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與自然中穿行:“騎行熱”引領出遊新風尚
夏日夜晚,華燈初上,浩浩蕩蕩的自行車隊伍穿過北京長安街,裝備齊全的專(zhuan) 業(ye) 騎手與(yu) 休閑地騎著共享單車的人們(men) ,共同成為(wei) 一道亮麗(li) 的風景線。
一輛單車,三五好友,騎行穿過城市與(yu) 大自然。無論是在悠閑的周末打卡城市古建築,還是選擇充滿挑戰的“川藏線”,無論是在城郊綠道感受清風拂麵,還是在洱海湖畔欣賞美好風光……如今,越來越多人加入騎行隊伍,騎行熱潮引燃了這個(ge) 暑假的朋友圈。
今天,騎行既是廣受歡迎的休閑旅遊形式,也承載著人們(men) 對綠色健康生活的追求。騎行為(wei) 何能夠成為(wei) 潮流?未來是否還有更多發展空間?如何改善硬件設施和服務上的問題,為(wei) 騎行者創造更好的條件?
騎行成為(wei) 綠色休閑生活方式
“步行太慢,開車太快,騎上單車遊覽一座城,才不會(hui) 錯過美好的風景。”在馬蜂窩社區,最熱門的“同城活動”之一就是在節假日約一場騎行,騎行愛好者們(men) 以此相聚會(hui) 友。“我參加了大家組織的騎行長安街、南中軸線,也騎過百裏山水畫廊,認識了很多經驗豐(feng) 富的小夥(huo) 伴,也欣賞到很多平時沒注意到的風景。”一位北京的騎友“雪莉”這樣說。
在不少社交平台,騎行、露營、飛盤、衝(chong) 浪等運動休閑遊成為(wei) 年輕人新的“社交密碼”。打開小紅書(shu) ,點進其近期推出的“騎行友好計劃”,可以看到無數城市年輕人分享自己的騎行生活。據記者了解,小紅書(shu) 的這一計劃針對用戶討論最多的“停靠不便”和“補給不足”等問題,與(yu) 商家店鋪合作,為(wei) 騎行愛好者提供自行車停靠、食物補給、休息淋浴、自行車維修、線下沙龍、約伴騎行等服務。近期,馬蜂窩舉(ju) 辦的“周末請上車”騎行活動已落地多個(ge) 城市。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活動提供專(zhuan) 業(ye) 車輛和領隊,既可以在城市騎行,也可以把大家帶到郊區穿梭在林間小道,這是城市青年減壓的好方式。”
專(zhuan) 家表示,隨著疫情形勢的反複,人們(men) 的出行方式發生改變,在遠途旅行受限的情況下,本地遊、周邊遊等近距離休閑度假成為(wei) 新需求。同時,隨著“雙碳”理念深入人心,人們(men) 對於(yu) 綠色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愈發強烈。騎行既滿足低風險出行旅遊的願望,又符合當下年輕人的社交娛樂(le) 需要、對綠色健康生活方式的向往,正從(cong) 小部分人的專(zhuan) 屬運動,走進大眾(zhong) 視野。
在這樣的情況下,“騎行熱”悄然來臨(lin) 。從(cong) 百度搜索指數的平均值來看,今年3月開始,“騎行”搜索數據陡然攀升,從(cong) 此前最高的58萬(wan) 躍升為(wei) 257萬(wan) 。馬蜂窩數據顯示,2020年至今,平台上關(guan) 於(yu) 騎行的數據已經增長108%;今年五一假期,四川、雲(yun) 南、海南、天津、西藏等地的騎行數據均飆升超50%。
張文皓是北京一家單車俱樂(le) 部的成員,也是一名有多年騎行經驗的“單車發燒友”。“在俱樂(le) 部有很多誌同道合的夥(huo) 伴,大家經常一起探討喜愛的單車和專(zhuan) 業(ye) 知識,不斷提升自己。”他告訴記者,近期明顯感覺到有更多新人加入,他也很熱心地為(wei) 這些新人指導正確的騎行姿勢、安全知識以及選購裝備的要點。“我們(men) 一般認為(wei) 一萬(wan) 元左右的自行車是性價(jia) 比最高的,再加上騎行褲、騎行服、頭盔等也需要幾千元,這就是一個(ge) 新人想要進階所需要的花費。”張文皓說。
騎行熱潮讓自行車等裝備市場快速崛起,特別是公路自行車人氣大漲,很多地方出現了熱門車型“一車難求”的情況。一家捷安特線下門店的銷售人員王孟表示,今年暑期,自行車銷量約有30%的增長,主銷車型尤其緊缺。
京東(dong) 數據顯示,今年6月以來,京東(dong) 新百貨自行車品類銷售增長迅猛,按照成交額統計,公路車同比增長120%,城市自行車同比增長90%,山地車同比增長70%,折疊車同比增長60%,穿戴裝備同比增長100%,騎行服同比增長163%,自行車配件同比增長90%。最熱門的公路車在1萬(wan) 元以上,車型銷售占比達10%。
“騎行熱”帶動旅遊等產(chan) 業(ye) 發展
“平時在上海馬路邊會(hui) 看到不同風格的建築,我們(men) 通過騎行了解建築背後的故事,也更了解這個(ge) 城市。”在專(zhuan) 業(ye) 騎行平台CLUB100上,不少騎友都分享了自己參加“建築騎觀”活動的經曆。10公裏休閑騎,3小時詳細講解,從(cong) 上海交通大學出發,打卡番禺路上的英國小說家巴拉德故居……在城市文化研究學者董老師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建築騎觀”活動,感受上海百年建築的魅力。
隨著騎行廣受歡迎,不少城市都結合自身旅遊特色推出了主題線路。如北京一家旅行社上線了“胡同裏尋找京味兒(er) ”“京劇尋根之旅”的主題定製產(chan) 品,一路經過名人故居、主題戲樓,由金牌導遊團隊領騎講解,給騎友們(men) 帶來一場“文化之旅”。成都100公裏繞城綠道騎行今年“火出圈”,串聯起青龍湖公園、三聖鄉(xiang) 等121個(ge) 特色生態公園,一路山水田園、風光無限,讓人心曠神怡。
比起城市和城郊騎行,王月晨則喜歡更具挑戰的長途路線。近日,她在社交媒體(ti) 上分享了自己環青海湖騎行的經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使得環青海湖地區這一騎行聖地廣為(wei) 人知,我也同樣慕名而來。七八月正是溫度最適宜景色也最好的時候,一路下來果然不虛此行。”
自行車體(ti) 育賽事帶動了騎行遊,也帶動了體(ti) 育旅遊新業(ye) 態的發展。各地紛紛嚐試發展“賽事+旅遊”新型體(ti) 育旅遊模式,通過舉(ju) 辦騎行賽事,展示城市形象,促進“體(ti) 育+旅遊”消費。在成都,不僅(jin) 有國際級別的高級自行車賽事,也有貼近群眾(zhong) 生活的城市騎行賽事,麵向新手、高手、親(qin) 子等不同人群有著不同路線。近年來,賽事開始呈現向旅遊資源豐(feng) 富的城市集中的趨勢。
專(zhuan) 家表示,隨著一些騎行線路知名度提高,沿線旅遊產(chan) 業(ye) 也越來越成熟,包括騎行設備租賃、度假酒店、鄉(xiang) 村民宿等都日益完善。騎行遊也帶動了當地其他產(chan) 業(ye) ,小眾(zhong) 景觀被串聯起來,沿線商家紛紛打造騎行相關(guan) 文創產(chan) 品以及餐飲、娛樂(le) 服務產(chan) 品。
從(cong) 三四十公裏的城市休閑騎,到一二百公裏的城郊濕地,再到充滿挑戰的川藏線、環湖遊等長途線路,放慢了遠行腳步的年輕人,通過騎行釋放對出遊的熱情。根據馬蜂窩《戶外休閑風行報告》,今年位居前列的熱門騎行線路分別是環洱海騎行、千島湖環湖騎行、桂林十裏畫廊騎行、西安古城牆騎行、妙峰山騎行以及龍井爬坡騎行。
“騎行等戶外體(ti) 育旅遊空間巨大,隨著大眾(zhong) 旅遊持續深入,隻有高品質的戶外旅遊產(chan) 品才能吸引並留住遊客,微度假產(chan) 品與(yu) 戶外體(ti) 育產(chan) 品的融合發展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旅遊研究院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韓元軍(jun) 指出,騎行線路將城市地標建築和景點串聯起來,誕生更多新的“網紅打卡地”,還將為(wei) 鄉(xiang) 村旅遊發展帶來新活力。
“騎行熱將帶動地方綠道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倒逼地方不斷完善道路、產(chan) 品、服務,還將完善自行車產(chan) 業(ye) 鏈,推動國內(nei) 自行車產(chan) 業(ye) 走多元化、高端化、專(zhuan) 業(ye) 化、智慧化發展路徑,一大批自行車生產(chan) 基地的工業(ye) 旅遊也可以很好地發展起來。”韓元軍(jun) 說。
營造騎行友好型城市環境
“城市道路建設的完善、人們(men) 對運動健康理念的追求以及騎行大賽引入國內(nei) 等因素,帶動了一大批自行車騎行愛好者尤其是年輕人加入騎行。”上海市自行車行業(ye) 協會(hui) 秘書(shu) 長郭建榮分析,而如何為(wei) 騎行者提供更好的軟硬件條件,鼓勵更多人參與(yu) 這種綠色出遊方式,也成了新的考驗。
然而目前,多數以機動車為(wei) 主的道路規劃對於(yu) 騎行者並不友好,交通秩序管理的問題、道路設計的問題,讓不少自行車“堵”在了城市的阡陌交通網裏。
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告訴記者,當前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騎行道不連續,騎行道“斷頭”需要較長距離的繞行,導致騎行體(ti) 驗較差;很多路段小汽車占用自行車道停車,導致騎行道變窄,空間被擠占;兩(liang) 輪電動車速度快卻沒有任何速度管控措施等等。
作為(wei) 騎行者的張文皓則更能切身體(ti) 會(hui) 到不同城市在交通法規、道路設計上的差別對騎行體(ti) 驗的影響,“如一些城市沒有機動車右轉讓行非機動車的習(xi) 慣,非機動車道被擠占,電動車增多等都影響著騎行者的安全。”
“要促進騎行產(chan) 業(ye) 的發展,僅(jin) 有自行車道還不夠,還需要專(zhuan) 門的自行車路。”楊新苗告訴記者,“需要自行車路的包括城市和城市周邊的鄉(xiang) 村,但目前全國自行車路裏程數還隻是兩(liang) 位數。”
楊新苗進一步指出,騎行道設施是騎遊的基礎,要做好專(zhuan) 用車道、城市綠道建設,適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在此基礎上,還需要更好的兩(liang) 輪車,如已經在歐美國家的城市得到普遍使用的輕量化助力自行車,可以更輕鬆騎行,從(cong) 而讓更多人參與(yu) 進來。”
2019年5月31日,北京首條自行車專(zhuan) 用路開通,從(cong) 昌平回龍觀到上地全程6.5公裏,自此,騎行成為(wei) 兩(liang) 地之間性價(jia) 比最高的通勤方式,還兼顧了休閑娛樂(le) 健身功能。不少城市也推出了專(zhuan) 門的騎行精品線路,鼓勵更多人通過騎車出遊。如成都推出11條天府綠道騎行線路;北京建設了騎行“城市風輪”,即12條沿著河流的騎行放射線,做到騎車比開車快,今年打造的21條騎遊線路也將陸續正式亮相。
專(zhuan) 家表示,為(wei) 推動城市綠色休閑空間建設,完善相關(guan) 政策,在道路資源分配上可向自行車適當傾(qing) 斜,營造騎行友好型城市基礎設施環境,普及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騎行是一個(ge) ‘小運動、大產(chan) 業(ye) ’的行業(ye) ,具有綜合帶動作用強、產(chan) 業(ye) 鏈長、綠色生活方式引導能力突出等特點,未來市場空間巨大。”韓元軍(jun) 認為(wei) ,要加強騎行線路沿線的旅遊配套,提升服務水平,要合理規劃路線,加強鄉(xiang) 村綠道的建設,建設一批鄉(xiang) 村綠道景觀帶,美麗(li) 鄉(xiang) 村要跟城市綠道有效銜接。要通過行業(ye) 協會(hui) 的自律機製,通過規範化、標準化管理,提升騎行等戶外體(ti) 育旅遊的市場治理現代化水平。同時,要完善戶外體(ti) 育旅遊的頂層設計,相關(guan) 部門要出台係列促進措施、相關(guan) 規劃,推動戶外體(ti) 育旅遊大發展,發揮好綜合帶動作用。
(本報記者 魯元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