普增強公眾(zhong) 科學進行野生動物保護的意識,提高野生動物救護效率。“我們(men) 也鼓勵市民對破壞野生動物資源行為(wei) 進行舉(ju) 報,共同營造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li) 北京。”(完)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