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安天下 種子為基
民以食為(wei) 天。糧食安全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也是穩定經濟社會(hui) 大局的關(guan) 鍵。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把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作為(wei) 底線,突出要“全力抓好糧食生產(chan) ”。
有種才能有糧。作為(wei) 農(nong) 業(ye) 的“芯片”,種子是糧食安全的根基。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奇跡。隻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種業(ye) 安全關(guan) 係糧食安全
從(cong) 人類種植糧食開始,我們(men) 已經找到了很多增加糧食產(chan) 量的辦法,比如擴大種植麵積,比如施用化學藥品,但這些提升是有上限的。種植麵積不可能永遠增加,化學藥品對糧食本身也有損害,比如化肥,到了一定濃度,就會(hui) 燒苗。
最有可能在糧食增產(chan) 方麵實現突破的,就是選擇優(you) 良種子。自古至今,新種子的發現和對原有種子的改良,在保證糧食生產(chan) 方麵都起著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
發現種子和培育種子,是一個(ge) 漫長而有趣的發展過程。
最早的選種育種,是根據經驗進行的。在看天吃飯的年代,人類一直對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進行著不間斷的育種嚐試。有趣的是,這一育種過程也決(jue) 定了如今我們(men) 的食譜。
“春華灼灼,秋實離離。”這是對糧食生長過程的概括,同時也說明著種子的重要性。我國古代在人工選種育種方麵,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詩經》中,就有關(guan) 於(yu) 農(nong) 作物選種和育種的記載,“種之黃茂”,意思是播種時要選色澤光亮美好的種子,才會(hui) 長出好苗。到了漢代,則出現了“順時種之,則收常倍”的“存優(you) 汰劣”的穗選法。在北魏,人們(men) 把選出來的純色好種,種植在專(zhuan) 門的種子田裏,避免與(yu) 其他種子混雜;收割時,先收割種子田裏的作物,並單獨存放。這是近代混合選擇法的先導,實在值得我們(men) 引以為(wei) 傲。
幾千年來,我們(men) 形成了種地自留種子的傳(chuan) 統。“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ge) 空”“餓死不吃種子糧”,都說明人們(men) 對種子的重視程度。民以食為(wei) 天,糧食自古以來是治國理政必須高度重視的“國之大者”。
據東(dong) 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記載,春秋時期,越國以災荒為(wei) 由,向吳國借一萬(wan) 石糧食。第二年,越國挑選粒大飽滿的種子,煮熟之後還給吳國。吳國將這些種子當作良種播到地裏,最終顆粒無收,引發饑荒。越國乘機發兵打敗吳國。
我們(men) 大可不必糾纏於(yu) 故事的真實性。這些文字資料能被創作出來並流傳(chuan) 後世千年,本身就體(ti) 現著古人對糧食和種子安全的危機意識,也一遍遍提醒我們(men) ,一粒小小的種子能夠絆倒一個(ge) 巨大的國家;種業(ye) 的安全關(guan) 係到糧食安全,也關(guan) 係到國家安全。
必須將種子安全牢牢握在手中
作為(wei) 糧食的根本,種子的優(you) 劣直接決(jue) 定了糧食產(chan) 量和質量,同時也決(jue) 定了價(jia) 格,而價(jia) 格決(jue) 定了市場份額,以及人們(men) 培育這種糧食的積極性。
美國經濟學家威廉·恩道爾在他的《糧食危機》記述了美國曾經以種子為(wei) 武器,對阿根廷進行的“農(nong) 業(ye) 屠戮”。20世紀90年代,美國種業(ye) 公司以普遍低於(yu) 市價(jia) 的誘人價(jia) 格向阿根廷出售大豆優(you) 質種子。當地農(nong) 民紛紛放棄種植傳(chuan) 統大豆而轉向美國的新品種。幾年時間,阿根廷99%的大豆市場被美國占領。無數阿根廷農(nong) 民破產(chan) ,阿根廷淪為(wei) 國際市場上任人宰割的“魚肉”。
在全球競爭(zheng) 的大環境下,丟(diu) 失種子主權的悲劇一再上演,觸目驚心的事實警醒我們(men) ,種子安全不容小覷。
近些年來,我國糧食產(chan) 量在達到曆史新高的同時,包括糧食在內(nei) 的農(nong) 產(chan) 品進口量也達到曆史新高,糧食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同樣以大豆為(wei) 例,曾經手握全球90%以上野生大豆種源的中國,大豆進口依存度達85.5%。
“在糧食安全這個(ge) 問題上不能有絲(si) 毫麻痹大意,不能認為(wei) 進入工業(ye) 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jue) 。”“適度進口”是新時期我國糧食安全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糧食進口越來越多,糧食安全對外依賴越來越高,對糧食安全可持續性的影響值得警惕和防範。麵對暗流湧動的國際市場,要想端穩中國人的飯碗,就必須將種子安全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上升形成的消費提檔升級對糧食等基礎農(nong) 產(chan) 品的需求不斷上升,要在有限的耕地基礎上創造出更高的產(chan) 量,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從(cong) “吃得飽”向“吃得好”的食物消費升級,優(you) 化種子是關(guan) 鍵,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須把我國種業(ye) 搞上去,實現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必須麵對的一個(ge) 現實是:如今我國大豆有進口依賴;大部分蔬菜、水果以及棉花、油料等經濟作物,國產(chan) 品種有較強的競爭(zheng) 力,但能提升人們(men) 生活品質的農(nong) 產(chan) 品仍然存在差距。一些常見的蔬菜品種,如番茄、西蘭(lan) 花,種子進口比重較高。如果我國不能解決(jue) 優(you) 質種子大量依賴進口的現狀,我國農(nong) 業(ye) 將麵臨(lin) “卡脖子”風險。
育種是一個(ge) 長期持續的創新過程
一個(ge) 疑問隨之產(chan) 生:我們(men) 買(mai) 來的種子不能種出來之後複製保留嗎?
幾百年前的人們(men) 將不同地方的種子進行比較,選擇其中更優(you) 質的進行播種,以求獲得生生不息的優(you) 質種源。這些行為(wei) 短期之內(nei) 看似是有效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新鮮種子的基因優(you) 勢慢慢消失。俗語中有“三年不選種,增產(chan) 要落空”,就是這個(ge) 道理。
目前,種源問題成為(wei) 各國關(guan) 注的重點。一方麵,良種的培育作為(wei) 知識產(chan) 權的範疇,需要我們(men) 嚴(yan) 格遵守世貿組織的規則;另一方麵,世界上絕大多數種子供應已被美、法、德等西方國家種業(ye) 公司壟斷,他們(men) 利用技術優(you) 勢開發出基因限製技術,即所謂的生物鎖。一種是不育技術,另一種是農(nong) 民自然無法保留的品種。總之,通過讓下一代種子在許多方麵不如上一代強大,實現技術壟斷,對產(chan) 品專(zhuan) 利進行全方位保護。
作為(wei) 糧食生產(chan) 大國和種子需求大國,中國的種業(ye) 起步晚,發展時間短,種子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鏈與(yu) 核心競爭(zheng) 力麵臨(lin) 雙重考驗。
“麵對挑戰,如何增強緊迫感,提高品種的科技含量及育種水平,不斷發展壯大我國的民族種業(ye) ,培育出更多可供農(nong) 民選擇的高產(chan) 、優(you) 質、高穩定性的品種,從(cong) 而使中國種業(ye) 在激烈的競爭(zheng) 中立於(yu) 不敗之地,是擺在中國廣大種業(ye) 科技工作者麵前的重大課題。”已故的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這樣說。
建設自己的種子銀行
需要注意一個(ge) 問題:並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種子,比如土豆和甘薯。它們(men) 進行遺傳(chuan) 的秘密,就在於(yu) 種質。種質資源又稱遺傳(chuan) 資源,是生物體(ti) 上一代傳(chuan) 遞給後一代的遺傳(chuan) 物質。
前不久,大型紀錄片《種子,種子》播出,講述中國種業(ye) 振興(xing) 的故事。通過紀錄片,我們(men) 了解到,北京西北三環的中國農(nong) 科院內(nei) ,坐落著亞(ya) 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國家作物種質庫。這裏共保存著52萬(wan) 份珍貴種質資源。這些種質資源可在庫裏保存50年以上。它們(men) 攜帶著遺傳(chuan) 信息,猶如一個(ge) 個(ge) 生命的膠囊,隨時等待著被喚醒。
種質資源是國家的關(guan) 鍵性戰略資源,誰占有的種質資源越豐(feng) 富,誰的基因開發潛力就越大。國家作物種質庫為(wei) 中國的育種、科研和產(chan) 業(ye) 化提供了一個(ge) 巨大的蓄水池,成為(wei) 中國種業(ye) 最可靠的銀行。
建設中國自己的種子銀行,是我國種業(ye) 振興(xing) 的希望之一。隨著我國科學家嘔心瀝血的研究,近年來,我國現代種業(ye) “芯片”不斷創新突破,主要農(nong) 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麵積占95%以上。
糧食與(yu) 種子安全,一個(ge) 關(guan) 乎現在,一個(ge) 關(guan) 乎未來。
近年來,我國農(nong) 作物種子進口依賴程度有所緩解。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和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打好種業(ye) 翻身仗”,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第二十次會(hui) 議審議通過《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方案》。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推進種源等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從(cong) 種質資源庫建設、生物育種科技攻關(guan) 、生物育種產(chan) 業(ye) 化應用等方麵提出具體(ti) 的實施方案。3月1日,新修訂的《種子法》正式實施,加強對我國種子的知識產(chan) 權保護成為(wei) 一大亮點。
隨著我國啟動國家種子基地建設,從(cong) 海南、四川到甘肅,三大國家級育種製種基地,全國52個(ge) 製種大縣和100個(ge) 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保障了全國70%以上作物的用種需求,讓中國百姓吃飽、吃好、吃得健康。
“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截至目前,水稻、小麥兩(liang) 大口糧作物品種自給率達100%,良種在農(nong) 業(ye) 增產(chan) 中的貢獻率超過45%。
作者: 李自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