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人工智能將成藥物研發關鍵工具

發布時間:2022-07-14 11:23:00來源: 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代小佩

  “AI(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yu) 藥物研發已經引起研究院所和製藥行業(ye) 高度重視,AI開始賦能藥物研發的靶標發現和確證、藥物先導化合物的發現和優(you) 化、藥物藥代和毒性評價(jia) 等各個(ge) 階段,將成為(wei) 未來藥物研發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之一。”7月1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蔣華良在2022《理解未來》科學講座第二期“AI+分子模擬與(yu) 藥物研發”作主題演講時說。

  講座中,蔣華良介紹了國際創新藥研發的進展與(yu) 趨勢。他認為(wei) ,小分子藥物方麵有一些關(guan) 鍵問題亟待AI參與(yu) 解決(jue) 。例如,結合自由能的計算速度已較以往提升了3—5倍,而隻有當速度提升到上萬(wan) 倍,結合自由能預測精確度與(yu) 小分子藥物設計效率才有望實現本質突破。

  在蔣華良看來,製藥領域的高投入、長周期等痛點難以在短時間內(nei) 有所改善,但AI在預測臨(lin) 床候選藥物成功率方麵將大有可為(wei) 。“在臨(lin) 床試驗當中,大概10種候選藥中隻有1種會(hui) 試驗成功,而我們(men) 積累了上萬(wan) 個(ge) 藥物的臨(lin) 床數據,裏麵包含以往大量臨(lin) 床試驗失敗藥物的通用數據,通過建模、計算,可以預測排除掉臨(lin) 床候選藥物中的失敗藥物,更好地鎖定可能會(hui) 成功的藥物。”蔣華良說。

  北京大學化學與(yu) 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理學部副主任高毅勤在講座中結合分子模擬談到,傳(chuan) 統的分子模擬在應用於(yu) 複雜的化學和生物等分子體(ti) 係時受到嚴(yan) 重的時空尺度限製,以深度學習(xi) 為(wei) 代表的AI技術可以在理論和計算、理論和實驗、計算和實驗之間建立有機聯係,成為(wei) 當前突破傳(chuan) 統分子模擬瓶頸並為(wei) 分子模擬和分子科學賦能的重要工具。

  據介紹,高毅勤團隊基於(yu) 物理模型、科學實驗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發展了多個(ge) 結合深度學習(xi) 的分子模擬方法,在全球蛋白質結構預測競賽(CAMEO)中取得優(you) 異成績。

  不過,AI應用於(yu) 藥物研發目前還處於(yu) 初始階段。蔣華良表示,需要發展藥物研發專(zhuan) 用的AI新技術,並與(yu) 傳(chuan) 統的藥物分子設計和實驗技術緊密結合,才能真正賦能藥物研發。

  以小分子藥物設計為(wei) 例,高毅勤提到,數據是製約小分子藥物設計的最大瓶頸,“目前能夠真正獲得的可靠數據非常少,數據方麵還存在指標不統一、敏感數據難以獲取等問題”。

  此次講座主持人、未來論壇理事、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謝曉亮也表示,目前已有企業(ye) 以自由能計算代替大規模小分子藥物篩選,實驗中也有以微流控篩選技術增加通量,從(cong) 而大幅降低費用。然而,由於(yu) 小分子數據量不足、數據庫不夠大,還不能實現小分子藥物的機器學習(xi) 預測,這是小分子藥物設計所麵臨(lin) 的巨大挑戰。

  高毅勤認為(wei) ,通過整合單細胞組學信息,建立可靠的細胞響應模型,可以讓AI對藥物研發下遊作出一些預判工作。“如果通量足夠高,可以利用該細胞模型,對大分子藥物設計及小分子藥物設計當中的小分子入膜、蛋白信號傳(chuan) 導、蛋白質的入核轉運等進行預判,隨著AI不斷自我學習(xi) 和優(you) 化,預判的精確度也會(hui) 逐漸提升,若將其打造成公用性的開放平台,將使整個(ge) 醫藥研發受益。”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