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他們的無聲世界從此有了天籟

發布時間:2022-10-21 11:2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如果不是12年前臨(lin) 時受邀帶一群聾啞孩子練舞,35歲的李楨如今可能正在舞台上追尋自己的“舞蹈家”之夢,抑或在某所高校當舞蹈教師。

  這個(ge) 華中師範大學音樂(le) 學院舞蹈教育專(zhuan) 業(ye) 2010屆的畢業(ye) 生,在校期間便已拿到全國“荷花杯”舞蹈大賽金獎、全國大學生藝術節金獎等諸多獎項;還未畢業(ye) ,就收到湖北省歌舞劇院及多所高校發出的邀約。

  2010年夏,許多人曾不理解他的選擇:到武漢市第二聾啞學校任教,與(yu) 聾啞孩子繼續待在一起,教他們(men) 跳舞。

  不久前,李楨獲評武漢市2022年度“最美教師”。榮譽背後,12年時光裏,他帶著一批批聽障孩子,走出了國門、拿到了國際賽事的世界級冠軍(jun) ,也走上了包括北京冬殘奧會(hui) 開幕式在內(nei) 的各種舞台,完美綻放。

  熟悉他的人稱讚,他“成就了一批批特殊的孩子”。他說,他和孩子們(men) 是彼此陪伴、彼此成就,一起在無聲的世界裏“尋找天籟”。

  貼在音箱上的耳朵

  轉身、踢腿、下腰……在武漢市第二聾啞學校的舞蹈房裏,一群有重度聽力障礙的孩子,正在李楨的指揮下學習(xi) 舞蹈。李楨根據音樂(le) 節奏高舉(ju) 雙手打拍子、做提示,飛速變換手勢。孩子們(men) 緊盯他手上的每一個(ge) 動作,用眼睛“聆聽”節奏,生怕漏掉一個(ge) 細節。

  李楨12年來一直負責該校一年級到高三的律動課,同時擔任校藝術團指導老師。

  吸引他留下來的,就是孩子們(men) 對律動的虔誠——

  2010年5月,臨(lin) 近大學畢業(ye) 的李楨因專(zhuan) 業(ye) 成績優(you) 異,受邀到武漢市第二聾啞學校幫忙編排舞蹈。

  這是他第一次見到聽障孩子。在一位手語老師的協助下,排練正常進行。唯一的困難是由於(yu) 聽不見,學生無法感受、捕捉到音樂(le) 節奏。

  為(wei) 盡快將節目排好,晚飯後李楨提前回到教室。還未走近,隻見學生們(men) 圍坐在音箱旁邊,一個(ge) 個(ge) 把耳朵貼在音箱上麵。

  原來,這群學生是想感受一下音樂(le) 的旋律和節奏,卻不小心將音箱調成了收音機模式。他們(men) 並不知道,整個(ge) 教室充斥的,是音箱發出的“滋滋滋”刺耳的噪聲。

  李楨的心“顫抖了一下”。他走上前想要幫他們(men) 調出音樂(le) 。可那一刻,孩子們(men) 都慌張跑開了……

  “一麵是他們(men) 對藝術那種純粹的向往,一麵是執著又自卑的身影。”這一幕深深打動了他。他當時就決(jue) 定,留下來——要帶著這群特殊的孩子“找回原本屬於(yu) 他們(men) 的那份自信”。

  當年9月,入職不久,李楨就遇到了“攔路虎”。

  李楨沒有學過特殊教育,手語不熟練,導致課堂效率低,學生們(men) 也開始不集中精力,課堂常常亂(luan) 成“一鍋粥”。他很著急,卻又束手無策。

  一次,在又一堂失敗的課後,李楨心態“崩”了。課間,他把自己關(guan) 進休息室不肯出來。他以為(wei) 會(hui) 有學生來找他回教室,但沒有。沮喪(sang) 之餘(yu) ,他想到了“放棄”。

  突然,一隻小手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他轉身一看,一名有些先天愚型的無聲天使正看著他,送給他一個(ge) 靜默的微笑。

  李楨突然覺得“世界反轉了”。在這個(ge) 學生麵前,他意識到自己反而像個(ge) 任性的孩子,遇到不順隻會(hui) 情緒化;而這個(ge) 孩子卻像個(ge) 成年人,“仿佛在默默告訴我:不要著急,靜下心來一點一點做,一定可以”。

  李楨回到教室,又開始從(cong) 每一個(ge) 動作、每一拍節奏和每一個(ge) 舞台畫麵教起,帶領大家一點點練習(xi) 。

  就這樣,李楨和學生們(men) 共同完成了第一支舞蹈《楚韻雄風》。他們(men) 反複完善,第二年,這支舞蹈奪得全國特殊學校舞蹈比賽二等獎。

  伴隨學生們(men) 第一次奪獎時興(xing) 奮得如花兒(er) 一般的臉龐,那些緊貼在音箱上的耳朵、突然跑開時的慌張,那個(ge) 學生無聲的微笑……如電影畫麵般一一再次湧入他的心間。他想著,要繼續努力,“讓每一個(ge) 聾啞孩子能夠在舞台上發光”。

  練舞也是“練心”

  為(wei) 提高教學效率,李楨用兩(liang) 個(ge) 月掌握了《國家通用手語詞典》全部8214個(ge) 詞語。其中絕大部分,是他的聽障學生教會(hui) 他的。上課時,為(wei) 幫助大家感受律動,李楨從(cong) 讓他們(men) 把手放在鼓上感受做起,一步步統一對音樂(le) 節奏的把握。

  藝術團主要由高二、高三學生組成,為(wei) 了不耽誤文化課學習(xi) ,他和學生們(men) 利用每天午休和課外活動時間,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跳舞是個(ge) 體(ti) 力活,舞蹈室之外,還需要以跑步、仰臥起坐等訓練體(ti) 能。其間,曾有學生提出不想排練了,甚至想退團。

  李楨言傳(chuan) 身教,給學生講自己理解的練舞哲學:跳舞很辛苦、可能也無法帶來現實利益,但日複一日訓練的過程,看似是提升體(ti) 質、練習(xi) 技藝,更重要的是同時磨煉了內(nei) 心——學會(hui) 吃苦與(yu) 堅持,“這兩(liang) 項品質將帶領我們(men) 在未來的人生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通往成功的路沒有捷徑,這群特殊的孩子更需付出幾倍的努力。“健全人練習(xi) 時,一個(ge) 動作不到位可以暫時停下來,專(zhuan) 摳這個(ge) 動作,但聾啞人聽不見,如果中間動作不到位,他們(men) 隻能全部從(cong) 頭再來。我們(men) 的練習(xi) 就是一次次從(cong) 頭來過。”李楨介紹,或許因為(wei) 聾啞,“這些孩子比健全人更加刻苦和專(zhuan) 注”。

  2013年8月,全國第八屆殘疾人文藝匯演在長沙舉(ju) 辦,李楨帶著孩子們(men) 如約參賽。訓練場地緊張,他們(men) 隻能頂著烈日在一處水泥地上排練。

  那支舞蹈有許多動作需要在地麵完成。排練結束,看到孩子們(men) 發紅的膝蓋與(yu) 手掌,有的還破了皮、傷(shang) 口夾著沙礫,李楨心裏“像被狠狠地割了一刀”。他默默擁抱每一個(ge) 孩子,汗水、淚水肆意流淌。

  那次,他們(men) 拿到全國銀獎,和金獎的大學生作品僅(jin) 差0.01分。孩子們(men) 收獲了莫大的鼓舞,大家都覺得,所有的付出是值得的。

  厲兵秣馬多年,這支藝術團開始在更大的舞台綻放光芒。

  2018年元旦,李楨和孩子們(men) 首次走出國門,參加在意大利舉(ju) 行的國際啦啦操公開賽。作為(wei) 唯一的一支殘疾人隊伍,他們(men) 的表演在30多支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奪得高中組集體(ti) 花球和雙人花球兩(liang) 項世界冠軍(jun) 。

  “雙向拯救與(yu) 奔赴”

  隨著一塊塊獎牌、一張張證書(shu) 、掌聲與(yu) 鮮花接踵而來,在特教領域,“武漢市二聾校藝術團”逐漸成為(wei) 一張閃亮名片。

  李楨卻始終站在舞台下的陰影裏“打節拍”。那個(ge) 隻有孩子們(men) 才會(hui) “聚焦”的角落裏,他是孩子們(men) 跳舞的“指南針”。

  年複一年陪伴學生練舞,李楨好像漸漸“遺失”了自己大學時的夢想,他曾和這些孩子們(men) 一樣,也多麽(me) 希望在舞台上盡情綻放自己、擁抱屬於(yu) 自己的鮮花和掌聲。而今,舞台角落——似乎漸漸已成為(wei) 李楨無法擺脫的“位置”。

  常年累月“打節拍”,李楨還落下了肩周炎。麵對自己的選擇,想起當年的“舞蹈家”夢,未來何去何從(cong) ,一度,他也有些踟躕。

  直到2018年4月,東(dong) 方衛視邀請他和學生們(men) 到上海參加《完美搭檔》節目錄製。孩子們(men) 瞞著他,悄悄寫(xie) 下一封信。

  “在我小時候,我的世界就沒有聲音,有很長一段時間我覺得這輩子可能就這樣了。直到有一天你出現了……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我不會(hui) 說話,聽不到聲音,但我也可以跳舞,跳這麽(me) 漂亮的啦啦操。我們(men) 第一次登台,都緊張得全身發抖,但我們(men) 知道你永遠都在那裏。你常跟我們(men) 說舞台是一個(ge) 能感受到自己發光的地方。我們(men) 知道你也熱愛舞蹈,但自從(cong) 遇到我們(men) 以後就再也沒有登上過舞台,隻能在舞台的陰影裏,當我們(men) 的節拍器……是你的堅持,沒有讓我們(men) 放棄,你就是我們(men) 心中的世界冠軍(jun) ,也是我們(men) 的完美搭檔!”

  李楨淚流滿麵,那一刻,他突然意識到,“舞台角落”有著任何位置都無法比擬的價(jia) 值。

  仿佛有了更足的動力,在他的潛心帶領下,截至目前,武漢市二聾校藝術團共獲得國家級獎項11個(ge) 、省級獎項13個(ge) 、市級獎項35個(ge) 。

  該校一位退休老教師介紹,李楨是新生代實踐型教師代表,這些年在他的帶領下,孩子們(men) 學習(xi) 舞蹈拓寬了成才之路。藝術團先後有70餘(yu) 名學生受益於(yu) 特長加分,考入理想的大學。他們(men) 如今活躍在各個(ge) 行業(ye) ,“都在自己的領域繼續綻放著青春”。

  2012級學生張夢銀,剛入藝術團時膽怯不願展示自己,“李老師給我們(men) 講‘井底之蛙’的故事,鼓勵我們(men) 迎難而上走出去,做最精彩的自己。”從(cong) 組長成為(wei) 藝術團團長,張夢銀在李楨的指引下,一步步蛻變。從(cong) 鄭州師範學院舞蹈係畢業(ye) 後,張夢銀也選擇紮根特校,如今在湖北襄陽做一名特教老師。

  在特教領域耕耘多年,李楨甘之如飴,持續積澱。2021年9月,他收到邀請——加入北京冬殘奧會(hui) 開幕式導演團隊。同時,他還參與(yu) 了閉幕式兩(liang) 個(ge) 舞蹈節目的編排、訓練、手語翻譯及現場指揮。

  一起參與(yu) 開幕式工作的,還有兩(liang) 名武漢市第二聾啞學校的畢業(ye) 生——郭家聚和何武康。他們(men) 如今都已成長為(wei) 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主要舞蹈演員。3個(ge) 多月緊張的排練之餘(yu) ,李楨還用“摸喉嚨、掰口型、吹氣息”的笨辦法,教原本不會(hui) 說自己名字的郭家聚清晰講出了名字。

  “李楨早已把對聽障學生的關(guan) 愛融進了自己的生活,他對學生的付出是毫無保留的。”大學同窗、同樣在教育領域工作的董振浩注意到,每次見麵,李楨都會(hui) 分享學生的點點滴滴:學生參加舞蹈比賽、考上心儀(yi) 的大學、藝術團裏發現了好苗子……“他在談論學生時,眼睛裏總閃著光彩。”

  “走近一個(ge) 孩子,就像湊近一朵花。”12年的陪伴與(yu) 堅守,別人眼中難能可貴的堅持,在李楨眼裏雲(yun) 淡風輕。在他看來,所謂的付出與(yu) 犧牲,“最終受益的是自己”。

  時光流轉,無聲天使的靜默微笑,早已在他心間凝結成一塊美麗(li) 琥珀。爾後,他收獲的,是與(yu) 無數無聲天使的雙向拯救與(yu) 奔赴,是一起“找到自己的天籟”。

  楊愛妹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娟娟 雷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