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守護京杭大運河的青年人
通南北 連古今 向未來
——走近守護京杭大運河的青年人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守護大運河】
4月28日,京杭大運河全線通水。
一條大運河,半部華夏史。始建於(yu) 春秋時期,千百年來溝通沿線八個(ge) 省市,串聯起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係,這條人工運河猶如一部流淌在華夏大地的史詩。近代以來,因社會(hui) 動亂(luan) 、氣候變化、經濟社會(hui) 變遷等影響,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持續受到河道斷流、淤塞不通、水環境汙染、水生態損害等問題困擾。此次全線通水,百年首次,意義(yi) 非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千百年來,運河滋養(yang) 兩(liang) 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liang) 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如今,大運河的年輕守護者們(men) 正不斷集結。他們(men) 生活在運河沿線,做著不同的、卻都與(yu) 守護大運河有著千絲(si) 萬(wan) 縷聯係的工作。他們(men) 為(wei) 這條古老的運河拂去曆史的塵埃,重現它在新時代的奪目璀璨。你看——
祖輩口中的大運河又回來了
漫步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園,清風徐來,水波不興(xing) 。這裏的北關(guan) 分洪樞紐是千裏京杭大運河的北首,也是北運河與(yu) 溫榆河、通惠河、運潮減河、小中河的交匯處。臨(lin) 河憑欄憶往事,杜峻有些恍惚。
“北運河從(cong) 印象中的汙水黑臭到現在的水清岸綠,也就十幾二十年的工夫,卻感覺過了好久好久。”杜峻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通州姑娘,在運河邊長大的她,對通州因漕運而起、因漕運而興(xing) 的曆史一點也不陌生。提起記憶中的大運河,杜峻苦澀搖頭。“聽家裏老人說,早先北運河的水質不錯,低頭能見魚蝦,但隨著近幾十年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作為(wei) 北京市主要排水河道的北運河,很多年都是又黑又臭。”2013年,杜峻來到北京市水務局北運河管理處北關(guan) 管理所北關(guan) 分洪樞紐工作,閘前堆積的水草、河麵漂浮的白色垃圾,以及不時飄來的臭味,都還讓她記憶深刻。
也正是從(cong) 2013年起,北京市先後製定汙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的三個(ge) “三年行動方案”。河道增殖放流、沿河種植蘆葦、閘門輪調、調節水位……北運河管理處從(cong) 點到線再到麵,對北運河流域開展了全麵的水環境治理。2020年,北運河水質已經從(cong) 過去劣Ⅴ類達到Ⅳ類及以上。如今,五河交匯區域觀察到有鳥類30多種、水生植物10餘(yu) 種。“隨著水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我們(men) 的水管工作也從(cong) 過去以防洪排澇為(wei) 主,到如今在保障防洪安全基礎上,開展水生態建設、水環境改善、運河文化宣傳(chuan) 等。”杜峻說。
慢行步道、釣魚平台、便民衛生間、語音提示杆……如今的北運河畔,便民設施的日漸完善,吸引越來越多市民到河邊垂釣、散步、慢跑。作為(wei) 傳(chuan) 播運河文化和水務發展的講解員,杜峻在日常參觀接待時發現,“北運河生態修複越來越好,也激發了人們(men) 對運河文化和漕運文化更加濃厚的興(xing) 趣。大運河回來了,人們(men) 的鄉(xiang) 愁也回來了”。
因“運”愛上一座城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一張遊客參觀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照片走紅網絡。古老的運河文化與(yu) 現代科技的交融,造就了大運河博物館夢幻般縹緲的視覺效果。
這還不是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第一次走紅。在去年6月中運博正式對外開放時,館內(nei) 《大明都水監之運河迷蹤》,就讓眾(zhong) 多年輕遊客在博物館過了一把“密室逃脫”癮。
“從(cong) 一道秘密的回京詔書(shu) 開始,你將肩負重任,攜一本卷宗,踏上一段旅程……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及對運河的了解,通過千絲(si) 萬(wan) 縷的線索,撥開層層迷霧……”不同於(yu) 傳(chuan) 統的古典恢宏,這座年輕的博物館,靠一群年輕的博物館人,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遊客前來打卡。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揚州開鑿邗溝,‘溝通江淮’,成為(wei) 大運河的起始河段。隋煬帝大規模全線開鑿大運河,以揚州為(wei) 中心進行南北擴掘和連接。兩(liang) 宋及明清時期,揚州城也不斷南徙擴大,鹽運和漕運的發達使它成為(wei) 瀕臨(lin) 運河和長江的大都市。所以,京杭大運河申遺時,揚州也是作為(wei) 牽頭城市……”京杭大運河的起點分別在北京和杭州,為(wei) 什麽(me)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坐落揚州呢?麵對記者的好奇,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社會(hui) 服務部工作人員顧婧說起揚州與(yu) 大運河的曆史,滔滔不絕,如數家珍。
顧婧原本在南京博物院工作,自從(cong)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籌建起,她便過上了“雙城”生活。如今這位南京姑娘越發對揚州的曆史文化產(chan) 生濃厚興(xing) 趣,用她自己的話說,是“因為(wei) 一個(ge) 館,愛上一座城”。
這份愛裏,有奮鬥的艱辛與(yu) 快樂(le) 。從(cong) 零開始,600多天,在揚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內(nei) ,這座新唐式建築風格的博物館拔地而起。與(yu) 此同時,顧婧和同事們(men) 完成了3個(ge) 基本陳列、6個(ge) 專(zhuan) 題展、1個(ge) 數字沉浸式體(ti) 驗展、1個(ge) 青少年互動體(ti) 驗展和3個(ge) 臨(lin) 時展覽的所有策展和服務工作。
“博物館發展,也在不斷滿足人們(men) 對於(yu) 美好生活的追求。”回首接到籌建任務時的“興(xing) 奮又榮幸”,到建設過程的馬不停蹄,顧婧和同事們(men) 看著自己的努力變成一件件展品、一場場活動以及遊客的一張張滿意的笑臉。這位年輕的博物館人對記者感歎:“我見證了中運博的建成與(yu) 開放,中運博也見證了我的學習(xi) 與(yu) 成長。”
守護大運河,法治不能缺席
除了展現大運河的曆史、治理大運河的當下,還有一些人,將守護大運河的眼光,聚焦到更遠的未來。
6月1日起,《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正式實施。這部統籌規定河北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河道水係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複、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城鄉(xiang) 區域統籌協調、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的地方性法規,“搭建起了河北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機製製度的‘四梁八柱’”。而在此之前,浙江、江蘇、山東(dong) 等多地通過立法或政府規章等方式保護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河北省人大常委會(hui) 法工委法規一處一級主任科員柴麗(li) 飛參與(yu) 過河北省多部法規的製定,在參加《條例》立法工作專(zhuan) 班時卻犯了難。“一般來講,地方性法規中專(zhuan) 項法規調整規範的領域比較單一,涉及的部門職責、工作目標和主要任務也相對聚焦。但是《條例》這部法規比較特殊,既要保護大運河‘有形’的河道,又要傳(chuan) 承保護與(yu) 之相伴的‘無形’文化。”柴麗(li) 飛告訴記者,雖然條例主要規範的是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利用工作,但實質上卻牽涉大運河及其沿線經濟社會(hui) 生活的方方麵麵,“在立法中必須強調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的係統性、整體(ti) 性保護利用,以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這個(ge) ‘點’帶動沿線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這個(ge) ‘麵’。”。
深入沿線省市調研,征求基層立法聯係點意見,組織國內(nei) 權威專(zhuan) 家研討論證,通過微信平台等方式麵向社會(hui) 公開征求意見,反複推敲每一項機製製度、每一個(ge) 條款規定……在《條例》製定過程中,柴麗(li) 飛感受到自己工作的價(jia) 值——“我們(men) 的所有努力,都是為(wei) 了把條例文本打磨成精品良法。這些工作對於(yu) 加強條例針對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很有意義(yi) ,為(wei) 確保條例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夯實了基礎。”
法者,治之端也。“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法治不應缺席、更不能缺失。”在《條例》即將施行之際,柴麗(li) 飛對這部法規信心滿滿,“這部法規以製度力量提升治理效能,必將更加有力提升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工作水平,有力推動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展現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有力促進大運河沿線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劉華東(dong) )
(本期選題支持:趙秋麗(li) 、蘇雁、馮(feng) 帆、劉已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